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15
      
    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蔡荟梅, 侯如燕, 高柱, 彭传燚, 宛晓春
    2012, 32(2):  95-99.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2
    摘要 ( 358 )   PDF (557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离子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分析方法。样品经超声提取后,用PVPP吸附和固相萃取柱净化的方法进行前处理,经高容量阴离子交换柱分离,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样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8.6%~107.5%和89.3%~101.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7%和1.13%。离子色谱法测定硝酸根和亚硝酸根具有操作简便、测定快捷、准确性高的优点。
    EGCG-O-甲基转移酶(EOMT)催化EGCG形成的EGCG甲基化衍生物分析
    吕海鹏, 费冬梅, 张悦, 林智, 谭俊峰, 郭丽
    2012, 32(2):  100-106.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3
    摘要 ( 346 )   PDF (649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EGCG3′′Me、EGCG4′′Me和EGCG3′Me在正离子模式下的质谱裂解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GCG-O-甲基转移酶(EOMT)催化EGCG形成的反应产物。结果表明,EGCG-O-甲基转移酶催化EGCG后反应体系中生成了10余种不同的EGCG甲基化衍生物,主要包括EGCG3′′Me、EGCG4′′Me、EGCG3′Me、EGCG5′Me、EGCG3′′,4′′-diMe、EGCG3′′,5′′-diMe、EGCG3′,5′-diMe、EGCG3′,5′′-diMe、EGCG3′,3′′,5′′-triMe,以及EGCG5′,3′′,5′′-triMe等。
    高浓度镉胁迫对茶树生理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
    王春梅, 唐茜, 张小琴, 张冬川
    2012, 32(2):  107-114.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10
    摘要 ( 332 )   PDF (671KB) ( 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名山白毫品种茶苗为材料,通过土壤盆栽实验,研究了高浓度镉胁迫对茶树生长、生理及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添加0~120mg/kg镉,茶树未表现出明显受害症状。但随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各器官生长量、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均受到明显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逐渐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RC)大幅上升。茶树各器官镉含量(y)与镉胁迫浓度(x1)、土壤有效态镉含量(x2)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各器官镉积累量高低顺序为:细根>粗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土壤中有效态镉向茶树迁移是各器官所积累镉的主要来源,镉在茶树体内大部分被细根、粗根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
    遮荫对茶树新梢叶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的影响
    舒华, 王盈峰, 张士康, 梁月荣, 陆建良, 李大伟, 欧阳梅, 李娜娜, 朱跃进
    2012, 32(2):  115-121.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11
    摘要 ( 515 )   PDF (724KB) ( 1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遮阳网遮荫处理对鸠坑、龙井43、水古新梢叶绿素生物合成前体物质和新梢叶绿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遮荫降低光照强度,茶树新梢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同时叶绿素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δ-氨基酮戊酸(aminolevulinic acid, ALA)、卟啉胆色素原(porphobilinogen, PBG)、尿卟啉原Ⅲ(Urogen Ⅲ)等含量降低,而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 ProtoⅨ)、镁原卟啉Ⅸ(magnesium protoporphyrin Ⅸ, Mg-ProtoⅨ)、原叶绿素酸酯(protochlorophyllide, Pchlide)含量升高。
    不同茶树品种中黄酮苷含量的测定
    吴春燕, 须海荣, JulienHéritier, WilfriedAndlauer
    2012, 32(2):  122-128.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8
    摘要 ( 529 )   PDF (645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采用液相质谱技术分离、鉴定了茶叶中的12种黄酮苷类化合物,包括1种芹菜素苷、2种杨梅素苷、5种槲皮素苷和4种山奈酚苷。结合标准品及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了8种不同茶树品种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中黄酮苷含量分布广泛,以槲皮苷为主。紫芽品种中12种黄酮苷含量最高,达6.12mg/g;福建水仙品种中含量最低,仅2.31mg/g,茶树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52份茶树资源生化组分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王小萍, 唐晓波, 王迎春, 李春华, 尧渝, 李兰英, 罗凡, 王云
    2012, 32(2):  129-134.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12
    摘要 ( 342 )   PDF (656KB) ( 1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四川地区33个和从省外引进的19个茶树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包括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进行鉴定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茶树资源生化组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并以茶树资源生化成分为基础,可将52份茶树资源分为A、B两个组群。
    江华苦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李丹, 李端生, 杨春, 王庆, 罗军武
    2012, 32(2):  135-141.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13
    摘要 ( 341 )   PDF (648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ISSR标记分析了江华苦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10个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在70个单株间共扩增出174条谱带,其中166条具有多态性,占95.40%,表明江华苦茶群体基因组DNA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供试单株间的平均Nei´s基因多态性(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82、0.558,表明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介于0.44~0.84,平均为0.63。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6个类群,其中5个复合组,1个独立组。亲缘关系ISSR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江华苦茶群体各单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江华苦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茶产业与安溪县经济发展关联度的实证研究
    余文权, 孙威江, 吴国章, 赵丽红
    2012, 32(2):  142-146.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9
    摘要 ( 404 )   PDF (505KB) ( 1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指标设计与数据收集,利用关联度计算方法,实证分析了茶产业与安溪县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表明:茶产业发展与安溪县总体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均存在高度关联,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安溪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茶经济类科技文献的统计与分析
    朱永兴, 姜爱芹
    2012, 32(2):  147-154.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4
    摘要 ( 334 )   PDF (663KB) ( 1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搜集、整理了中文茶经济类科技文献1449篇,从文献统计和关键词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综述。文献统计显示,该类文献的数量在最近10年中呈现出具一定下凹度的曲线向上的增长趋势;共有461种期刊刊登茶经济类文献,其中发表50篇以上的有3种,另有64.2%的期刊每刊只发表1篇这类文章;共有第一署名作者1152位,其中发表5篇以上的有12人;这些作者隶属于803个机构,以高等院校、农业类机构为最多,科研和经贸类机构较少。关键词分析得到,这些文献中共有不同关键词3642个,出现总频次8595次;出现频次处于前列的有“茶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品牌”、“名优茶”、“有机茶”、“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经济效果”、“贸易”、“市场”等;不同年代的高频次关键词呈现不同特点,近年新出现的关键词中主要有黑茶、市场建设、茶业协会、区域品牌、品牌营销、产业结构等。最近10年来,人们对茶品牌、茶文化经济等概念的关注度正在提高,而对出口贸易的关注度总体上处于下降,但最近3年又有回升。
    论茶艺的生产方式
    朱红缨
    2012, 32(2):  155-159.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7
    摘要 ( 455 )   PDF (438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艺作为特殊的饮茶活动,从日常生活方式演变为社会生产方式。本文从茶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茶艺生产方式的具体存在,茶艺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和产业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环境下,类似茶艺的新文化产业如何获得制度的激励,并进一步获得地位和空间,是本文最后探讨的主要内容。
    我国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进展
    高宇, 孙晓玲, 金珊, 张正群, 边磊, 罗宗秀, 陈宗懋
    2012, 32(2):  160-166.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1
    摘要 ( 433 )   PDF (629KB) ( 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我国茶园中的蜘蛛资源十分丰富,是控制茶树害虫种群的重要天敌类群。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是与茶园以蛛治虫的研究相应发展的。本文从蜘蛛类群与茶园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关系、群落多样性、栽培和管理方式等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因素对蜘蛛的影响、捕食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简述了近年来我国茶园蜘蛛生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了蜘蛛化学生态学是未来茶园害虫防治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智能专家型名优茶审评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张星海, 龚恕, 周晓红, 王岳飞
    2012, 32(2):  167-172.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5
    摘要 ( 401 )   PDF (541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针对传统茶叶感官评审中的不足,开发设计基于智能专家型名优茶审评系统,为茶叶品质控制与评鉴提供一种较为快捷、客观、公正的方法。该评审系统主要是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拍摄干茶与茶汤的外观图片,借助Photoshop 7.0软件,运用S-处理法对采集图片色泽进行分析,以样品色泽参数L、a均值,通过拟合方程T2=17.2+0.15(2L1+L2)–0.4(a1+3a2),反映茶叶内在品质;为使系统更加客观、公正,增加人为感官易于判断的整体综合审评印象分T1修正指标,该指标仅审评茶叶的外形一致、老嫩均匀、异物异味及新旧真假等人为经验及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因子;基于智能专家型茶叶审评系统(IESFTE)数模为:TZF=17.2+0.25T1+0.15(2L1+L2)–0.4(a1+3a2)。将由该评审系统数模所得评审分值与系统样品库中同类茶样比对,给出茶叶评审报告。经检验,系统评审结果与名优茶审评专家的评审结果接近。
    基于质构仪的茶树新梢茎杆嫩度变化规律研究
    黄艳, 韦康, 王丽鸳, 成浩, 贺巍, 周健
    2012, 32(2):  173-178.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14
    摘要 ( 447 )   PDF (655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使用质构仪测定了龙井43和中茶108新梢各节茎的剪切力,取最大剪切力表示新梢的嫩度,剪切力越小嫩度越高,建立了最大剪切力测定新梢嫩度的方法。结果表明,质构仪测新梢嫩度是可行的;在连续时间内采摘鲜叶新梢老化主要表现在第3~5节茎,第1~2节茎的嫩度变化相对较小;新梢嫩度与成熟度、空间位置、采摘时间、品种有一定的相关性;修剪处理显著提高第3~4节茎的嫩度。本研究初步证明了新梢不同茎位剪切力的变化存在规律性,为鉴定茶树品种的持嫩性提供了评价方法。
    “紫娟”晒青绿茶色素的HPLC-ESI-MS分离鉴定及其稳定性研究
    龚加顺, 隋华嵩, 彭春秀, 范建功, 李亚莉
    2012, 32(2):  179-188.  doi:10.13305/j.cnki.jts.2012.02.006
    摘要 ( 426 )   PDF (843KB) ( 1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紫娟”晒青绿茶主要呈色成分及其稳定性。采用酸性甲醇-水和水分别提取“紫娟”晒青绿茶色素,利用HPLC-ESI-MS/MS方法对其主要色素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显示,“紫娟”晒青绿茶含有14种花色素苷、24种黄酮、8种酚类以及3种生物碱。主要的花色苷类物质为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或天竺葵素-3-半乳糖苷、天竺葵素-3-(6-香豆酰基)-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芸香糖苷、飞燕草素-3-O-(6-香豆酰基)-葡萄糖苷、Prodelphinidin B-2(or 4)3′-O-gallate、Procyanidin B-2(or 4)3′-O-gallate、Petunidin-3-glc-4-vinylphenol和Malvidin-3-glc-4-vinylepicatechin等。酸性甲醇-水提取的“紫娟”晒青绿茶红色素水溶性好,颜色随pH值变化而变化。酸性条件下该色素对光、低温有很好的稳定性,耐氧化性与耐还原性较强。Cu2+、Fe3+使色素稳定性变差。明确了“紫娟”晒青绿茶呈现紫色的主要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