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薇, 邬晓龙, 胡贤春, 郝勇, 刘春艳. 茶树接种AM真菌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18-734. |
[2] |
姜效泉, 刘维华, 钱义祥, 郑献章. 长江下游丘陵茶区生产名优茶的气候生态优势[J]. 茶叶科学, 1995, 15(02): 81-86. |
[3] |
夏会龙, 王运浩, 万海滨, 马慧群, 陈宗懋. 茶树生长稀释在农药降解中的定量[J]. 茶叶科学, 1992, 12(01): 1-6. |
[4] |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90, 10(02): 27-32. |
[5] |
李名君, 刘维华, 游小清, 鲁成银, 黄积安, 陈年生. 红壤与茶叶品质的研究——Ⅳ.海拔高度对红壤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88, 8(02): 27-36. |
[6] |
. “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杭州举行[J]. 茶叶科学, 1988, 8(01): 69-82. |
[7] |
赖明志.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7, 7(02): 13-18. |
[8] |
方兴汉. pH值对茶树生理活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87, 7(01): 15-22. |
[9] |
马慧群, 阮宇成. 锌与茶树生长代谢的关系及田间喷锌效果[J]. 茶叶科学, 1987, 7(01): 35-40. |
[10] |
许允文. 土壤水分对茶籽萌发和幼龄茶树生育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85, 5(02): 1-8. |
[11] |
. 茶园遮荫覆盖的初步研究[J]. 茶叶科学, 1966, 3(02): 47-50. |
[12] |
. 两块丰产茶园的比较[J]. 茶叶科学, 1966, 3(02): 36-39. |
[13] |
. 富阳受降公社改造低产茶园的经验[J]. 茶叶科学, 1966, 3(02): 28-31. |
[14] |
李家光. 采用整枝修剪改造茶丛内部的枝条分布试验初报[J]. 茶叶科学, 1966, 3(01): 9-11. |
[15] |
沈永源. 吳县洞庭山区茶叶生产劳动管理調查报告[J]. 茶叶科学, 1965, 2(04): 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