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椽. 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 茶业通报, 1979(Z1), 48-57. [2] 陈宗懋. 中国茶叶大辞典[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72. [3] 秦大东. 黑茶的发展简史[J]. 茶业通报, 1983(6): 33-35. [4] 张静. 湖南黑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7 [5] 邹瑶, 齐桂年. 四川黑茶的研究进展及展望[C]//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论坛: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贵阳, 2013: 1-4. [6] 闫列娟. 陕南黑茶加工工艺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4 [7] 吴朝比, 黄建安, 刘仲华, 等. 黑茶调节高脂血症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1, 32(19): 307-311. [8] 陈智雄, 齐桂年, 邹瑶, 等. 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3, 33(3): 242-252. [9] Zhang L, Zhang Z-z, Zhou Y-b, et al. Chinese dark teas: Postfermentation,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53(2): 600-607. [10] Wang KB, Liu F, Liu ZH, et al. Comparison of catechins and volatile compound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tea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and gas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6(7): 1406-1412. [11] Lv H-p, Zhang Y-j, Lin Z, et al. Processing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Pu-erh tea: A review[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3, 53(2): 608-618. [12] 吕海鹏, 林智, 张悦, 等. 普洱茶中主要矿质元素分析[J]. 茶叶科学, 2013, 33(5): 411-419. [13] 施兆鹏, 刘仲华, 黄建安, 等. 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理[C]//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288-296. [14] 罗珍美. 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3: 8. [15] 刘小玲, 李颖, 姜元欣, 等. 广西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0(1): 46-50. [16] 施兆鹏, 黄建安. 茶叶审评与检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102-104. [17] 陈椽. 制茶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178-334. [18] 任洪涛, 周斌, 秦太峰, 等. 普洱茶挥发性成分抗氧化活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3): 213-220. [19] 姚珊珊. 茶叶香气化学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5: 6-8. [20] 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9-49. [21] 叶国注, 江用文, 尹军峰, 等.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5): 385-394. [22] Kuo P C, Lai Y Y, Chen Y J, et al. Changes in volatile compounds upon aging and drying in oolong tea production[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1, 91(2): 293-301. [23] 王秋霜, 陈栋, 许勇泉, 等. 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3, 13(1): 195-200. [24] 吕海鹏, 钟秋生, 林智. 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3): 219-224. [25] 刘敏, 胡成芸, 陆绎玮, 等. 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加工, 2013(2): 38-41. [26] 王华夫, 李名君, 刘仲华.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J]. 茶叶科学, 1991, 11(Suppl): 81-86. [27] 洪涛, 黄遵锡, 李俊俊, 等. 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分析[J]. 茶叶科学, 2010, 30(5): 336-342. [28] 陈梅春, 陈峥, 史怀, 等. 陈年普洱茶特征风味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14, 34(1): 45-54. [29] 王华夫, 李名君, 刘仲华, 等. 黑毛茶香气组分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91, 11(Suppl): 42-47. [30] 陈文品, 陈平韬, 杨洪元, 等. 六堡茶感官理化品质及挥发性香气分析研究[C]//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312-318. [31] 川上美智子, 小林彰夫, 山西贞. 堆积茶-中国产砖茶匕黑茶的香气特征[J]. 日本农芸化学会志, 1987, 61(4): 457-465. [32] 谷勋刚, 张正竹, 宁井铭. 普洱茶渥堆样品及成茶中游离态与酸解态香气香型变化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32(7): 96-102. [33] 谷勋刚, 张正竹, 宁井铭, 等. 普洱茶渥堆阶段游离态香气成分分析及含量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 36(4): 161-164. [34] 任洪涛, 周斌, 夏凯国, 等. 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 32(11): 23-26. [35] 胡捷. 不同季节普洱茶渥堆过程动态分析[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37-54. [36] 金冬双, 龚淑英, 林宇皓, 等. 小叶种夏秋茶渥堆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 29(2): 111-119. [37] 何红霞, 金莉莎. 茯茶“散茶发花”过程香气成分的变化[J]. 茶业通讯, 2012, 39(1): 15-19. [38] 蔡宗寿, 张霞. 普洱茶干燥工艺的研究[J]. 试验研究, 2012(3): 66-69. [39] 张灵枝, 陈维信, 王登良, 等. 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气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07, 27(1): 71-75. [40] 吴平. 六堡茶松烟味探析[J]. 中国茶叶, 2010, 32(8): 14-16. [41] 曹艳妮, 刘通讯. 普洱生茶和熟茶香气中萜烯类和甲氧基苯类成分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33(5): 128-133. [42] 张灵枝, 王登良, 陈维信, 等. 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气成分分析[J]. 园艺学报, 2007, 34(2): 504-506. [43] 林凤英, 杜冰, 余铭, 等. 超高压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 40(8): 142-148. [44] 黄亚辉, 王娟, 曾贞, 等. 不同年代茯砖茶香气物质测定与分析[J]. 食品科学, 2011, 32(24): 261-266. [45] 吴平, 温志杰, 郭维深, 等. 六堡茶之槟榔香味溯源和辨析[J]. 茶叶, 2010, 36(2): 71-76. [46] 蔡正安, 刘素纯, 刘仲华, 等.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 30(1): 57-62. [47] 关美玲, 刘素纯, 黄建安, 等. 氟对黑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和黑曲霉生长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0, 30(3), 157-162. [48] 蔡正安, 刘素纯, 刘杏益, 等. 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 30(4): 263-268. [49] 黄浩, 刘仲华, 黄建安, 等.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J]. 茶叶科学, 2010, 30(5): 350-354. [50] 周红春, 萧力争, 刘仲华. 微生物与黑茶品质形成研究进展[C]//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324-328. [51] 廖东兴. 渥堆中几种微生物及酶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8: 1-38. [52] 赵振军, 刘勤晋. 普洱茶中真菌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4, 34(3): 205-212. [53] 周才碧, 张敏星, 蒋陈凯, 等. 黑曲霉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14, 34(2): 88-91. [54] 许永立, 赵运林, 曾红远, 等. 不同类型冠突散囊菌对茯砖散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8): 200-205. [55] Xu X, Y M, Zhu Y. Influence of Fungal Ferm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Puer Tea Manufacturing Process[J].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2005, 5(4): 382-386. [56] 张春花, 单治国, 袁文侠, 等. 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 30(4): 251-258. [57] 林夏丹, 李中皓, 刘通讯, 等. 不同酶处理对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08, 24(5): 420-423. [58] 冯超浩. 不同渥堆工艺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70. [59] 任洪涛, 周斌, 夏凯国, 等. 不同级别普洱生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 2010, 26(9): 1013-1017. [60] 周斌, 任洪涛, 秦太峰, 等. 采摘季节对普洱生茶香气品质影响研究[J]. 食品科技, 2011, 36(1): 56-58. [61] 李永菊.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J]. 茶叶科学技术, 2006(4): 15-16. [62] 颜鸿飞, 王美玲, 白秀芝, 等. 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SPME-GC-TOF-MS分析[J]. 食品科学, 2014, 35(22): 176-180. [63] 邓静, 王远兴, 毛雪金, 等. 固相微萃取(SPME)在茶叶香气分析中的应用[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35(2): 346-349. [64] 吕世懂, 姜东华, 杨凡, 等. 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普洱熟茶与安化黑茶香气成分[J].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8): 1583-1591. [65] Du LP, Wang C, Li JX, et al. Optimization of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for detecting methoxyphenolic compounds in pu-erh tea[J]. J Agric Food Chem, 2013, 61(3): 561-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