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9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15
      
    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艾仄宜, 张洁, 杨晓萍, 韩雪萍, 阿丽亚
    2009, 29(6):  407-411.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1
    摘要 ( 484 )   PDF (192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温度、酶添加量、时间、料液比;茶叶SDF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酶添加量0.08 g/g、pH值9.0、时间2.0 h、料液比1∶20,提取率达53.72%,所得SDF具有较好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对胆固醇、胆酸钠也有一定吸附作用,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
    茶树叶绿素酶提取、分离纯化与性质的初步研究
    李远华, 顾玮, 倪德江, 郑芳, 饶睿, 范仕胜
    2009, 29(6):  412-418.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2
    摘要 ( 385 )   PDF (268KB) ( 2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优化茶树叶绿素酶提取及活性分析条件的基础上,对茶树叶绿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与鲜叶等量PVP,用pH7.5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提取的叶绿素酶活性最高,叶绿素酶的活性分析最佳条件为在45℃条件下反应15 min;经过分离纯化后,叶绿素酶的纯度提高了55.96倍,酶的得率为9.45%,SDS-PAGE结果显示有一条蛋白质的条带,酶的亚基分子量为37.2 kD;对纯化后的叶绿素酶的性质研究表明,该酶最适pH为7.5,45℃时候反应活性最高,在4℃保存条件下,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酶活性逐渐下降,保存一个月后叶绿素酶活性剩余45%,用2 mmol/L和7 mmol/L的金属离子(Ca2+、Mg2+、Zn2+、Fe3+)、EDTA处理,都对叶绿素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茶籽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其生物活性脂肪酸对高糖胁迫下RF/6A细胞生长的影响
    于海宁, 单伟光, Undurti N DAS, 沈生荣
    2009, 29(6):  419-425.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3
    摘要 ( 298 )   PDF (435KB) ( 1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气相色谱(GC)对茶籽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活性脂肪酸对高浓度葡萄糖胁迫下RF/6A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与葡萄糖对RF/6A细胞脂肪酸代谢的调节。结果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为茶籽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而茶籽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其品种和产地有密切关系。亚油酸与亚麻酸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RF/6A细胞过度增殖有抑制作用。亚油酸、亚麻酸及棕榈酸对RF/6A细胞的脂肪酸代谢均具有调节作用。
    红茶菌饮料澄清度与抗氧化性能力的研究
    俸毅, 张伟敏, 蒋盛军, 罗长辉, 但忠
    2009, 29(6):  426-429.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4
    摘要 ( 347 )   PDF (246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初步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红茶菌的澄清度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红茶菌饮料澄清度逐渐降低,培养5 d的红茶菌饮料澄清度较好,达80%以上;但是超过5 d,红茶菌饮料澄清度显著降低。(2)红茶菌饮料具有较强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e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前5 d内,红茶菌饮料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随之增强;但是培养5 d后,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能力反而发生了降低。
    茶树品种“玉绿”和“玉笋”父本的EST-SSR标记鉴定
    张曙光, 董丽娟, 杨阳, 刘振, 王旭, 宁静
    2009, 29(6):  430-435.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5
    摘要 ( 430 )   PDF (264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在分子水平上鉴定“玉绿”和“玉笋”的父本,本研究采用EST-SSR标记对其母本和4个可能父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6对核心引物共检测到34个等位位点,每个引物1~3个,平均2.12个。玉绿与薮北实生单株及4个可能父本的相同位点数分别占玉绿扩增总位点数的72.22%、44.44%、55.56%、72.22%、61.11%,最大为薮北实生单株和湘波绿,最小为福鼎大白茶;玉笋分别为73.91%、43.48%、52.17%、60.87%和47.83%,最大为薮北实生单株,最小也为福鼎大白茶。8份供试材料间相似系数变幅为0.19~0.85,平均0.52。根据相似系数UPGMA聚类,在相似系数0.61处将参试8份材料分为4类:第I类为薮北、薮北实生单株、玉笋;第II类为龙井43;第III类包括湘波绿、玉绿、槠叶齐;第IV类为福鼎大白茶。参试材料的相似系数和亲缘关系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显示了玉绿和玉笋杂交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推测湘波绿可能是玉绿的父本,而玉笋的父本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普洱茶中真菌种群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赵振军, 童华荣, 周黎, 刘勤晋
    2009, 29(6):  436-442.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6
    摘要 ( 411 )   PDF (404KB) ( 1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平板稀释法以孟加拉红(DRBC)和18%的甘油琼脂(DG18)两种培养基对60个普洱茶样品中的真菌种群进行了分离,种群分离结果显示:样品中真菌种群数量变化值范围为1.6×103~1.16×105 cfu/g;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分离到的71株真菌做了分子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这些真菌分别属于19个属,40个种,主要是曲霉属13种,青霉属7种,其他属20种。数量上占优势的真菌种群是酵母和曲霉属的不同种。这些真菌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速率定位研究
    曹丹, 张倩, 肖峻, 宗良纲
    2009, 29(6):  443-448.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7
    摘要 ( 397 )   PDF (216KB) ( 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定位研究的方法,监测了江苏典型茶场代表性茶园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有67%的茶园0~20 cm土壤酸化速率大于0.1个pH单位/年,其中33%的茶园土壤酸化速率大于0.2个pH单位/年,50%的茶园土壤pH低于4。茶园土壤酸化以表土最为严重,且酸化速率显著大于自然土壤。茶园土壤酸化速率的大小与土壤本身的基本理化性质有关。
    茶轮斑病菌与灰斑病菌的特性比较及致病观察
    陈玉森, 刘伟, 叶乃兴, 杨江帆, 魏日凤, 方树民
    2009, 29(6):  449-455.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8
    摘要 ( 355 )   PDF (320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Pestalotiopsis属的P. theaeP. guepinii菌侵染茶叶后的症状表现、菌落、形态特征和病菌生物学特性作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初期二病症状差别不大,后期明显区分,轮斑病斑褐色具轮纹,着生明显凸起的黑点;灰斑病斑灰白,散生小黑点。前者菌落具轮纹,分生孢子附属丝2~4条;后者菌落波状隆起,分生孢子附属丝2~5条。2种菌孢子萌发适温25℃,萌发率分别为87.5%和86.1%。茶汁能促进孢子萌发和产孢。强光照对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及产孢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 theae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P. guepinii菌则为24~25℃;以PDA培养基最适2者菌丝生长,PSA+200 g/L茶叶煎汁培养基利于产孢。P. theae菌适宜pH值为6.0,P. guepinii菌则为7.5。用2种菌孢子茶汁悬液结合磨擦对新梢不同叶龄作涂抹接种。结果显示:伤口利于侵染,P. theae菌孢子可直接从芽、嫩叶侵入,也侵染损伤的成叶;P. guepinii菌孢子只能从损伤的芽、嫩叶和成叶侵染。
    不同土壤N2O排放的研究
    林衣东, 韩文炎
    2009, 29(6):  456-464.  doi:10.13305/j.cnki.jts.2009.6.09
    摘要 ( 515 )   PDF (431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森林和蔬菜土壤作对照,采用实验室培养研究了高产、中产和低产等三种茶园土壤N2O的排放水平,试验设不加氮(对照)与加氮[200 mg/kg,(NH4)2SO4]二处理,在25℃恒温培养0、1、3、7和14 d时分别取样检测N2O释放量。另外,选择两种茶园土壤研究了土壤含水量与加氮对N2O排放影响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不加氮的对照土壤组,高产茶园具有较高的N2O排放量,14 d内平均日排放量高达11.26 mg/(kg·d)(以纯氮计),显著高于其它四种土壤;但对于加氮处理组,以菜园土壤的N2O排放水平最高,极显著高于茶园和林地土壤;所有五种土壤加氮后,N2O排放量均有明显提高。茶园土壤N2O排放水平随着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并与施氮存在显著的正交互作用,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施氮具有刺激N2O排放的作用。文章根据土壤培养期间NH4+和NO3-含量的变化就N2O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
    茯砖茶抗腹泻效果研究
    余智勇, 黄建安, 杨明臻, 张玥, 欧阳梅, 傅冬和
    2009, 29(6):  465-469.  doi:10.13305/j.cnki.jts.2009.6.10
    摘要 ( 387 )   PDF (217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茯砖茶提取物对不同致泻剂所致的小鼠腹泻试验以及小鼠小肠推进试验的作用,以探讨茯砖茶对分泌性腹泻、非感染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以及小肠推进运动功能紊乱所引起腹泻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物可降低番泻叶、蓖麻油和硫酸镁致腹泻小鼠的腹泻指数和稀便率,抑制正常小鼠及小肠运动紊乱小鼠的胃肠道推进运动且剂量间呈一定正相关的量效关系。
    茶黄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38丝裂化蛋白激酶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李彩蓉, 蔡飞, 赵辛元, 杨颖乔
    2009, 29(6):  470-474.  doi:10.13305/j.cnki.jts.2009.6.11
    摘要 ( 343 )   PDF (367KB) ( 1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探讨茶黄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及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分别以正常糖(NG)、高糖(HG)、糖基化终产物(AGE)及过氧化氢(H2O2)孵育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系膜细胞中p38MAPK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纤维连接蛋白(FN)、Ⅳ型胶原(Col Ⅳ)及层黏连蛋白(LN)的含量。结果显示HG、AGE和H2O2能明显诱导p38MAPK磷酸化和TGF-β蛋白表达增加而导致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茶黄素能明显抑制p38MAPK的磷酸化活性和TGF-β蛋白表达及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提示茶黄素可通过调节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而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延缓糖尿病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球硬化。
    竞争优势理论与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姜爱芹, 应华军
    2009, 29(6):  475-482.  doi:10.13305/j.cnki.jts.2009.6.12
    摘要 ( 477 )   PDF (273KB) ( 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与制约因素。优势因素在于: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资源丰富,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是我国茶业迅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内外两大市场的需求互补提高了茶业效益。制约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较低,上游产业处于劣势,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组织程度低,政府提供的制度环境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