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15
      
    儿茶素抑制蛋白质类老年色素荧光物质生成活性的研究
    蔡淑娴, 刘仲华, 黄建安, 罗国安, 余兴龙, 董新荣, 杨志辉, 叶飞
    2010, 30(1):  1-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1
    摘要 ( 345 )   PDF (698KB) ( 1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是机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羰基化合物代表成分之一,能够与蛋白质发生羰-氨交联反应,生成老年色素荧光物质。本文探讨儿茶素单体成分对MDA应激引起的蛋白质类老年色素荧光物质生成体系的影响,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儿茶素能显著抑制MDA诱导的蛋白质类老年色素物质生成,且酯型儿茶素活性较强,抑制作用除与直接清除MDA外,还与其结构的亲核性有关。本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儿茶素抑制羰-氨交联反应是其预防和治疗羰基应激相关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配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研究
    马伟光, 黄之镨, 游文龙, 李金山, 曾光远, 刘玉清
    2010, 30(1):  9-12.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2
    摘要 ( 399 )   PDF (150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探明配方普洱茶饮用的安全性,以标准普洱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理化成分,并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测得标准普洱茶、灵芝普洱茶、洋参普洱茶、橄榄普洱茶、荞芽普洱茶等5个茶样对小白鼠的LD50依次为10.32、10.02、10.02、10.96、10.32 g/kg;在理化指标上:配方普洱茶与标准普洱茶没有明显的差异,且符合普洱茶的国家规定。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普洱茶的急性毒性与标准普洱茶同样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4个配方普洱茶都属于实际无毒。
    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gNPV)安全性试验
    龚自明, 刘明炎, 谭荣荣, 毛迎新, 李龙, 陈国华, 周正敏, 李小文
    2010, 30(1):  13-1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3
    摘要 ( 366 )   PDF (220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20亿PIB/mL灰茶尺蠖病毒(EgNPV)对成年SD大鼠进行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对白色家兔进行眼刺激和皮肤刺激试验,对豚鼠进行皮肤致敏试验以及进行小鼠急性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20亿PIB/mL灰茶尺蠖病毒(EgNPV)水剂对SD大鼠的急性经口毒性(其LD50雌雄大鼠均>5 000 mg/kg)属于低毒;对SD大鼠的急性经皮毒性(其LD50雌雄大鼠均>2 000 mg/kg)属于低毒;对家兔的皮肤无刺激性;对家兔的眼睛也无刺激性:在染毒后24 h内不洗眼情况下,眼刺激积分最高为0;对豚鼠的皮肤致敏率为0,其致敏性分级为Ⅰ级,属弱致敏物;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小鼠内脏组织均未见有病理改变,无急性致病性。
    茶树简化EcoTILLING技术的建立
    金基强, 陈亮, 姚明哲, 王新超, 马春雷
    2010, 30(1):  19-26.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4
    摘要 ( 384 )   PDF (789KB) ( 1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EcoTILLING(Ecotype 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可快速检测自然群体中的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等DNA变异。第一次建立了简化的茶树EcoTILLING技术体系:首先筛选扩增目的基因的特异PCR引物;然后通过CELⅠ酶切PCR产物优化实验,确定酶切时间20 min、10×buffer组成为250 mmol/L Tris-HCl(pH7.4)、150 mmol/L KCl、15 mmol/L MgSO4、4 μg/mL BSA和0.04% Triton x-100,反应温度为47.5℃,酶量为1.8 µL CJE(Celery Juice Extract)/10 μL反应体系时,酶切的谱带信号较强、特异性高;初步确定合适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条件为凝胶浓度5%、上样量4~5 μL、有效分离长度要达到15 cm。利用上述简化的EcoTILLING对6份茶树种质870 bp的PPO基因片段实现了分型,经测序验证酶切产生的谱带与6份种质内部或不同种质间的SNP位置吻合。
    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马春雷, 乔小燕, 陈亮
    2010, 30(1):  27-36.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5
    摘要 ( 396 )   PDF (430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EST测序技术和3′RACE技术,获得了茶树儿茶素代谢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酶—无色花色素还原酶的全长基因,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EF205148,序列全长1 30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3′端有一个明显的多聚腺苷酸加尾信号,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7.5 kD,理论等电点为5.81。将该基因重组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能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电泳检测到一条大约60 kD的外源蛋白,与预测的融合蛋白分子量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茶树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例如与亚洲棉、草莓和葡萄的相似性分别为70%、68%、71%。利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总儿茶素含量不同的4个茶树品种中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黄酮醇合成酶(FLS)、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花色素合成酶(ANS)等7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DFR和LAR基因的表达量与茶树中总儿茶素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而其他基因则与其相关性不大。
    茶尺蠖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的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陈华才, 刘军, 张晓燕, 殷坤山
    2010, 30(1):  37-44.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6
    摘要 ( 368 )   PDF (329KB) ( 1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触角总RNA为模板,根据同源性设计简并性引物,采用RT-PCR扩增结合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1和GOBP2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EoblGOBP1和EoblGOBP2。EoblGOBP1的cDNA全长为1 528 bp,开放阅读框501 bp,编码16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Mw=18 835.63 D,等电点pI=5.45,cDNA和氨基酸序列在NCBI/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FJ156732和ACN29680.1。EoblGOBP2的cDNA全长为1 315 bp,开放阅读框405 bp,编码16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Mw=18 002.75 D,等电点pI=5.32。cDNA和氨基酸序列在NCBI/GenBank的登录号分别为FJ156733和ACN29681.1。两个气味结合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都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具有气味结合蛋白的典型特征,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同源性为分别62%~82%和76%~88%。
    EST-SSR标记与茶树表型性状关联的初步分析
    姚明哲, 乔婷婷, 马春雷, 金基强, 陈亮
    2010, 30(1):  45-51.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7
    摘要 ( 426 )   PDF (767KB) ( 4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关联分析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并将等位基因变异与目标性状联系起来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55个EST-SSR标记对112份茶树品种(系)进行了基因分型。在EST-SSR位点连锁不平衡和供试材料群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分析共鉴定出5个与表型性状显著关联的EST-SSR标记(P<0.01),其中标记CS298、CS317、CS84分别与一芽二叶百芽重(BW)、叶片长度(LL)和茶多酚含量(TP)显著关联,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0.11、0.15和0.35;标记CS330和CS338均与咖啡碱含量(CAF)显著关联,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0.14和0.15。
    基质固相分散-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苯脲类除草剂残留
    肖亮, 王园朝, 成美容
    2010, 30(1):  52-56.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8
    摘要 ( 294 )   PDF (259KB) ( 2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 MSPD)-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检测利谷隆、灭草隆、敌草隆和绿麦隆4种苯脲类除草剂的新方法。茶叶样品与C18填料混合碾磨后与中性氧化铝一起装柱,二氯甲烷为淋洗剂,使样品的萃取与净化一步完成。讨论了MSPD法和色谱分析的各种影响因素,最佳实验条件下灭草隆在0.01~1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5 μg/L;绿麦隆、敌草隆和利谷隆在0.025~1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10 μg/L。4种除草剂在茶叶样品中的回收率在83.5%~10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1%。该方法简单、快速、干扰少、回收率高,符合茶叶中除草剂残留分析要求。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蔡正安, 刘素纯, 刘仲华, 胡铮瑢, 贾洪信, 胡博涵, 黄建安
    2010, 30(1):  57-62.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09
    摘要 ( 383 )   PDF (484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茯砖茶中分离出冠突散囊菌,对其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制备成粗酶液。在不同条件下处理粗酶液,运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还原糖法测定纤维素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所产纤维素酶酶活最佳温度是50℃,最佳pH值是4.8;在30~50℃,pH4~6范围内有较高的稳定性;Ca2+、Mg2+离子对酶活有激活作用,Mn2+、Zn2+、Pb2+离子对酶活有抑制作用。
    微型DPSA-1仪-SPCE微分电位溶出法同步快速检测茶叶中的铅、镉、铜
    赵广英, 沈颐涵
    2010, 30(1):  63-71.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10
    摘要 ( 326 )   PDF (362KB) ( 1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微型DPSA-1仪结合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以微分电位溶出法对茶叶中的铅、镉、铜进行同步快速检测。优化的试验参数如下:Hg2+浓度为3×10-4 mol/L,支持电解质为1.5 mol/L pH4.0的氯化铵溶液,富集电位-1.1 V,终止电位-0.2 V,富集时间200 s。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检测结果在20~840 μg/L(相当于茶叶中铅含量为1~42 mg/k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铅的相关系数为r=0.99749,检出限为1.12 μg/L(S/N=3);镉的相关系数为r=0.99740,检出限为1.09 μg/L(S/N=3);铜的相关系数为r=0.99612,检出限为1.23 μg/L(S/N=3)。研究了检测过程中存在多种干扰离子对于铅、镉、铜检测的干扰情况。试验所得检测结果与国标检测法进行t检验,无显著差异。比较常规的检测技术,微型DPSA-1型仪结合SPCE微分电位溶出法同步检测茶叶中的铅、镉、铜,是更加经济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可实现样品的高比例筛检,还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型食品和环境样品中铅、镉、铜的同步快速检测。
    清代澳门茶叶贸易衰落之分析
    刘馨秋, 冯卫英, 姜爱芹, 房婉萍, 朱自振, 黎星辉
    2010, 30(1):  72-7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1.011
    摘要 ( 646 )   PDF (225KB) ( 3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澳门开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之先河,是我国首个茶叶出口港。目前,对清代茶叶出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十三行”和福建(泉州与厦门)与东南亚的贸易等方面,而对当时澳门地区的茶叶贸易情况缺乏研究。本文分析了澳门茶叶贸易由盛到衰的历程,阐明了澳门作为中国首个茶叶出口港在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探讨了澳门茶叶贸易衰落的历史和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