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梦君, 胡新龙, 邱首哲, 张锐明, 唐慧珊, 刘晨, 余子铭, 李婧, 王明乐.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33-144. |
[2] |
吴轶祺, 程妍君, 梁悦尔, 陆建良, 韩善捷, 韩宝瑜. 茶树大黄袍品种引诱黑刺粉虱定位和着陆行为机制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41-948. |
[3] |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60-972. |
[4] |
张淑怡, 马成英, 陈维, 苗爱清, 乔小燕, 林冬纯, 夏红玲, 许靖逸. 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73-984. |
[5] |
甘芳瑗, 刘振平, 傅丙生, 龙道崎, 庞钶靖, 姜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4, 44(4): 565-574. |
[6] |
秦钰洁, 郭明明, 陈永晶, 周利. 改良QuEChERS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树组织中的双丙环虫酯和代谢物M440I007[J]. 茶叶科学, 2024, 44(3): 515-525. |
[7] |
方成刚, 杨高中, 杨莹彪, 张丽秋, 陈霞, 李连超, 吕海鹏, 林智.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2): 299-315. |
[8] |
陈德权, 任杨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J]. 茶叶科学, 2024, 44(2): 316-328. |
[9] |
马园园, 曹青青, 高一舟, 刘钰懿, 邓锶涵, 尹军峰, 许勇泉. 绿茶苦味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3, 43(1): 1-16. |
[10] |
卢丽, 詹冬梅, 周承哲, 朱晨, 谢思艺, 徐凯, 田采云, 赖钟雄, 郭玉琼. 茶树茉莉酸合成与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对萜类物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3, 43(1): 91-108. |
[11] |
石亚丽, 朱荫, 马婉君, 杨高中, 王梦琪, 施江,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名优炒青绿茶挥发性成分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1, 41(3): 285-301. |
[12] |
龚芝萍, 尹军峰, 陈根生. 不同类型水质对龙井茶汤风味品质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2): 215-224. |
[13] |
姚敏, 李大祥, 谢忠稳. 茶叶主要特征性化合物抗心血管炎症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0, 40(1): 1-14. |
[14] |
张颖彬, 刘栩, 鲁成银. 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基元语素研究与风味轮构建[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74-483. |
[15] |
陈美, 戴伟东, 李朋亮, 朱荫, 陈勤操, 杨艳芹, 谭俊峰, 林智. 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3): 297-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