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4): 408-416.doi: 10.13305/j.cnki.jts.2014.04.014
• • 上一篇
吴平
收稿日期:
2014-03-26
修回日期:
2014-05-06
出版日期:
2014-08-15
发布日期:
2019-09-03
作者简介:
吴平(1963— ),男,广东信宜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进出口食品检验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基金资助:
WU Ping
Received:
2014-03-26
Revised:
2014-05-06
Online:
2014-08-15
Published:
2019-09-03
摘要: 阐述了我国历史上和国外的茶叶分类理论和方法,以及黑茶的独特工艺、品质特征等情况。通过研究六堡茶标准化工艺流程中不同工艺阶段的堆积变色方法、影响堆积变色的主导因素、毛茶和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特征等,认为无论是六堡茶的毛茶还是成品茶,均经过了堆积变色过程,符合茶叶分类理论、相关标准及相关法规规定,均可称为黑茶,但成品茶比毛茶多了两次堆积变色过程——渥堆和陈化。
中图分类号:
吴平. 茶叶分类进展研究——兼论六堡茶的归属[J]. 茶叶科学, 2014, 34(4): 408-416.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4.014.
WU Ping. Progress on Tea Classification and Discussion on Liupu Tea’s Attribution[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4, 34(4): 408-416. doi: 10.13305/j.cnki.jts.2014.04.014.
[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关于批准对昌平草莓、富岗苹果、店子长红枣、从化荔枝蜜、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1年第33号)[EB/OL]. 2011-03-16[2013-12-25]. http://www.aqsiq.gov.cn/ xxgk_13386/jlgg_12538/zjgg/2011/201104/t20110401_181194.htm. |
[2] | 吴平.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公布:六堡茶品牌价值近12亿元[N]. 梧州日报, 2013-06-06(1). |
[3] | 吴平. 广西六堡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J]. 中国茶叶, 2013, 35(9): 27. |
[4] | 韦宇宁, 陈曼曼, 吴彬. 广西梧州市加快六堡茶产业标准体系建设[N]. 中国质量报, 2013-07-08(4). |
[5]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45/T 435—2007 六堡茶生产技术规程[S]. 2007. |
[6]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45/T 479—2008 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S]. 2008. |
[7] | 陆羽. 茶经[M]∥南国嘉木. 茶经新说.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107. |
[8] | 望江林风清. 宋史·食货志3·志第一百三十六·食货下五·盐下·茶上[EB/OL]. 2013-03-19[2014-06-15]. http://blog.sina.com.cn/s/blog 65a5117c0101cdlc.html. |
[9] | 陈椽. 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 茶业通报, 1979(1/2): 48-94. |
[10] | 宋丽, 丁以寿. 陈椽茶叶分类理论[J]. 茶业通报, 2009, 31(3): 113-114. |
[11] | 林刚. 陈椽百度百科[EB/OL]. 2014-03-09[2014-05-02]. 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JfLRKfbjnRaApr6Gf9bKnzj8cXCubBgPv6utYghw6OFnP5UJs-N8jdKL4E5eE-Sz. |
[12] | 施兆鹏. 茶叶加工学[M]. 3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5-14. |
[13] | 申金明. 用模糊K均值聚类分析研究茶叶分类[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11(3): 82-84. |
[14] | 康海宁, 陈波, 韩超, 等. PHLC法测定茶叶水提取液中五种儿茶素和咖啡碱及其用于茶叶分类的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07, 26(2): 211-215. |
[15] | 陈孝敬, 吴迪, 何勇, 等. 基于多光谱图像颜色特征的茶叶分类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 28(11): 2527-2530. |
[16] | 吴迪, 陈孝敬, 何勇, 等.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支持向量机的多光谱纹理图像的茶叶分类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5): 1382-1385. |
[17] | 国家技术监督局. GB/T 1448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23-33. |
[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4487—2008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1-28. |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0014.12—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3. |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3-5. |
[2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4456.1—2008 绿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2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8957—2008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460—2008 原产地域产品黄山毛峰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2. |
[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3738.1—2008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2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3738.3—2012 红茶第3部分:小种红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2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 SB/T 10167—93 祁门工夫红茶[S]. 北京: 国内贸易部标准编辑出版委员会, 1993: 1. |
[28] | 上海市技术监督局. DB 31/T 215.4—1998 乌龙茶(青)[S]. 1998. |
[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 |
[3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 |
[31] |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44/T 820—2010 地理标志产品凤凰单丛(枞)茶[S]. 2010. |
[3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1726—2008 黄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33] |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33/T 304—2011 莫干黄芽茶生产技术规程[S]. 2011. |
[3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2291—2008 白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 |
[35] |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35/T 1076—2010 地理标志产品福鼎白茶[S]. 2010. |
[3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2. |
[3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9833.1—2002 紧压茶花砖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3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9833.2—2002 紧压茶黑砖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 |
[3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9833.3—2002 紧压茶茯砖茶[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 |
[40]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1401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2006版[EB/OL]. 2007-03-31[2014-03-12]. http:// www.aqsiq.gov.cn/xxgk_13386/xxgkztfl/ywxx/sp/201103/t20110331_181160.htm. |
[41] | 安徽农学院. 制茶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9: 224-268. |
[42] | 张堂恒. 中国制茶工艺[M]. 北京: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9: 340-370. |
[43] | 湖南农学院. 茶叶审评与检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60-62. |
[44] | 庄晚芳,唐庆忠,唐力新, 等. 中国名茶[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 91-93. |
[45] | 陈学良. 茶话[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2: 74-75. |
[46] | 江光辉. 名茶制作[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27. |
[47]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茶业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8: 238. |
[48] | 刘勤晋. 名优茶加工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4. |
[49] | 刘家福. 食品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74. |
[50] | 陈爱新. 广西茶业史[M]. 南宁: 广西科学出版社, 1992: 84-113. |
[51] | 张哲永. 中国茶酒辞典[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2: 20. |
[52] | 陈爱新. 广西卷广西名茶概述[M]∥王镇恒, 王广智. 中国名茶志.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650-658. |
[53] | 刘勤晋. 茶文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7. |
[54] | 徐海荣. 中国茶事大典[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10. |
[55] | 陈宗懋. 中国茶叶大辞典[M].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1: 272. |
[56] | 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GXCIQ 88—2003 六堡茶[S]. 2003. |
[57]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45/T 581—2009 六堡茶[S]. 2009. |
[58] | 茶标委秘书处. 国家标准委下达2013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EB/OL]. 2013-12-18[2014-03-04]. http:// www.tc339.com/ news_list.asp?info_kind=002&ID=578. |
[59] | 刘怡斌.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黑茶工作组在湖南成立[EB/OL]. 2014-03-04[2014-03-04]. http://biz.xinmin.cn /2014/03/04/23679427.html. |
[6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001: 2008/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2. |
[6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2000: 2006/ISO 22000: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7. |
[6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630—2005 有机产品[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7-40. |
[63] | 苏运胜, 黄得欣. 助推产业健康发展[N]. 梧州日报, 2013-01-29(2). |
[64] | 陈椽. 制茶技术理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0-51. |
[65] | 陈椽. 茶叶制造学[M]. 上海: 新农出版社, 1949: 657-658. |
[6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 SB/T 10034—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2: 61. |
[67] | 广西省供销合作社. 茶叶采制方法(六堡茶)[M]. 南宁: 1957: 10-16. |
[68] | 吴平. 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研究兼论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的“六堡茶”[J]. 广东茶业, 2007(2): 12-14, 2007(3) :15-18. |
[69] | 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 茶叶制造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1: 236-239. |
[70] | 安徽农学院. 茶叶检验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4: 158. |
[71] | 湖南农学院. 茶叶审评与检验[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9: 60. |
[1] |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14. |
[2] | 马雪晴, 吴华伟, 曹春霞, 郑娇莉. 茶园根际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5, 45(1): 110-120. |
[3] | 赵建诚, 倪惠菁, 王波, 蔡春菊, 杨振亚. 毛竹立竹密度对林下茶树生理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24, 44(6): 928-940. |
[4] | 聂晴, 庞月兰, 吴焕, 丁树洽, 钟可渝, 刘仲华, 蔡淑娴. 陈年六堡茶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6): 1005-1013. |
[5] | 许文琪.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准确测定茶叶中总硒含量[J]. 茶叶科学, 2024, 44(6): 1014-1022. |
[6] |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07-717. |
[7] | 侯智炜, 吕永铭,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张然,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5): 747-762. |
[8] | 姚蕾珺, 陈燕秋, 林浩, 汪璐瑶, 石培育, 张阳阳, 黄婷, 宋娟, 王义, 戴琴, 刘川. 一体化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27种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J]. 茶叶科学, 2024, 44(5): 831-842. |
[9] | 李文燕, 张琳, 陈利燕, 张颖彬, 周苏娟, 洪一苇, 梁思辰, 孙洪峰, 陈红平. 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5): 843-852. |
[10] | 张怡, 胡林英, 伊晓云, 陈富桥, 姜爱芹. 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意愿的反哺效应分析[J]. 茶叶科学, 2024, 44(5): 853-868. |
[11] | 甘芳瑗, 刘振平, 傅丙生, 龙道崎, 庞钶靖, 姜容.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4, 44(4): 565-574. |
[12] | 杜茜雅, 刘馨秋, 卢勇. 长江流域茶叶产地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 茶叶科学, 2024, 44(4): 694-706. |
[13] | 胡月, 宁亚婷, 黎洪霞, 罗逢健, 尹荣秀, 张新忠. 茶叶中手性农药残留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24, 44(3): 363-385. |
[14] | 霍增辉, 柳畅, 张玫, 陈富桥, 刘仲华.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差异对我国茶叶出口RCEP成员国的贸易效率影响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J]. 茶叶科学, 2024, 44(3): 526-542. |
[15] | 许婧, 黄友谊, 黄进, 李春雷. 茶叶不同提取物及不同茶叶对结核分枝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24, 44(2): 341-34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