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丹瑜, 金子晶, 陆璐, 何卫中, 疏再发, 邵静娜, 叶俭慧, 梁月荣.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茶树新梢识别和叶面积计算的探索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91-702. |
[2] |
舒华, 王盈峰, 张士康, 梁月荣, 陆建良, 李大伟, 欧阳梅, 李娜娜, 朱跃进. 遮荫对茶树新梢叶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2, 32(2): 115-121. |
[3] |
韩宝瑜, 陈宗懋. 蚜茧蜂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J]. 茶叶科学, 1999, 19(01): 29-34. |
[4] |
潘根生, 沈生荣, 吴伯千, 钱利生. 茶树新梢生育过程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J]. 茶叶科学, 1997, 17(S1): 86-91. |
[5] |
董丽娟. 茶树孕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9, 9(01): 35-38. |
[6] |
何丽卿. 茶树花粉形态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9, 9(01): 39-48. |
[7] |
覃松林, 陈兴琰, 陈国本. 茶树抗寒性及其同工酶特征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8, 8(01): 33-36. |
[8] |
马慧群, 阮宇成. 锌与茶树生长代谢的关系及田间喷锌效果[J]. 茶叶科学, 1987, 7(01): 35-40. |
[9] |
潘根生, 高人俊. 茶树遮荫生理生化变化[J]. 茶叶科学, 1986, 6(02): 1-6. |
[10] |
陈士炎. 诱导茶树多倍体研究初报[J]. 茶叶科学, 1986, 6(01): 61-64. |
[11] |
黄惠华, 陈兴琰, 陈国本, 王建国. 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1986, 6(01): 49-54. |
[12] |
李联标. 三十五年来茶叶科研的主要成就[J]. 茶叶科学, 1984, 4(01): 3-8. |
[13] |
陈方田. 福鼎大白茶的衰老茶树重修剪试验初报[J]. 茶叶科学, 1965, 2(04): 65-67. |
[14] |
邱秀珍. 福鼎大白茶的经济价值及其区域适应性[J]. 茶叶科学, 1965, 2(04): 10-14. |
[15] |
. 福建省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工作经验[J]. 茶叶科学, 1965, 2(04):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