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08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15
      
    茶树ACC合成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亚丽, 乔小燕, 陈亮
    2008, 28(4):  235-241.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13
    摘要 ( 337 )   PDF (784KB) ( 1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许多生理过程。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合成酶(ACS)是植物乙烯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对乙烯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其它植物ACS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采用RACE(Rapid Amplification cDNA Ends)和RT-PCR等技术,克隆得到编码茶树AC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长1 579 bp,编码47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53.7 kD,等电点8.039,GenBank登录为EF205149。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进化树,发现茶树ACS基因与柿树中的同类基因亲缘关系最近。茶树ACS基因的克隆为从分子水平认识乙烯在茶树上的生理作用奠定了基础。
    利用GS基因构建茶氨酸生物合成工程菌的研究
    朱文娴, 黎星辉, 王丽鸳, 房婉萍, 成浩
    2008, 28(4):  242-24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12
    摘要 ( 311 )   PDF (593KB) ( 1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高效合成茶氨酸,本研究通过将荧光假单胞菌GS基因转接入pET32a质粒中,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 coli BL21中,构建了一种生物合成茶氨酸的基因工程菌。工程菌株经0.1βmmol/L IPTG,28℃诱导表达,湿菌体的酶活达到41.79 U/mg prot,大约是出发菌株E. coli BL21的126.64倍。工程菌催化L-谷氨酸钠和盐酸乙胺反应生成茶氨酸的产量达到6.2 g/L,其催化L-谷氨酰胺和盐酸乙胺反应生成茶氨酸的能力较出发菌株E. coli BL21有显著提高。
    低温胁迫下茶树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邹中伟, 房婉萍, 张定, 段云裳, 黎星辉
    2008, 28(4):  249-254.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11
    摘要 ( 302 )   PDF (515KB) ( 1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用16对引物(256个组合)对三个样品池进行了差异条带的筛选,结果表明,在冷胁迫不同处理时期相关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共获得了86个差异片段。在选择回收的10条差异表达cDNA片段中,经克隆测序,Blast序列同源性检索,显示其中片段1与一种低温和盐胁迫响应蛋白有77%的同源性,片段5与拟南芥冷诱导表达相关60 s ribosomal protein L7(RPL7B)有89%的同源性;片段8与一种逆境诱导蛋白(Stress-induced H1-Histone protein)有79%的同源性;片段9与干旱条件下的EST序列有着较高的同源性,其它6个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相似序列,可能为新基因。
    茶毛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的快速分子鉴定
    付建玉, 韩宝瑜
    2008, 28(4):  255-259.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6
    摘要 ( 290 )   PDF (418KB) ( 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pNPV)两个核心基因A13-1 lef-8和A13-1 polyhedrin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获得538 bp和281 bp的2个DNA片段。克隆至T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已知EpNPV两基因序列比对,匹配率为100%。证实所克隆的特异性DNA片段可以作为鉴定茶毛虫感染EpNPV的标志性序列。本研究建立了茶毛虫感染EpNPV的分子鉴定方法,并为EpNPV防治茶毛虫效果的评价以及EpNPV侵染茶毛虫途径等毒理学研究提供依据。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h基因抗体的制备与利用
    王礼中, 肖强, 张传溪
    2008, 28(4):  260-26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5
    摘要 ( 359 )   PDF (451KB) ( 2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sNPV)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全长为741 bp的ph基因编码区片段。将Ep-ph编码区插入pET-28-a,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p-ph,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进行了高效的表达。以经表达纯化的目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EupsNPV的ph抗体,测得的抗体效价为6.4×104。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制得的抗体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制备的抗体用间接ELISA方法对茶毛虫病毒样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0.4152x-0.8299,相关系数r=0.9897(P<0.01)。间接ELISA方法表明该抗体可以用于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的定量检测,从而为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检测农药制剂提供了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
    超高压处理对普洱生茶香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张峻松, 张常记, 郑峰洋, 毛多斌, 杨公明
    2008, 28(4):  267-272.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4
    摘要 ( 464 )   PDF (353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了探讨超高压处理对普洱茶香味成分的影响,将普洱茶在400 MPa压力、25℃温度条件下处理20 min后,经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超高压处理前后普洱茶香气成分的变化,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经与超高压处理前普洱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分析比较发现,超高压处理后普洱茶中主要特征香气成分的质量分数明显增加,其中β-紫罗兰酮、愈创木酚、柏木醇、香叶基丙酮、2,6-甲氧基苯酚、氧化芳樟醇、2,3-二甲氧基甲苯和二氢猕猴桃内酯等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增长了92.31%、80.77%、75.00%、73.08%、63.64%、54.92%、54.54%和34.92%,并且新增加了香叶醇(0.22%)、杜松醇(0.15%)和α-大马酮(0.15%)等香气成分;从感官审评结果来看,超高压处理后普洱茶的陈香特征增强,滋味陈纯,因此对普洱茶加工来说超高压处理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加工技术。
    HD-8大孔强酸型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行为研究
    龚雨顺, 黄建安, 刘仲华, 杨志辉, 李娟
    2008, 28(4):  273-276.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10
    摘要 ( 366 )   PDF (616KB) ( 1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HD-8大孔强酸型树脂对茶氨酸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在pH2~7的范围内,茶氨酸在HD-8大孔强酸性树脂上的吸附量影响不大;在303~323 K和研究浓度范围内,HD-8大孔强酸性树脂对茶氨酸吸附行为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速率受液膜扩散和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共同控制。
    红茶中黄酮甙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高晴晴, 江和源, 张建勇, 袁新跃, 寇小红, 高琪, 刘晓辉, 柯昌强
    2008, 28(4):  277-281.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3
    摘要 ( 439 )   PDF (455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柱层析、分析型HPLC及制备型HPLC结合对大吉岭红茶酯层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得到两种黄酮甙的混合物,用HPLC/MS及NMR对黄酮甙的分子量及结构进行确认。
    腊梅释香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
    谢超, 王建晖, 龚正礼
    2008, 28(4):  282-28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2
    摘要 ( 382 )   PDF (465KB) ( 2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腊梅精油,采用GC、GC/MS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开发度的腊梅香气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腊梅在释香过程中香气组分的数量和香气成分的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在腊梅花苞、初展、开放、盛放四个阶段,分别检测出26、37、43和49个香气组分。随着腊梅花开放度的增大,与未开放的花苞相比,其烷烃类物质含量依次增加了0.590、7.152、13.820倍,烯烃类增加了0.424、1.078、4.286倍,醇类增加了0.895、3.324、5.091倍,酯类增加了1.071、2.182、15.101倍,其中酮类物质在开放后期才出现,盛放阶段含量急剧升高,为开放阶段的12.3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腊梅花蕾香气淡薄,且含有一定的青草气,初展时才释放出其特有的香气,且随着开放度的增大,香气浓度由低至高。感官审评结果与GC、GC/MS测定的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苦丁茶提取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刘丽香, 梁兴飞, 孙怡, Tanguy Laura, 叶红, 曾晓雄
    2008, 28(4):  289-293.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9
    摘要 ( 384 )   PDF (343KB) ( 1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首先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分部萃取苦丁茶(Ilex kudincha C. J. Tseng)热水提取物(粗提物),得到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萃取剩余物,然后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粗提物和各萃取物的多酚含量,同时应用DPPH法、TEAC法和FRAP法分别测定粗提物和各萃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Fe3+能力。结果表明,苦丁茶提取物具有较高的多酚含量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法和FRAP法测定各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粗提物>萃取剩余物>氯仿萃取物,TEAC法测定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粗提物>氯仿萃取物>萃取剩余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所用抗氧化测定方法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研究进展
    周健, 成浩, 王丽鸳
    2008, 28(4):  294-300.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8
    摘要 ( 592 )   PDF (383KB) ( 3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红外检测分析技术在茶叶上的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近红外技术与其他检测分析相比存在的优缺点及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对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前景和方向作出了展望,为近红外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叶绿素仪(SPAD)在茶树氮素营养诊断中的适用性研究
    杨亦扬, 马立锋, 石元值, 阮建云, 黎星辉
    2008, 28(4):  301-308.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7
    摘要 ( 442 )   PDF (525KB) ( 2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测定叶片氮素含量是诊断茶树氮素状况的一项重要方法。本文利用盆栽试验,通过不同的供氮水平,研究了利用叶绿素仪(SPAD-502)进行茶树氮素营养快速诊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产量与氮素用量、成熟叶氮素含量之间呈线性加平台的反应关系,成熟叶的SPAD值与其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并与茶树产量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拐点,初步显示SPAD可以较好地表征茶树的氮素营养状况,有可能作为快速诊断方法用于指导茶树施肥,但是还需要通过大田试验进行进一步验证。本文还探讨了测定位点、叶位、天气状况、田间原位或离体测定方式、表面清洗以及样本量等因素对SPAD测试精度的影响。
    茶渣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蔡志宁, 王春燕, 梁翠金, 黎清裕
    2008, 28(4):  309-312.  doi:10.13305/j.cnki.jts.2008.04.001
    摘要 ( 416 )   PDF (278KB) ( 1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固液比、提取时间、pH值、提取温度为参考因数设计试验,确定茶渣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筛选出最优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固液比1:8、时间60 min、pH值11、温度60℃。在此条件下蛋白质的提取率可达21.89%。茶叶蛋白质酸沉的最佳pH值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