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汤海昆, 张兰军, 张盼盼, 刘本英. 茶叶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5, 45(5): 727-741. |
| [2] |
严慧婷, 王艳燕, 陆建伟, 饶自蕾, 李媛媛, 常润润, 赵红艳, 杨俊聪, 张丽兰, 白捌普, 陆丽萍, 白冰, 王白娟, 高峻, 刘志薇. 玛玉茶种质资源的叶片结构与生化品质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5, 45(4): 571-586. |
| [3] |
孙渝, 周利, 张新富, 孙荷芝. GC-MS/MS法测定茶鲜叶中20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J]. 茶叶科学, 2025, 45(4): 625-636. |
| [4] |
郑杰, 侯紫妍, 易超, 黄守延, 郭俊齐, 苏会, 周琼琼, 詹强国, 赵仁亮. 水处理工艺对信阳毛尖加工过程中特征香气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5, 45(4): 687-698. |
| [5] |
叶水心, 王伟伟, 张梦雪, 江和源, 张海华.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茶叶中花青素类物质含量[J]. 茶叶科学, 2025, 45(3): 454-464. |
| [6] |
朱绍辉, 赵文举, 马博慧, 杨化林, 邓芳.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小样本茶叶嫩芽识别[J]. 茶叶科学, 2025, 45(3): 522-534. |
| [7] |
张鹏, 黄艳,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 2025, 45(2): 318-332. |
| [8] |
谢明威, 丁树洽, 聂晴, 周玲红, 文海涛, 蔡淑娴. 贮藏时间对‘汝城白毛茶’白茶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25, 45(2): 333-345. |
| [9] |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14. |
| [10] |
马雪晴, 吴华伟, 曹春霞, 郑娇莉. 茶园根际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10-120. |
| [11] |
赵建诚, 倪惠菁, 王波, 蔡春菊, 杨振亚. 毛竹立竹密度对林下茶树生理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28-940. |
| [12] |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60-972. |
| [13] |
周虹余, 王瑗媛, 李法鑫, 聂枞宁, 冯德建, 赵悦伶, 杜晓. 基于GC-O-MS评价芽叶型黄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关键香气组分的呈香贡献[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85-1004. |
| [14] |
许文琪.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准确测定茶叶中总硒含量[J]. 茶叶科学, 2024, 44(6): 1014-1022. |
| [15] |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07-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