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虹余, 王瑗媛, 李法鑫, 聂枞宁, 冯德建, 赵悦伶, 杜晓. 基于GC-O-MS评价芽叶型黄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关键香气组分的呈香贡献[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85-1004. |
[2] |
崔清梅, 梁金波, 马会杰, 胡双玲, 陈清华, 吴立赟, 何梦迪, 王留彬, 谭立才, 张强, 王丽鸳. 湖北巴东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亲缘关系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2): 193-206. |
[3] |
张莹, 邱桐, 韩梓怡, 安琪, 赵潇奕, 姜青, 李露青, 宁井铭, 宛晓春, 戴前颖. 排序检验法和Napping-UFP法在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研制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 2023, 43(2): 275-286. |
[4] |
吴万富, 吕世懂, 杨学芳, 李悦, 张继光. 云南大叶种茶树籽油的特征指标与脂肪酸组成研究[J]. 茶叶科学, 2021, 41(4): 463-470. |
[5] |
宁静, 李健权, 刘本英, 郑红发, 卢凤美, 陈雷, 刘振, 叶升涛, 黄浩, 杨培迪, 伍岗, 杨阳.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13-227. |
[6] |
黄修杰, 姚飞, 马力, 储霞玲.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茶叶科学, 2020, 40(3): 415-429. |
[7] |
程冬梅, 张丽, 韦红飞, 江新凤, 周赛霞, 张志勇, 彭焱松. 庐山不同海拔茶树光合响应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4): 447-454. |
[8] |
范方媛, 杨晓蕾,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钱虹, 胡建平.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1): 63-73. |
[9] |
王定锋, 黎健龙, 李慧玲, 李良德, 王庆森, 吴光远.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5, 35(5): 449-457. |
[10] |
黄晓霞, 唐探, 姜永雷, 冯程程, 程小毛. 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茶树的EST-SSR遗传多样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5, 35(4): 347-353. |
[11] |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尹军峰, 钟维标, 余书平, 谢前途.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03-208. |
[12] |
黎健龙, 黎华寿, 黎秀娣, 刘杰, 李家贤, 唐颢, 唐劲驰. 广东英德茶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3): 253-260. |
[13] |
刘声传, 曹雨, 鄢东海, 魏杰, 赵华富, 段学艺. 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与气候要素的关系[J]. 茶叶科学, 2013, 33(6): 517-525. |
[14] |
王秋霜, 陈栋, 许勇泉, 尹军峰.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2012, 32(1): 9-16. |
[15] |
陈栋, 李晶晶, 方祥, 黄国资, 乔小燕, 吴华玲, 赖兆祥. 广东陈香茶后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种群和酶类活性变化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 30(6): 429-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