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07-717. |
[2] |
王峰, 常云妮, 孙君, 吴志丹, 陈玉真, 江福英, 余文权.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J]. 茶叶科学, 2024, 44(2): 231-245. |
[3] |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3, 43(5): 667-680. |
[4] |
李焱, 林泳峰, 刘文美, 邹泽华, 刘光明, 刘庆梅.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茶叶科学, 2023, 43(4): 447-459. |
[5] |
李红莉, 周铁锋, 毛宇骁, 黄海涛, 崔宏春, 郑旭霞, 赵芸. 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菌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抑菌剂筛选[J]. 茶叶科学, 2023, 43(2): 194-204. |
[6] |
陈薛, 左欣欣, 徐安安, 徐平, 王岳飞.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 茶叶科学, 2022, 42(6): 806-818. |
[7] |
张志鹏, 程庆华, 谢靖康, 万宇鹤, 童华荣, 陈应娟. 小檗碱对不同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J]. 茶叶科学, 2022, 42(3): 367-375. |
[8] |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J]. 茶叶科学, 2022, 42(3): 397-408. |
[9] |
杨高中, 彭群华,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厌氧处理对不同类型茶叶的氨基酸组成及生物活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2, 42(2): 222-232. |
[10] |
智亚楠, 徐运飞, 朱明星, 王春生, 金银利, 陈利军. 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及对茶树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J]. 茶叶科学, 2021, 41(3): 371-378. |
[11] |
雷霆, 孙峰, 马修兵, 张伟汉, 郭丽娜, 王睿, 韩仁甲, 吴汉平, 王云生. 利用眉茶加工副产物栽培黑木耳的培养基质优化及黑木耳品质分析[J]. 茶叶科学, 2021, 41(1): 122-131. |
[12] |
欧阳建, 周方, 卢丹敏, 李秀平,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多糖调控肥胖作用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0, 40(5): 565-575. |
[13] |
马婉君, 马士成, 刘春梅, 龙志荣, 唐保军, 林智, 吕海鹏. 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0, 40(3): 289-304. |
[14] |
刘丹奇, 任发政, 李景明, 侯彩云. 几种茶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6): 652-660. |
[15] |
祝琳, 吴龙, 陈小强, 陈学玲, 吴正奇, 石勇. 茶多酚与多糖的相互作用:作用机理及功能特性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9, 39(2): 203-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