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2): 152-159.doi: 10.13305/j.cnki.jts.2011.02.012
易开刚, 周树红, 金宝玉
收稿日期:
2010-09-30
修回日期:
2010-12-14
出版日期:
2011-04-15
发布日期:
2019-09-06
作者简介:
易开刚(1973— ),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营销管理、经济伦理研究。yikaigang@163.com
基金资助:
YI Kai-gang, ZHOU Shu-hong, JIN Bao-yu
Received:
2010-09-30
Revised:
2010-12-14
Online:
2011-04-15
Published:
2019-09-06
摘要: 信誉危机研究已经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近年来,区域茶品牌遭遇假冒伪劣产品“株连”的事件屡有发生,导致很多区域茶品牌的声誉下降,无形资产贬值,对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本文通过对浙江茶品牌信誉危机现状的分析,指出发生信誉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营主体的道德风险、子属品牌无序发展、公共品牌被侵权盗用等。最后提出了强化茶业市场主体道德自律机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合理规划区域茶品牌、依靠各利益相关者协同维护区域公共品牌的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易开刚, 周树红, 金宝玉. 浙江区域茶品牌信誉危机透视与治理对策探讨[J]. 茶叶科学, 2011, 31(2): 152-159.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2.012.
YI Kai-gang, ZHOU Shu-hong, JIN Bao-yu. Perspectiv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towards Credibility Crisis of Regional Tea Brand in Zhe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1, 31(2): 152-159. doi: 10.13305/j.cnki.jts.2011.02.012.
[1] 劳伦斯·巴顿. 组织危机管理[M]. 符彩霞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03-305. [2] 张维迎. 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企业核心竞争力[J]. 现代经济信息, 2002(4): 6-7. [3] 刘艳. 从危机管理看企业管理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 2004(5): 66-67. [4] 诺曼·R·奥古斯丁. 对力求规避的危机的管理[J]. 哈佛商业评论,1995(4): 11-12. [5] Heath Robert.Crisis management for managers and executives[M]. London: Financial Times Management, 1998:151-163. [6] 赵定涛, 李蓓. 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4): 126-127. [7] 黄轶涵. 省农业厅申请注册“浙江绿茶”商标引发热议[N/OL].今日早报,2009-04-11(2):2010-11-27. http://news.163.com/09/0411/11/56K9L2UV0001124J.html. [8] 曼昆. 经济学原理[M]. 梁小民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09-247. [9] 赵昌平, 葛卫华. 战略联盟中的机会主义及其防御策略[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0): 114-117. [10] 刘华军. 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入品牌的需求曲线及其经济学分析[J]. 经济经纬, 2006(6): 11-14. [11] 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 Science, 1968, 162(3859): 1243-1248. |
[1] |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14. |
[2] | 林东艺, 黄冲, 王未名, 黄艳, 冯新凯. 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优化及风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21-132. |
[3] | 马梦君, 胡新龙, 邱首哲, 张锐明, 唐慧珊, 刘晨, 余子铭, 李婧, 王明乐.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33-144. |
[4] |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60-972. |
[5] | 张淑怡, 马成英, 陈维, 苗爱清, 乔小燕, 林冬纯, 夏红玲, 许靖逸. 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73-984. |
[6] |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07-717. |
[7] | 谢晨昕, 赵锋, 林雨, 蔡良绥, 林智, 郭丽. 日晒茶风味化学特征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4, 44(4): 554-564. |
[8] | 肖娟娟, 程滢, 刘雁, 刘巧芳, 蒋阿婷,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王贞红, 禹利君. 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的分离鉴定及对茯茶发花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4): 639-654. |
[9] |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3): 483-492. |
[10] | 陈德权, 任杨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J]. 茶叶科学, 2024, 44(2): 316-328. |
[11] | 吴宗杰, 欧晓西, 林宏政, 余欣茹, 程守悦, 吴晴阳, 李鑫磊, 孙云.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1): 84-100. |
[12] | 张汇源, 马宽,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1): 101-118. |
[13] | 赵潇奕, 陈艾妮, 姜青, 赵蕾, 邱桐, 方婉昕, 梁楚韵, Sharipova Alina, 戴前颖. 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的建立[J]. 茶叶科学, 2024, 44(1): 133-148. |
[14] | 刘丽敏.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乌龙茶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J]. 茶叶科学, 0, (): 844-856. |
[15] | 刘丽敏.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乌龙茶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J]. 茶叶科学, 2023, 43(6): 844-85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