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潘瑛洁, 孟祥河, 钱园凤, 宁建美, 王月圆, 刘齐铭, 唐仕琴, 徐晓安, 叶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J]. 茶叶科学, 2023, 43(2): 250-262. |
[2] |
吕昊威, 武传宇, 涂政, 陈建能, 贾江鸣, 陈之威, 叶阳. 基于EDEM的机采茶鲜叶振动式分级机分级参数优化[J]. 茶叶科学, 2022, 42(1): 120-130. |
[3] |
智亚楠, 徐运飞, 朱明星, 王春生, 金银利, 陈利军. 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及对茶树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J]. 茶叶科学, 2021, 41(3): 371-378. |
[4] |
任广鑫, 金珊珊, 李露青, 宁井铭, 张正竹.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品控与装备创制领域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0, 40(6): 707-714. |
[5] |
卢莉, 程曦, 张渤, 沈小霞, 刘艳, 熊丽, 袁潇, 李远华, 黎星辉. 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89-695. |
[6] |
刘鹏, 艾施荣, 杨普香, 李文金, 熊爱华, 童阳, 胡潇, 吴瑞梅. 非线性流形降维方法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不同海拔的茶叶[J]. 茶叶科学, 2019, 39(6): 715-722. |
[7] |
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张正竹. 基于EDEM的茶鲜叶分级机的筛分率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84-494. |
[8] |
范方媛, 杨梦璇, 龚淑英, 郭昊蔚, 张凯棋, 李春霖, 汤一.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3种典型感官滋味特征属性定量评价模型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96-304. |
[9] |
戴春霞, 刘芳, 葛晓峰. 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茶鲜叶含水率检测与分析[J]. 茶叶科学, 2018, 38(3): 281-286. |
[10] |
彭清维, 刘芸, 于建成, 魏晓楠, 唐延林.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湄潭翠芽等级判别[J]. 茶叶科学, 2017, 37(5): 458-464. |
[11] |
陈琳, 董春旺, 高明珠, 叶阳.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红茶干燥中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J]. 茶叶科学, 2016, 36(2): 184-190. |
[12] |
胡琳玲, 刘遵莹, 刘秋玲, 丰金玉, 龙金花, 肖文军. 茶鲜叶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分布特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6): 565-571. |
[13] |
龚志华, 陈栋, 朱盛尧, 陈凌, 陈朵, 李徐, 肖文军.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J]. 茶叶科学, 2013, 33(1): 34-39. |
[14] |
王玉霞, 徐荣荣, 任广鑫, 王胜鹏, 宛晓春, 张正竹. 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J]. 茶叶科学, 2011, 31(4): 355-361. |
[15] |
李然, 陈珊珊, 俞捷, 杨磊, 汪红志, 张学龙. 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茶叶含水量[J]. 茶叶科学, 2010, 30(6): 440-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