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美君, 李红,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5, 45(1): 79-86. |
[2] |
郭世保, 陈俊华, 张龙, 李非凡, 刘红敏, 史洪中. 蠋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种内干扰反应[J]. 茶叶科学, 2024, 44(4): 609-617. |
[3] |
徐长霞, 罗宗秀, 马龙. 溴虫氟苯双酰胺影响灰茶尺蠖成虫合成与识别性信息素的能力[J]. 茶叶科学, 2024, 44(4): 618-626. |
[4] |
葛繁星, 史凡, 程春喜, 陈李林. 两性生命表研究灰茶尺蠖与茶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力[J]. 茶叶科学, 2022, 42(6): 828-838. |
[5] |
汪为通, 周孝贵, 张欣欣, 王志博, 张大羽, 肖强. 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J]. 茶叶科学, 2022, 42(4): 515-524. |
[6] |
严玉婷, 李玉杰, 王倩, 唐美君, 郭华伟, 李红亮, 孙亮. 化学感受蛋白直系同源基因CSP8在茶尺蠖及近缘种灰茶尺蠖中的表达分析[J]. 茶叶科学, 2022, 42(2): 200-210. |
[7] |
徐彬, 韩光杰, 祁建杭, 李传明, 徐健, 陆玉荣, 刘琴. 两个EoNPV毒株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毒力差异[J]. 茶叶科学, 2021, 41(4): 545-552. |
[8] |
陈李林, 周浩, 赵杰. 基于CLIMEX和ArcGIS的灰茶尺蠖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J]. 茶叶科学, 2020, 40(6): 817-829. |
[9] |
乔利, 洪枫, 金银利, 耿书宝, 郭世保. 光谱对灰茶尺蠖成虫光反应行为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0, 40(5): 617-624. |
[10] |
张家侠, 孙钦玉, 葛超美, 叶涛, 张冉, 丁勇. 灰茶尺蠖雌成虫生殖器形态特征与组织结构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1): 98-104. |
[11] |
罗宗秀, 苏亮, 李兆群, 刘岩, 蔡晓明, 边磊, 辛肇军, 陈宗懋. 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田间应用技术研究[J]. 茶叶科学, 2018, 38(2): 140-145. |
[12] |
吴文亮, 林勇, 刘仲华, 黄建安, 龙志荣, 滕翠琴, 马士成, 邱瑞瑾, 曹中环. 六堡茶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2): 173-181. |
[13] |
刘秋玲, 龚志华, 陈凌, 刘遵莹, 邓燕莉, 陈栋, 肖文军. L-茶氨酸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免疫应激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 36(5): 484-490. |
[14] |
王岳飞, 梁善珠, 张士康, 陈红波, 朱跃进, 黄爽如, 杨贤强. 茶多酚抗辐射制剂安全毒理学研究[J]. 茶叶科学, 2011, 31(5): 405-410. |
[15] |
付建玉, 席羽, 唐美君, 殷坤山, 肖强.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水平与遗传结构关系分析[J]. 茶叶科学, 2011, 31(4): 28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