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15
      
    儿茶素酰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刘晓辉, 江和源, 张建勇, 袁新跃, 崔宏春
    2009, 29(1):  1-8.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1
    摘要 ( 393 )   PDF (287KB) ( 3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儿茶素因其独特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但由于其脂溶性差、体内不稳定和生物利用度低等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就提高其应用特性的酰基化修饰及修饰后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铝氟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王小平, 刘鹏, 罗虹, 谢忠雷, 徐根娣, 陈丽君
    2009, 29(1):  9-14.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2
    摘要 ( 347 )   PDF (177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为实验材料,营养液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铝氟浓度交互处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30 d后测定茶多酚、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单铝处理时,随着铝(30 mg/L)加入,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均上升,当铝浓度增加到90 mg/L,含量却下降;单氟处理时,茶叶品质的主要成分均表现为低浓度(4 mg/L)的促进生成和高浓度(12 mg/L)的抑制产生;铝氟交互作用下,在铝氟比例分别为30/4、30/12和90/4、90/12两个过程中,安吉白茶鲜叶中各品质成分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表现为协同作用,而智仁早茶呈现下降趋势,拮抗对方的促进效应。结果说明,茶叶在低浓度的铝、氟时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而铝和氟的不同交互比例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效应,减弱本身毒性,且安吉白茶和智仁早茶之间的不一致现象,体现品种之间存在差异。
    奶茶中三聚氰胺的HPLC测定方法
    江和源, 袁新跃, 张建勇, 崔宏春, 刘晓辉, 尧渝
    2009, 29(1):  15-19.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3
    摘要 ( 526 )   PDF (248KB) ( 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奶茶中三聚氰胺的HPLC测定方法。适用检测奶茶中三聚氰胺的HPLC条件为:色谱柱Sunfire C18柱(250 mm×4.6 mm ID: 5 μm),流动相由0.008 mol/L辛烷磺酸钠和乙腈组成,柱温3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6 nm,外标法定量。分析了市场上奶茶产品的三聚氰胺含量,发现少数奶茶产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超过了国家暂行限量标准的2.5 mg/kg。
    HPLC-APCI-MS法测定茶叶中的茶氨酸
    王虹, 康海宁, 陈军辉, 赵恒强, 王小如, 黎先春
    2009, 29(1):  20-26.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4
    摘要 ( 434 )   PDF (293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PLC-APCI-MS)联用技术,建立了茶叶中茶氨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实验采用C8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正离子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SIM模式)进行测定,可以获得稳定的质谱信号,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APCI-MS仪器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HPLC-APCI-MS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较紫外检测器有很大的提高,可用于微量茶氨酸的快速测定。
    Bayes逐步判别法在绿茶板栗香化学识别上的应用
    叶国注, 袁海波, 江用文, 尹军峰, 汪芳, 陈建新
    2009, 29(1):  27-33.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5
    摘要 ( 441 )   PDF (248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由经验丰富的感官审评专家对各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依据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板栗香型、非板栗香型两大类;应用Bayes逐步筛选过程对具有板栗香茶样的共有成分先进行筛选,再以筛选出的香气成分为变量,建立判别方程。交叉验证和检验样本验证结果显示:用筛选出的顺-茉莉酮和香叶基丙酮建立的判别方程,在训练数据集判别和交叉验证中,判别正确率均达到94.44%;对8个检验样本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正确率为100%,可认为,该判别方程有效,判别结果理想。此外,由顺-茉莉酮和香叶基丙酮的主成分图也可得出,筛选出的变量对板栗香与非板栗香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
    基于杠杆率校正的PLS-DA法对正半岩武夷岩茶的识别研究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薛凤仁, 何孝延, 徐锦斌, 贺巍
    2009, 29(1):  34-40.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6
    摘要 ( 612 )   PDF (320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武夷岩茶属于闽北乌龙茶,是福建省的特有茶类,也是我国传统名茶中的精品,尤其以武夷中心地带所产的正岩茶品质最佳。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利用杠杆率校正(leverage correction)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武夷岩茶中的正岩茶与半岩茶的分类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定标集42个样本的识别正确率为100%,对于未参与模型建立的验证集20个样本的识别正确率也达到了100%。初步证明了利用近红外技术结合PLS-DA分析方法对正岩茶与半岩茶进行分类识别的可行性。
    普洱茶功能成分单体降糖降脂作用研究
    张冬英, 邵宛芳, 刘仲华, 刘亚林, 黄业伟
    2009, 29(1):  41-46.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7
    摘要 ( 429 )   PDF (252KB) ( 2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文选取与糖脂代谢相关的PPARδ、PPARα、PPARγ、FXR、LXR、3T3-L1和α-淀粉酶模型,探讨了普洱茶中单体功能成分尿嘧啶、没食子酸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尿嘧啶、没食子酸在PPARγ、FXR、LXR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活性作用,其中尤以没食子酸对PPARγ的激活效果最为显著,其值高达2.438,与阳性对照药物的激动效果相当,而对PPARδ、PPARα、3T3-L1模型的活性作用较弱。在PPARγ模型中,没食子酸对PPARγ受体的激活作用强于尿嘧啶,而在FXR、LXR模型中尿嘧啶的活性作用要强于没食子酸。此外,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普洱茶的降糖降脂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茶树花发育相关的一个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暄, 汤茶琴, 邹中伟, 杨亦扬, 房婉萍, 王玉花, 黎星辉
    2009, 29(1):  47-52.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8
    摘要 ( 318 )   PDF (444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应用cDNA-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了结实率差异显著的龙井43和大叶乌龙两个茶树品种在花蕾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差异。从获得的差异图谱中,克隆得到一个与茶树花发育相关的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片段,然后用RCAE方法扩增获得其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茶树TCK(Camellia sinensis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EU732607。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2 281 bp,编码760个氨基酸。用RT-PCR方法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检测其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该基因只在茶树花蕾发育后期特异表达,在叶、花蕾发育早期均无表达,提示TCK基因可能在茶树花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茶树冷胁迫诱导抗寒基因CBF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陈暄, 房婉萍, 邹中伟, 王玉花, 成浩, 黎星辉
    2009, 29(1):  53-59.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09
    摘要 ( 388 )   PDF (630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cDNA-AFLP技术进行了茶树低温胁迫处理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获得低温诱导后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TDF11(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 TDF)。经BLAST比对发现该片段与白菜、拟南芥、烟草的抗寒基因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分别有94%、84%、81%的同源性。通过3’/5’RACE的方法获得该片段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EU857638)。所得序列全长981bp,其开放阅读框编码275个氨基酸。该基因与白菜、烟草、拟南芥中的CBF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有74%、57%、57%的同源性。用RT-PCR的方法对其在低温处理过程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CBF基因在低温诱导4 h开始表达,在8 h左右表达量最高,然后开始下降,但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结果提示CBF基因可能在茶树抗寒分子机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茶树种质叶片组织结构与其对黑刺粉虱抗虫性的关系
    王庆森, 黄建, 陈常颂, 吴光远, 曾明森, 黄春梅, 陈荣冰
    2009, 29(1):  60-66.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10
    摘要 ( 314 )   PDF (252KB) ( 1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田间虫口密度、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为指标测定了12份茶树种质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并对叶片组织结构与网室内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510、优3、丹桂、玉龙和九龙袍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较强,而G31、白鸡冠、福云10号和铁观音的抗虫性较弱。黑刺粉虱产卵量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50),与海绵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90),而与栅栏组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7187,),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接近显著水平的负相关(R=-0.6439);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气孔密度有接近显著的正相关(R=0.6654),而与下表皮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390),与下表皮角质层厚度有显著负相关(R=-0.7843),与栅栏组织厚度有极显著负相关(R=-0.8109)。
    茶叶中吡虫啉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研究
    侯如燕, 朱旭君, 张正竹, 蔡荟梅, 宛晓春
    2009, 29(1):  67-71.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11
    摘要 ( 458 )   PDF (365KB) ( 2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样品经甲醇提取,二氯甲烷反萃取,再经ENVI-18小柱净化,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测定茶叶中吡虫啉农药的残留量。茶叶中吡虫啉的添加浓度为0.1、0.5、2.5 mg/kg,其回收率范围81.5%~87.9%,相对标准偏差(RSD)≤10.2%,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5 mg/kg,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贾跃千, 宝贡敏, 朱建清
    2009, 29(1):  72-78.  doi:10.13305/j.cnki.jts.2009.1.012
    摘要 ( 435 )   PDF (250KB) ( 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针对史学界中存在的对茶文化兴盛于唐朝还是宋朝的模糊认识,从茶文化兴盛的表象和成因两方面,对此进行澄清,分析了茶文化兴盛于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指出唐朝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茶文化的兴盛有着来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六方面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