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1994年 第1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4-12-15
      
    2000年茶业展望
    陈宗懋
    1994, 14(02):  81-88.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1
    摘要 ( 230 )   PDF (476KB) ( 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和茶叶科学的现状,并对2000年进行展望。全文分茶叶生产、育种、茶园管理、病虫防治、茶叶加工、茶与人体健康六个部分对此进行了讨论。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的研究进展
    刘祖生, 周巨根
    1994, 14(02):  89-94.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2
    摘要 ( 232 )   PDF (404KB) ( 1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30年来,我国茶树育种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育成国家级茶树新品种22个,省级新品种85个,收集保存种质资源3300余份,并在茶树遗传、育种技术和良种繁育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研究项目(如茶树单倍体培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0年来茶叶生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
    王泽农
    1994, 14(02):  95-100.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3
    摘要 ( 259 )   PDF (375KB) ( 1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60年代,茶叶生物化学才在我国系统创建,在此以前的有关论著,都未超越茶叶化学或称茶叶成分化学的范畴。60年代以后,又由静态生化和动态生化体系,发展为以酶系统作用和调控为动力的茶叶特征成分生物合成和转化为中心的茶叶生物化学基本完善的新体系。80年代茶叶生物化学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和深化,今后应着力于引用高新技术,瞄准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30年来我国茶叶机械的研究进展
    殷鸿范
    1994, 14(02):  101-107.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4
    摘要 ( 266 )   PDF (487KB) ( 2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茶机发生了8方面的变化,在整体上促进了茶机性能的完善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中国茶机工业已经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设计、制造各类茶的加工设备和茶园作业机械的能力,并具有向国内、外提供成套设备的实力。红外辐射、光谱色差、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业控制器等先进技术已在茶机上应用成功。茶机的理论研究也已系统展开。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
    徐南眉
    1994, 14(02):  108.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5
    摘要 ( 259 )   PDF (72KB) ( 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中国茶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8—2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山东、上海、北京、河南、河北、陕西等18个省、市...
    30年来茶及其成分利用的研究进展
    阮宇成
    1994, 14(02):  109-114.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6
    摘要 ( 243 )   PDF (369KB) ( 2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30年来茶及其成分的多种利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中综述了茶在防冶高血压、保护心血管、抗癌、降血糖、抗辐射、防龋齿、减肥、抗过敏以及在药疗、食品保鲜、轻工、环保和茶籽油及茶籽皂素的利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茶的利用研究提出了看法。
    茶树的钙镁营养及土壤调控
    吴洵
    1994, 14(02):  115-121.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7
    摘要 ( 278 )   PDF (338KB) ( 1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多年的大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生长的茶树各器官中的钙、镁保持有一定的含量和比例,钙随组织老化而积累,而镁总是趋向新生的幼嫩组织,Ca/Mg值则随组织老化而急速增大。叶中的Ca/Mg值>l,根中的Ca/Mg值<1。茶叶品级随Ca/Mg值升高而降低。茶树对土壤钙、镁的吸收,不仅取决于土壤活性钙、镁的绝对含量,同时也取决于钙镁的比例平衡。缺钙、缺镁或两者比例失调,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文中还对钙、镁的土壤调控进行了讨论。
    茶树的硫营养及其品质效应
    叶勇, 吴洵, 姚国坤
    1994, 14(02):  123-128.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8
    摘要 ( 292 )   PDF (484KB) ( 1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分析结果表明,硫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状况是:吸收根>输导根>叶片>半木质茎>木质茎,种子>花。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硫对品质成分含量及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能促进茶树的基础代谢,提高光合强度、叶绿素含量、全氮量和全磷量,但对钾的吸收有较小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硫水平下能明显提高NR活性,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含量显著增加,但PPO活性和茶多酚代谢受到了明显的抑制,酚氨比值下降,因而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有利。
    5个茶树新品种的区域适应性研究
    杨亚军, 陈炳环, 杨跃华, 林树祺, 梁月荣, 刘祖生, 赵学仁, 王爱蓉
    1994, 14(02):  129-136.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09
    摘要 ( 319 )   PDF (405KB) ( 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在赣、浙、苏三省布点,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碧峰、苹云、浙农121、浙农ll3和紫笋等5个新品种进行了区域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新品种的移栽成活力、抗寒和抗旱能力、产量都达到或超过对照。紫笋和浙农ll3制成绿茶,品质优于对照,另3个品种与对照相当。苹云、紫笋和浙农121制成红茶,品质优于对照。5个新品种的萌发期皆保持了原来的特性。5个新品种均适于该三省及条件相似的地区推广。
    云南大叶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梁国鲁, 王守生, 周才琼, 李晓林
    1994, 14(02):  137-139.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10
    摘要 ( 319 )   PDF (172KB) ( 1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云南大叶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染色体行为较有规律,终变期染色体联会构型以“T”字形为主,依次为“十”字形、环形、棒形和圆叉形。经过两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对茶树减数分裂染色体制片方法、核仁组成区染色体特性及双线期和终变期中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讨论。
    雷州半岛无公害茶园昆虫群落的演替
    谢振伦, 戴素贤, 曹潘荣, 赖时华, 曾福卿, 刘胜利
    1994, 14(02):  141-147.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11
    摘要 ( 314 )   PDF (364KB) ( 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雷州半岛完全不施用农药茶园昆虫群落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变化,昆虫群落的演替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从建园开始至投产期为第1阶段,这一时期以趋嫩性害虫居多,如茶细蛾,沫蝉和零星分散的茶蓑蛾;从采摘盛期(封行后)开始,进入第2、3阶段,这一时期因各种天敌的作用明显,害虫危害不显著;茶树进入老龄后为第4个阶段,这一时期里,钻蛀性害虫(如茶枝小蠢、蛀梗虫)抬头。群落的多样性与均匀度以盛采期最高,群落较为稳定;二年生茶树和进入老龄后的茶园多样性与均匀度较低。
    关于《茶叶科学》是否一级学报的答疑
    1994, 14(02):  148. 
    摘要 ( 146 )   PDF (56KB) ( 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乌龙茶的机械振动摇青
    金心怡, 吉克温, 郭雅玲
    1994, 14(02):  149-154.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12
    摘要 ( 204 )   PDF (207KB) ( 1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高频率振动源,使青叶轻、快、匀地摩擦碰撞,叶缘细胞适度损伤和茶多酚酶促氧化。振动摇青的生产率比手工摇青提高3一4倍,相当于滚筒摇青机生产率的65%一80%,但其做青质量和毛茶品质均比滚筒摇青有显著提高,而接近手工摇青。
    绿茶及茶多酚抗人轮状病毒的实验
    张国营, 李彦勇, 何丽娜, 吴亦伦, 孙玉萍
    1994, 14(02):  155-158.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13
    摘要 ( 291 )   PDF (681KB) ( 1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人轮状病毒是一种引起人感染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毒。用绿茶及茶多酚对人轮状病毒进行了细胞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绿茶和茶多酚稀释浓度分别在1:100(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200μg绿茶)和1:8(每毫升细胞培养液含6.25μg茶多酚)时,表现对该病毒的完全抑制作用,使正常细胞不受病毒侵袭。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与茶汤浓度和茶多酚的浓度成正相关。试验结果还表明,绿茶茶汤在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作用。
    茶树品种间的自由基浓度与茶多酚含量的关系
    黎星辉, 侯铁坚, 唐明德, 傅健羽, 黄启为, 肖力争
    1994, 14(02):  159-160.  doi:10.13305/j.cnki.jts.1994.02.014
    摘要 ( 230 )   PDF (75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