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德权, 任杨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J]. 茶叶科学, 2024, 44(2): 316-328. |
[2] |
刘振云, 柯菀萍, 周汐芮, 李孟华, 薄佳慧, 叶兴妹,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2): 350-362. |
[3] |
刘丽敏.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乌龙茶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6): 844-856. |
[4] |
刘丽敏, 董春旺, 林淑红, 石亚丽. 基于EDEM和RSM的红茶发酵机参数优化[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81-690. |
[5] |
杨高中, 施江, 张悦,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厌氧处理条件下紫娟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体外ACE活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3, 43(4): 553-566. |
[6] |
卞贤炳, 吴敏, 贾江鸣, 董春旺, 张晨安, 赵润茂, 陈建能, 王金双. 乌龙茶可调幅仿手工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J]. 茶叶科学, 2022, 42(3): 409-422. |
[7] |
杨高中, 彭群华,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厌氧处理对不同类型茶叶的氨基酸组成及生物活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2, 42(2): 222-232. |
[8] |
郭丽, 吕海鹏, 陈明杰, 张悦, 把熠晨, 郭雅玲, 林智. 福建乌龙茶脂肪酸含量及差异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5): 611-618. |
[9] |
王芳, 张见明, 李博, 陈百文, 刘宝顺, 占仕权, 刘仕章. 武夷大红袍初制过程中香型与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55-463. |
[10] |
王秋霜, 凌彩金, 乔小燕, 陈栋, 操君喜, 吴华玲. 萎凋及发酵时间对广东丹霞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9, 39(3): 342-354. |
[11] |
刘建军, 李美凤, 张静, 田丽丽, 王坤波, 黄建安, 刘仲华.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6, 36(6): 594-602. |
[12] |
谢运海, 郑德勇, 叶乃兴, 金珊, 曾璞玉. 漳平水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前体含量的变化[J]. 茶叶科学, 2016, 36(1): 11-17. |
[13] |
陈林, 陈键, 陈泉宾, 张应根, 宋振硕, 王丽丽, 尤志明. 做青工艺对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4, 34(4): 387-395. |
[14] |
刘蒙佳, 周强, 陈淑娣. 番石榴汁茶酒的发酵工艺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1): 21-28. |
[15] |
袁海波, 尹军峰, 邓余良, 许勇泉, 汪芳, 陈根生. 原料茶揉捻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4, 34(1): 2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