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洲, 李烨昕, 袁艺, 王海燕, 刘学诗, 江昌俊. 安徽茶区优良群体种的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18, 38(2): 155-161. |
[2] |
黎健龙, 黎华寿, 黎秀娣, 刘杰, 李家贤, 唐颢, 唐劲驰. 广东英德茶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 34(3): 253-260. |
[3] |
罗京义, 晏理华, 徐大红, 杨群. 铜仁地区茶树生长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及优质绿茶种植区划[J]. 茶叶科学, 2011, 31(2): 136-142. |
[4] |
杨东伟, 章明奎. 茶区叶面降尘的粒径和重金属含量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 30(5): 355-361. |
[5] |
沈靖, 徐耀初, 叶本法, 沈洪兵, 钮菊英. 启东与茅山茶区男性肝癌死亡率比较[J]. 茶叶科学, 1995, 15(02): 149-153. |
[6] |
杨亚军, 陈炳环, 杨跃华, 林树祺, 梁月荣, 刘祖生, 赵学仁, 王爱蓉. 5个茶树新品种的区域适应性研究[J]. 茶叶科学, 1994, 14(02): 129-136. |
[7] |
胡海波. 巴基斯坦宜茶区域的气候特点和茶树栽培的关键技术[J]. 茶叶科学, 1991, 11(01): 1-3. |
[8] |
董丽娟. 茶树孕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9, 9(01): 35-38. |
[9] |
何丽卿. 茶树花粉形态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9, 9(01): 39-48. |
[10] |
李名君, 刘维华, 游小清, 鲁成银, 黄积安, 陈连生. 红壤与茶叶品质的研究——Ⅰ.低丘红壤区茶叶品质成分的调查分析[J]. 茶叶科学, 1988, 8(01): 9-18. |
[11] |
覃松林, 陈兴琰, 陈国本. 茶树抗寒性及其同工酶特征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88, 8(01): 33-36. |
[12] |
. 荣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茶叶科技成果简介(续)[J]. 茶叶科学, 1987, 7(02): 63-64. |
[13] |
陈士炎. 诱导茶树多倍体研究初报[J]. 茶叶科学, 1986, 6(01): 61-64. |
[14] |
汪东风, 曹流俭, 王常红. 茶树新梢生长—休止机理的探讨[J]. 茶叶科学, 1985, 5(02): 55-58. |
[15] |
郑茂材, 陈流光, 夏绍湄, 梁东瑞, 赵克斌, 蔡毓能, 孙爱珍. 在云贵茶区发现的茶树害虫病毒[J]. 茶叶科学, 1985, 5(02): 2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