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本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2010-12-20
      
    茶多酚保健功能研究进展与保健食品开发
    邬新荣, 王岳飞, 张士康, 徐平, 杨贤强
    2010, 30(S1):  501-505. 
    摘要 ( 341 )   PDF (182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作为一类出色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保健功能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在茶多酚对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皮肤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防治功能的最新发现。同时,简单分析了我国利用茶多酚开发保健食品的现状,并从进一步发挥茶多酚保健功能的角度对茶多酚保健食品开发进行了的展望。
    茶叶功能成分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崔晓宁, 杨晓萍
    2010, 30(S1):  506-510. 
    摘要 ( 266 )   PDF (210KB) ( 2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叶是国际健康饮品,含有多种功能成分,具有明显的环境修复作用。本文主要对茶叶所含功能成分的组成、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修复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简单介绍了茶叶环境修复的优点和应用前景。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应乐, 张士康, 王岳飞, 朱跃进, 杨贤强
    2010, 30(S1):  511-515. 
    摘要 ( 342 )   PDF (180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膜分离技术在茶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孙艳娟, 朱跃进, 张士康, 李大伟
    2010, 30(S1):  516-520. 
    摘要 ( 297 )   PDF (277KB) ( 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并日趋成熟,现代茶叶深加工,尤其是速溶茶及茶饮料的生产更是离不开膜技术。本文对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及其集成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王斌, 江和源, 张建勇, 王岩, 黄永东
    2010, 30(S1):  521-526. 
    摘要 ( 257 )   PDF (240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从酶工程技术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包括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衍生物等茶叶天然产物的合成;茶多酚、茶多糖等天然产物的提取;速溶茶的加工和茶饮料的澄清、保香增香等方面,并对其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绿茶茶汤冷后浑特性研究
    许勇泉, 尹军峰
    2010, 30(S1):  527-532. 
    摘要 ( 366 )   PDF (222KB) ( 4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比较不同原料绿茶茶汤沉淀量、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参与冷后浑形成比率,研究绿茶冷后浑形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绿茶茶汤之间沉淀量差异极大,茶汤中蛋白质、咖啡碱、茶多酚、黄酮化合物、酯型儿茶素(包括EGCG、GCG、ECG、CG)、Ca2+、Na+、Ni2+相比其他化学成分更容易参与绿茶冷后浑的形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咖啡碱与酯型儿茶素是绿茶冷后浑形成的关键化学成分,通过初始茶汤中这两种化学成分含量可以预算茶汤可能形成的沉淀量,Cream(g/L)=-172.071+0.129×C咖啡碱+0.024×C酯型儿茶素(R2=0.936)。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绿茶冷后浑形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原料发酵程度及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
    张燕忠, 张凌云
    2010, 30(S1):  533-543. 
    摘要 ( 265 )   PDF (332KB) ( 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两种香型原料茶饮料适制性研究
    袁海波, 许勇泉, 邓余良, 尹军峰
    2010, 30(S1):  544-550. 
    摘要 ( 279 )   PDF (831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 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结果表明,(1)高温式灭菌处理对茶样香气、滋味均有不利影响,易产生熟味或闷味;(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香气、滋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火香型茶饮料长时间存放对滋味品质较为不利,宜在短期内饮用;纯正香型茶饮料则可使用低温方式保存,高温易使内质风味显著劣变;(3)低温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高温则加速汤色黄化。
    白茶多糖的提取与结构初探
    郑德勇, 杨江帆, 潘晓云, 凌宏有, 林清霞
    2010, 30(S1):  551-555. 
    摘要 ( 294 )   PDF (235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白茶经热水浸提、浓缩、醇沉、透析等工序制得一种白茶多糖,这种多糖采用saveg法处理前后的IR谱图和单糖组成均无变化。结果表明,白茶多糖是一种由8个单糖组成的寡糖,分子量为1453~1468,其结构中含有1个鼠李糖基、2个阿拉伯糖基、1个未知单糖A基、1个葡萄糖基和3个半乳糖基,单糖通过苷键结合。白茶多糖结构中不含氨基酸或其他酸性基团。
    碱性水饱和正丁醇萃取体系联合大孔树脂纯化茶皂素研究
    涂云飞, 杨秀芳, 孔俊豪
    2010, 30(S1):  556-560. 
    摘要 ( 297 )   PDF (324KB) ( 2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茶皂素为五环三萜类糖苷化合物,分子量较大,极性强,易溶于水,起泡性强。从茶籽饼中提取的茶皂素粗品溶于水后色泽深。这类色素成分亦为极性较大的水中易溶性成分,从而给茶皂素的脱色纯化带来了困难。本文主要通过碱性水饱和正丁醇对粗品茶皂素进行初步脱色与提纯,再利用筛选的大孔树脂对萃取相中的皂素进行进一步脱色,以制备色泽浅的茶皂素产品。结果表明,茶皂素在中强碱的水饱和正丁醇中的溶解度大于未加碱的萃取体系,同时色素得到大幅度去除。另外,以D280树脂进行后续脱色处理后,产品的纯度达到91%。因此,两种技术手段结合纯化茶皂素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同水质对绿茶饮料储藏特性的影响
    江春柳, 孙云, 岳鹏翔, 张南飞
    2010, 30(S1):  561-566. 
    摘要 ( 251 )   PDF (239KB) ( 2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对不同水质调配的绿茶饮料储藏期间汤色、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藏过程中绿茶饮料汤色亮度下降、汤色加深,儿茶素总量下降,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稳定。不同水质对绿茶饮料耐储藏特性的影响差异明显,蒸馏水、纯净水对绿茶饮料汤色、儿茶素、感官品质的影响较软化水、矿泉水与自来水的小。蒸馏水调配的绿茶饮料汤色偏浅,滋味苦涩欠鲜爽,纯净水与软化水比较适合用于茶饮料的生产加工。
    酶法修饰绿茶多糖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免疫活性的影响
    余志, 石玉涛, 倪德江
    2010, 30(S1):  567-572. 
    摘要 ( 243 )   PDF (236KB) ( 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以糖苷酶溶液为工具酶,研究酶法修饰茶多糖对环磷酰胺抑制的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多糖TPS与改性后的茶多糖ETPS在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和NK细胞活性4个方面的实验中,结果均呈阳性,说明它们均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酶法修饰改性能显著提高绿茶多糖的免疫活性。在同等剂量下,ETPS与TPS相比能提高脾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能显著提高DTH试验耳肿程度、血清HC50、NK细胞活性。绿茶多糖通过酶法修饰免疫活性得到增强。
    普洱茶对高脂实验大鼠肝脏病理的影响
    侯艳, 肖蓉, 邵宛芳, 田洋
    2010, 30(S1):  573-578. 
    摘要 ( 255 )   PDF (414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为探讨普洱茶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以及低、中、高剂量(即0.5、1.5、3.0 g/kg)的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组,共8组。进行为期30 d的灌胃后,将试验大鼠处死,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测,并测定了试验大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结果发现,摄入普洱茶后,实验大鼠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梯度性地改善高脂饲料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同时具有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作用。
    茯砖茶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
    萧力争, 余智勇, 黄建安, 傅冬和
    2010, 30(S1):  579-582. 
    摘要 ( 218 )   PDF (154KB) ( 2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研究了不同年份生产的不同剂量的茯砖茶提取液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功能、对硫酸阿托品引起的小肠推进抑制及对甲硫酸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结果显示:茯砖茶提取液对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运动有促进作用;茯砖茶能拮抗硫酸阿托品抑制正常小鼠小肠运动;高剂量茯砖茶对新斯的明所致小肠推进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
    苗爱清, 吕海鹏, 孙世利, 王力, 庞式, 赖兆祥, 曾琼, 林智
    2010, 30(S1):  583-587. 
    摘要 ( 335 )   PDF (244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采用HS-SPME-GC-MS/GC-O对白叶单枞茶、金萱、铁观音、黄金桂4个乌龙茶进行香气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白叶单枞茶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及其氧化物Ⅰ(淡花香);金萱主要香气成分是吲哚(高浓度时表现出刺激气味,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花香);铁观音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玫瑰花香)、水杨酸甲酯(薄荷香味)、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黄金桂主要香气成分是芳樟醇氧化物Ⅰ(淡花香)、己酸-顺-3-己烯酯(花香)和α-法尼烯(花香)。
    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2010, 30(S1):  588-592. 
    摘要 ( 311 )   PDF (204KB) ( 5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论闽台茶产业之互动发展
    吴慧珍, 周巨根, 吴小玉, 陈志福, 林艺珊, 阮逸明, 蔡荣章
    2010, 30(S1):  593-598. 
    摘要 ( 257 )   PDF (331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从闽台两地茶叶生产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特点、茶类结构以及茶产业的互动发展等方面,介绍了闽台两地的茶业发展过程,显示了两地在文化、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情况。阐述了海峡两岸茶人同宗同祖的深厚渊源与共生共荣、同创辉煌的茶人情怀,携手展望茶产业的光明未来。
    崂山工夫红茶的研制
    匡新, 刘靖
    2010, 30(S1):  599-603. 
    摘要 ( 264 )   PDF (174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引用本文
    红茶是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素以香高、色艳、味浓驰名世界。本文以崂山鲜茶叶为原料,对崂山工夫红茶各关键工序进行了研究,确定其最佳工艺,并将新研制的崂山工夫红茶与祁门红茶1级进行比较,其各项因子均达到了祁门红茶1级水平。该崂山工夫红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艳明亮,甜香持久,滋味鲜爽甜醇,叶底红匀明亮,受到消费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