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丽敏.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乌龙茶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6): 844-856. |
[2] |
占坤, 杨正利, 徐子怡, 赖章凤, 李军, 陈罗君, 周四喜, 李明玺, 甘玉迪. 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可溶态和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特性比较[J]. 茶叶科学, 2023, 43(3): 356-366. |
[3] |
卞贤炳, 吴敏, 贾江鸣, 董春旺, 张晨安, 赵润茂, 陈建能, 王金双. 乌龙茶可调幅仿手工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J]. 茶叶科学, 2022, 42(3): 409-422. |
[4] |
熊兴平, 张新忠, 李红斌, 孙亮, 姚明哲. 我国茶学领域2008—2019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成果分析[J]. 茶叶科学, 2021, 41(5): 608-618. |
[5] |
陈玉真, 王峰, 吴志丹, 张文锦, 翁伯琦, 尤志明. 化肥减施对乌龙茶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6): 758-770. |
[6] |
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05-318. |
[7] |
陈林, 余文权, 张应根, 项丽慧, 王丽丽, 尤志明. 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6): 692-704. |
[8] |
郭丽, 吕海鹏, 陈明杰, 张悦, 把熠晨, 郭雅玲, 林智. 福建乌龙茶脂肪酸含量及差异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5): 611-618. |
[9] |
曾泽媛, 罗勇, 郑楚楚, 李娟, 李勤, 林海燕, 王坤波. 茶树PPO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J]. 茶叶科学, 2018, 38(4): 385-395. |
[10] |
甘玉迪, 孙康, 李会娟, 堵忠颖, 赵真, 庞鑫, 黎星辉, 陈暄. 两种原核表达载体对CsPPO蛋白表达活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8, 38(4): 396-405. |
[11] |
曹琼, 苏欢, 宛晓春, 宁井铭. 基于EGCG,ECG和咖啡碱含量的乌龙茶产地鉴定[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37-243. |
[12] |
陈林, 林清霞, 张应根, 陈键, 王丽丽, 余文权, 尤志明.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53-262. |
[13] |
孙君, 朱留刚, 林志坤, 张文锦. 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3): 266-272. |
[14] |
嵇伟彬, 刘盼盼, 许勇泉, 江用文, 陈建新, 尹军峰. 几种乌龙茶香气成分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5): 523-530. |
[15] |
张婉蓉, 巫婷玉, 杨民和. 产多酚氧化酶茶树内生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71-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