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熊兴平, 张新忠, 李红斌, 孙亮, 姚明哲. 我国茶学领域2008—2019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成果分析[J]. 茶叶科学, 2021, 41(5): 608-618. |
[2] |
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J]. 茶叶科学, 2020, 40(3): 305-318. |
[3] |
刘赛, 刘硕谦, 龙金花, 吴敦超, 陈宇宏, 刘丽萍, 刘仲华, 田娜. 茶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编码基因CsGPX1功能分析[J]. 茶叶科学, 2019, 39(4): 382-391. |
[4] |
王乐, 李欢, 李嘉豪, 陈暄, 黎星辉, 孙康. EGCG纳米硒的稳定性及其对硒吸收利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7, 37(4): 373-382. |
[5] |
宋鲁彬, 黄建安, 刘仲华, 黄浩, 王坤波. 中国黑茶对PPARs的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08, 28(5): 319-325. |
[6] |
关剑平. 从文化理论看茶文化研究属性——兼论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J]. 茶叶科学, 2008, 28(5): 386-390. |
[7] |
余继忠, 徐家明, 黄海涛, 杨亚军. 重修剪、台刈和改植换种三种茶园改造方式的比较[J]. 茶叶科学, 2008, 28(3): 221-227. |
[8] |
姜淑媛, 张丽霞, 郭延奎, 赵友全, 贾明, 翟衡.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分析[J]. 茶叶科学, 2008, 28(2): 135-141. |
[9] |
朱永兴. 基于被引率统计的中文茶学论文价值分析[J]. 茶叶科学, 2007, 27(2): 172-178. |
[10] |
傅冬和, 刘仲华, 黄建安, 龚雨顺, 陈金华. 高通量筛选研究茯砖茶降脂功效[J]. 茶叶科学, 2006, 26(3): 209-214. |
[11] |
朱永兴, HervéHuang. 《茶叶科学》载文、关键词及被引率统计分析[J]. 茶叶科学, 2006, 26(3): 225-231. |
[12] |
张正竹, 宛晓春, 陶冠军. 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J]. 茶叶科学, 2005, 25(4): 275-281. |
[13] |
张丽霞, 王日为, 向勤锃, 黄晓琴, 刘德华.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细胞中的晶体研究[J]. 茶叶科学, 2005, 25(2): 126-130. |
[14] |
张正竹, 宛晓春, 坂田完三. 茶叶-葡萄糖苷酶亲和层析纯化与性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05, 25(1): 16-22. |
[15] |
杨亚军, 郑雷英, 王新超. 冷驯化和ABA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04, 24(3): 177-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