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辉, 冯月玲,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4): 627-638. |
[2] |
方成刚, 杨高中, 杨莹彪, 张丽秋, 陈霞, 李连超, 吕海鹏, 林智.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2): 299-315. |
[3] |
高健健, 陈丹, 彭佳堃, 吴文亮, 蔡良绥, 蔡亚威, 田军, 万云龙, 孙威江, 黄艳, 王哲, 林智, 戴伟东.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5): 623-637. |
[4] |
宁静, 李健权, 刘本英, 郑红发, 卢凤美, 陈雷, 刘振, 叶升涛, 黄浩, 杨培迪, 伍岗, 杨阳.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花前后主要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 2021, 41(2): 213-227. |
[5] |
李兵, 李为宁, 柏宣丙, 黄剑虹. 基于EDEM的茶叶揉捻机参数优化及试验研究[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75-385. |
[6] |
陈琳, 叶阳, 董春旺, 何华锋. 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J]. 茶叶科学, 2017, 37(3): 258-265. |
[7] |
袁海波, 滑金杰, 邓余良, 许勇泉, 陈根生, 汪芳, 江用文, 尹军峰. 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萎凋叶色差变化分析[J]. 茶叶科学, 2015, 35(6): 551-558. |
[8] |
袁海波, 尹军峰, 邓余良, 许勇泉, 汪芳, 陈根生. 原料茶揉捻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4, 34(1): 29-35. |
[9] |
宋维希, 刘本英, 矣兵, 蒋会兵, 马玲, 段志芬, 孙雪梅, 汪云刚, 王平盛. 云南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与筛选[J]. 茶叶科学, 2011, 31(1): 45-52. |
[10] |
张燕忠, 张凌云. 原料发酵程度及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0, 30(S1): 533-543. |
[11] |
周红杰, 李家华, 赵龙飞, 韩俊, 杨行吉, 杨伟, 吴新庄.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4, 24(3): 212-218. |
[12] |
李斌, 尹逸, 周英, 邓佩卿, 杨宏伟. 南昆山毛叶茶和云南大叶种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J]. 茶叶科学, 2003, 23(2): 146-150. |
[13] |
杨远庆, 尹杰. 茶叶揉捻的数学模型[J]. 茶叶科学, 2003, 23(1): 38-40. |
[14] |
黄建琴, 刘莉华, 文勇, 李大祥, 夏涛, 童宗寿, 宛晓春. 祁红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对茶汤加奶后汤色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02, 22(02): 164-168. |
[15] |
王登良, 王汉生, 曹潘荣. 提高红碎茶水溶性多酚类保留量实验[J]. 茶叶科学, 1998, 18(01): 4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