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丽丽, 曾祥泉, NileshWGaikwad, 王欢, 须海荣, 叶俭慧. 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17, 37(5): 429-441. |
[2] |
张玉艳,沈生荣. 儿茶素对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05, 25(2): 100-108. |
[3] |
王岳飞, 宿迷菊, 童琳, 杨贤强. 茶儿茶素制剂祛黄褐斑人体试食研究[J]. 茶叶科学, 2005, 25(2): 90-94. |
[4] |
朴宰日, 王岳飞, 杨贤强, 陈留记, 杨勇, 赵保路, 焦鸿利, 周淡宜. 儿茶素对铅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及茶多酚对铅毒小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03, 23(2): 119-123. |
[5] |
胡秀芳, 杨贤强. 茶儿茶素对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1, 21(01): 26-29. |
[6] |
沈生荣, 金超芳, 杨贤强, 赵保路. EGCG和GCG清除单线态氧效果的ESR鉴别[J]. 茶叶科学, 2000, 20(01): 19-21. |
[7] |
舒爱民, 杜琪珍, 姜爱芹. 茶儿茶素对鱼油的抗氧化活性[J]. 茶叶科学, 1997, 17(01): 69-74. |
[8] |
赵玉芳, 沈生荣, 凌备备. EGCG对DNA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J]. 茶叶科学, 1995, 15(02): 145-148. |
[9] |
. “茶—品质—人类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杭州举行[J]. 茶叶科学, 1988, 8(01): 69-82. |
[10] |
蒋庆. 高桥银峰的特点和采制工艺[J]. 茶叶科学, 1965, 2(03): 52-55. |
[11] |
阮宇成, 徐正炳. 论我国分级紅茶生产的几个问題[J]. 茶叶科学, 1964, 1(01): 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