[1] |
刘亚芹, 田坤红, 孙琪璐, 潘铖, 李叶云, 蒋家月, 江昌俊. 茶树miR156a靶基因SPL6和SPL9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17, 37(6): 551-564. |
[2] |
韦康, 王丽鸳, 成浩, 龚武云, 吴立赟. 温湿度变化对茶苗芽萌发基因表达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3, 33(2): 109-115. |
[3] |
毛清黎, 施兆鹏, 李玲, 刘仲华, 朱旗. 茶叶儿茶素对发根农杆菌的抑制作用及抗酚菌株筛选研究[J]. 茶叶科学, 2007, 27(3): 243-247. |
[4] |
张广辉, 梁月荣, 陆建良, 董俊杰. 茶树发根中茶氨酸和儿茶素类含量的分析[J]. 茶叶科学, 2006, 26(4): 305-309. |
[5] |
张广辉, 梁月荣, 陆建良.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发根高频诱导与遗传转化[J]. 茶叶科学, 2006, 26(1): 1-10. |
[6] |
奚彪, 刘祖生, 梁月荣, 杨秀芳, 黄卫红, 须健, 何玉科, 白永延.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转化[J]. 茶叶科学, 1997, 17(S1): 155-156. |
[7] |
董丽娟. 茶树孕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9, 9(01): 35-38. |
[8] |
林硕, 阮宇成, 李名君, 沈守江, 俞美玉. 红壤与茶叶品质的研究——Ⅱ.红壤中茶树的碳代谢特征[J]. 茶叶科学, 1988, 8(01): 19-26. |
[9] |
黄秋转. 两个无性系良种在不同土壤中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J]. 茶叶科学, 1987, 7(02): 47-49. |
[10] |
缪泽群. 茶树自毒性物质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7, 7(02): 50-51. |
[11] |
方兴汉. pH值对茶树生理活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87, 7(01): 15-22. |
[12] |
潘根生, 高人俊. 茶树遮荫生理生化变化[J]. 茶叶科学, 1986, 6(02): 1-6. |
[13] |
梁月荣, 刘祖生, 庄晚芳. 茶树插穗发根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J]. 茶叶科学, 1985, 5(01): 19-28. |
[14] |
孙金池. 茶树短穗扦插利用芒箕骨遮荫试验[J]. 茶叶科学, 1966, 3(02): 55-57. |
[15] |
. 茶树营养钵育苗的几点认识[J]. 茶叶科学, 1966, 3(02): 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