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茶树体内维生素B6
    蒋守花, 张剑韵, 黄龙全
    2010, 30(2):  79-82.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1
    摘要 ( 236 )   PDF (221KB) ( 1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茶树叶片等组织中维生素B6(VB6)的存在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嫩茎和根中VB6的含量依次为3.36、1.27、0.18 μg/g鲜重;叶片组织中各型VB6的构成比为:吡哆醇21%、吡哆醛2.4%、吡哆胺19.3%、磷酸吡哆醛40.8%和磷酸吡哆胺17.9%;叶片中VB6的含量随叶片的成熟而增加,因叶老化而降低。
    基于多元化学指纹图谱的武夷岩茶身份判别研究
    王丽鸳, 成浩, 周健, 何孝延, 薛凤仁, 徐锦斌, 贺巍
    2010, 30(2):  83-8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2
    摘要 ( 295 )   PDF (236KB) ( 3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本研究利用HPLC色谱数据的多元信息融合,进行了武夷岩茶的分类识别研究,建立了武夷岩茶不同原料品种、不同产地区域的分类判别模型,模型对训练集样本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交叉验证准确率达到97%以上,对外部验证集样本的判别准确率达到85%左右。本研究初步证明了利用多元化学指纹图谱判别分析方法对武夷岩茶进行分类识别的可行性。
    电氧化法快速测定茶还原性多酚类的含量
    徐朋朋, 李琳子, 祖岩, 马文心, 刘羽鸿, 李任强
    2010, 30(2):  89-94.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3
    摘要 ( 242 )   PDF (209KB) ( 2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还原性多酚类与茶叶的抗氧化有关。还原性多酚类被电氧化后,在325 nm处产生新的光吸收峰,茶汤电氧化前后在325 nm处光吸收的差值与还原性多酚类含量成线性关系,利用此关系建立了快速测定茶还原性多酚类含量的新方法。应用本方法测定结果显示,绿茶中还原性多酚类含量较高,而普洱茶中含量极低。
    超高压辅助浸提鲜茶汁研究
    许勇泉, 袁海波, 汪芳, 张瑞莲, 陈建新, 尹军峰
    2010, 30(2):  95-100.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4
    摘要 ( 417 )   PDF (648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不同超高压压力水平辅助浸提对鲜茶汁产品得率、主要品质成分及风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超高压处理压力水平的升高,鲜茶汁的可溶性固形物、茶多酚、氨基酸及主要儿茶素组分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都呈上升的趋势,但压力大于100 MPa时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超高压辅助浸提对鲜茶汁的外观颜色及香气等感官品质有一定影响,但当压力处于100~300 MPa时,不同压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当压力达到500 MPa时鲜茶汁的感官品质受到显著影响。综合比较,超高压处理(100 MPa、10 min)最适于绿茶鲜茶汁加工处理。通过电镜扫描分析,超高压处理对茶叶叶片细胞结构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且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破坏强度增大,这可能也是超高压辅助浸提可以显著提高鲜茶汁产品得率的主要原因。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添加物对茶褐素及其形成机制的影响
    龚加顺, 陈一江, 彭春秀, 周红杰
    2010, 30(2):  101-10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5
    摘要 ( 472 )   PDF (267KB) ( 3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理的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6.99%、11.29%、10.22%、6.31%、9.25%和7.30%,显著高于对照干茶样(1.76%)和仅添加水的处理样(2.87%);但有山梨酸钾存在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与对照差异极小。结果还表明,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和茶叶内含成分对茶褐素的形成也有较大作用。
    茶多酚与几种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协同作用研究
    王岳飞, 徐平, 李磊, 张星海, 寿助州, 杨贤强
    2010, 30(2):  109-114.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6
    摘要 ( 548 )   PDF (257KB) ( 2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选择由Benzie和Strain建立的铁离子还原法(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assay,FRAP)比较不同EGCG含量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强弱以及茶多酚与其他天然抗氧化物质的协同抗氧化作用,测定结果表明EGCG在儿茶素中比例为40%~50%时抗氧化能力最强。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协同抗氧化作用与抗氧化物质本身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物质有效浓度的高低等因素有关。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协同作用,在抗氧化物质本身有效浓度较低时协同作用也较低,随着有效浓度增加,协同抗氧化作用增加,达到一个峰值后,随着有效浓度的继续增加,协同作用会逐渐减弱。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王力, 蔡良绥, 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2010, 30(2):  115-123.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7
    摘要 ( 507 )   PDF (370KB) ( 2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湖北青砖茶辅助降血脂作用及其抗氧化效果
    陈玉琼, 张伟, 倪德江, 程倩, 刘小华, 甘多平
    2010, 30(2):  124-12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8
    摘要 ( 409 )   PDF (367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探讨了湖北青砖茶对高血脂症大鼠的降血脂效果,并与绿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贮藏1年和10年的青砖茶、血脂康、绿茶都能极显著降低大鼠体重及血清TC、TG和MDA含量,提高血清HDL-C含量和血清SOD、GSH-PX活性,降血脂效果明显。其中,青砖茶降脂效果优于血脂康和绿茶,10年青砖茶优于1年青砖茶,1年青砖茶各剂量的降脂效果具有剂量依赖关系,随喂饲剂量的增加,降脂效果提高。肝脏病理学观察表明,各受试药物组大鼠肝细胞变性、肿胀的程度减轻,以1年青砖高剂量组及10年青砖剂量组大鼠肝脏保护最好,说明青砖茶能有效降低大鼠血脂,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高脂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茶树休眠芽与萌动芽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
    王新超, 杨亚军, 陈亮, 马春雷, 姚明哲
    2010, 30(2):  129-135.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09
    摘要 ( 324 )   PDF (490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解茶树越冬芽休眠及其解除的分子机理,以休眠芽和萌动芽为材料,构建了茶树休眠芽与萌发芽的正、反向抑制消减杂交文库,并从两个文库各随机挑选96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建库质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正、反向消减文库有效富集了差异基因,消减效率达到要求,插入片段集中于250~750 bp之间,文库质量较好。对正、反向文库随机挑选的阳性克隆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正、反向文库在基因表达谱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萌动芽文库在亚细胞器形成、转运载体等方面的基因与休眠芽文库有较大差异,而休眠芽文库在抗氧化、翻译调控以及胁迫响应等方面的基因与萌动芽文库有较大差异。这两个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了解茶树芽休眠与解除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茶树多酚氧化酶成熟蛋白的原核表达
    刘敬卫, 黄友谊, 丁建, 刘聪, 肖秀丹, 倪德江
    2010, 30(2):  136-140.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10
    摘要 ( 324 )   PDF (323KB) ( 2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树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对茶产品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但至今未见体外表达茶树PPO的报道。笔者在原核中表达纯化获得具有催化活性宜红早PPO的基础上,成功表达纯化获得切除转移肽的宜红早PPO成熟蛋白,该蛋白的比活力比全蛋白高约3倍,并发现转移肽对PPO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这为茶树高活性PPO工程蛋白在体外大量制备及应用提供了基础。
    乌龙茶品种(系)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段云裳, 成浩, 姜燕华, 王丽鸳, 曾建明, 黎星辉
    2010, 30(2):  141-148.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11
    摘要 ( 446 )   PDF (257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40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对我国46份乌龙茶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79个等位基因,329个基因型,平均检测4.48个等位基因,8.23个基因型,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52。46份供试品种(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7,观测杂合度(Ho)为0.40,遗传距离为0.59。按照地理来源分组分析表明,地区间乌龙茶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以广东最高,其次为福建,最低的为台湾。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大部分品种(系)都按照其地理来源和遗传背景进行了聚类。根据育种方式分组的分析表明,杂交选育的品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较其他方式选育的品种(系)低。
    “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宁静, 李健权, 董丽娟, 杨阳, 张曙光, 谭正初, 钟兴刚, 朱旗, 彭继光, 黄建安
    2010, 30(2):  149-156.  doi:10.13305/j.cnki.jts.2010.02.012
    摘要 ( 304 )   PDF (647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珍稀地方种质资源“黄金茶”的110个株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分别对供试材料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共获得205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87条,多态性比率达91.22%,反映了黄金茶群体基因组DNA多态性较高。110个黄金茶株系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说明黄金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110个黄金茶株系间的Jaccard相似系数在0.22~1.00之间,平均值为0.55。根据相似系数平均值,用UPGMA法将供试的110个株系分成七大类群,并绘制ISSR聚类树状图,揭示了黄金茶群体各株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今后加强对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杂交亲本的选配等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