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实证研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
    阎鹏翔, 彭康, 陈富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6): 1023-10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9
    摘要1391)      PDF(pc) (415KB)(1036)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成为继传统原叶茶、快消瓶装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形式。快速扩张导致行业“内卷”加剧,提高顾客购买意愿与购买频率成为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构建了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机制分析模型,采用1 900份消费者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意愿具有提升效应;(2)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分别增强了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效应;(3)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频率具有提升效应,但新茶饮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新茶饮产品创新能较大程度实现购买意愿向购买行为的转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新茶饮企业经营要突出产品创新独特性、构筑场景体验趣味性、链接品牌曝光情感性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茶多酚健康效应研究进程
    陈丹, 王姗姗, 张洁茹, 郑芹芹, 张相春,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5, 45 (3): 379-3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008
    摘要610)      PDF(pc) (3010KB)(155)   
    茶多酚是茶叶里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对茶多酚的研究历史缺乏系统性总结。系统梳理了茶多酚的发现、命名及功能应用的事件,并简要论述其在免疫调控、抗炎和氧化应激等方面的健康功效以及发挥活性的多酚羟基结构基础,为茶多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支撑。此外,对新型茶多酚纳米生物材料解决茶多酚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难题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新型茶多酚纳米生物材料具有高稳定性、安全性和多功能的特点,有望推动茶多酚的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3
    摘要516)      PDF(pc) (530KB)(809)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绿茶中7种不同极性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及其风险评估
    徐金屏, 杜雪梅, 吕婉仪, 朱雷, 张丹阳, 陈红平, 陈玲,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57-1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5
    摘要494)      PDF(pc) (281KB)(287)   
    呋虫胺、苯醚甲环唑、唑虫酰胺、虫螨腈、联苯菊酯、丁醚脲与草甘膦等7种农药是在我国登记的在茶树上广泛使用的化学农药,是茶叶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重点监控对象。使用气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监测了绿茶冲泡中7种农药的浸出率。结果发现,茶汤中农药的浸出率与水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相关。呋虫胺、草甘膦易溶于水,在茶汤中的平均浸出率均高于70%,其他5种农药的水溶解度较低,平均浸出率小于11.3%。不同农药在绿茶第一次冲泡和第二次冲泡时,浸出率存在较大差异,除联苯菊酯外,6种农药在第一次冲泡时的平均浸出率是第二次的0.89~2.55倍。以喷药后第10天制备的绿茶为评估对象,根据农药的毒性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饮用绿茶茶汤摄入7种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较低,其累积风险商仅为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光合特性
    刘晓璐, 朱亚兰, 于敏, 盖新月, 范延艮, 孙平, 黄晓琴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17-9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1
    摘要434)      PDF(pc) (1851KB)(285)   
    为探讨茶树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模拟“倒春寒”温度模式,以低温处理下的福鼎大白茶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植物细胞壁和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选取13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为试验材料,对茶树叶片组织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后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叶片各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叶片纤维素、半纤维含量变化显著,果胶含量变化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光化学猝灭系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细胞壁组分变化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光合相关参数的改变在响应低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茶饮料泡沫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珊由美, 林东艺, 马成英, 荣杰峰,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181-1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11.001
    摘要415)      PDF(pc) (420KB)(437)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及外观等,了解并掌握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术,对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阐述了泡沫生成的基本理论,并分析泡沫生成过程中不同因素(如茶叶成分、温度和pH等)的影响,概述了消除泡沫的不同方法、消泡原理,以及在食品领域中常用消泡剂的类别,为茶饮料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干旱低温复合胁迫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模拟预测
    赵茜, 刘倩, 蔡何佳奕, 何婕绮, 方筠雅, 刘雨欣, 陈超, 郑曜东, 张天经, 余文娟, 杨广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01-9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0
    摘要381)      PDF(pc) (1626KB)(443)   
    为明确多重气候胁迫对茶树光合效率的影响,开发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胁迫分级体系,以实现对茶树胁迫的即时监测。以福建省主栽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了茶树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响应;基于监测数据,构建了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胁迫快速分级方法及光合作用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下所有参试茶树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且随胁迫强度增大光合效率的下降幅度增大。参试茶树品种中,铁观音的光合效率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胁迫能力;而福鼎大白茶的耐胁迫能力最弱。筛选了茶树对复合胁迫高度敏感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K-ansme聚类算法对该参数进行聚类,构建了胁迫快速分级方法,聚类精确度在80%以上。利用不同模型预测并验证光合生理指标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最高。本研究构建的胁迫分级方法实现了对茶树复合胁迫的快速分级,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了对光合生理的无损伤监测与预警,研究结果可为多重气候条件下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杨肖委, 沈强, 罗金龙, 张拓, 杨婷, 戴宇樵, 刘忠英, 李琴, 王家伦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49-9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5
    摘要351)      PDF(pc) (2530KB)(217)   
    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马梦君, 胡新龙, 邱首哲, 张锐明, 唐慧珊, 刘晨, 余子铭, 李婧, 王明乐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33-1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1
    摘要339)      PDF(pc) (1968KB)(342)   
    为探究陈放年份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茶叶感官审评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别对生产于2022、2019、2014、2009年和2002年的5份青砖茶样品进行全面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陈放时间的延长,青砖茶外形逐渐褐化,茶汤色泽加深,陈香逐渐显露,口感更加醇厚,青砖茶的综合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从不同年份青砖茶样品中共鉴定出特征性化合物189种,其中以类黄酮、有机酸、氨基酸、生物碱和儿茶素等为主。经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共筛选出关键差异代谢物26种,包括5种生物碱、2种氨基酸、8种儿茶素、9种类黄酮、1种有机酸和1种色素类物质;其中,8种儿茶素单体的含量均随陈放年份增加而降低,7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随陈放年份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测这两类关键差异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不同年份青砖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咖啡酸、乳糖酸、亚麻酸、茶叶碱和甜菜碱等物质含量随陈放年份增加而升高,也可能对青砖茶的营养和饮用价值有所贡献。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比较了陈放时间对青砖茶品质成分的影响,可为青砖茶陈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茶树DREB基因的生信分析及其调控CsPOD3的抗旱机制
    徐容, 邓智英, 邵陈禹, 罗玉麒, 仇舒琪, 王聪, 周玲红, 刘仲华,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5, 45 (1): 29-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2
    摘要303)      PDF(pc) (1570KB)(165)   
    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CsDREB11CsDREB15CsDREB25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它们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从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sDREB11CsDREB15CsDREB25都与狭叶油茶(Camellia lanceoleosa)的亲缘性最为密切,都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三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其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中。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CsDREB25CsPOD3均在干旱下高表达且呈显著相关,推测CsDREB25CsPOD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酵母单杂交验证(Y1H)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LA)以及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等方法试验验证了CsDREB25能正向调控CsPOD3的表达,提高POD的活性,清除过多活性氧,提高茶树的耐旱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钾营养对茶树EGCG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
    杨楠, 李转, 刘玫辰, 马骏杰, 石云桃, 魏湘凝, 林阳顺, 毛宇源, 高水练
    茶叶科学    2024, 44 (6): 887-9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2
    摘要297)      PDF(pc) (4009KB)(278)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和保健功能成分。前人已发现钾营养影响茶树EGCG的生物合成,而其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黄棪一年生茶苗为试验对象,设置5个处理组(K1~K5),即浇用K2SO4的浓度依次为0.4、0.6、0.8、1.0、1.2 mmol∙L-1。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钾处理(K1)的茶树新梢中黄酮含量显著积累,EGCG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与高钾处理(K5)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EGCG合成路径上的相关代谢物苯丙氨酸、肉桂酸与对香豆酸在K5处理中上调,而类黄酮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无色飞燕草色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则在K1、K2处理中上调。在钾营养的影响下,EGCG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结构基因CsCHI、F3′5′H、CsF3HCSS0019002、CsANS、CsANR、Csaro DE、CsSCPL和转录因子(MYB306)的正向调控以及CsPAL、CsC4H、Cs4CL、CsCHS、CsF3HCSS0016177、CsDFRCSS0011557)和转录因子(NAC83)的负向调控。钾营养会通过影响茶树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对EGCG的合成进行调控,从而影响EGCG的含量。研究结果为钾营养调控茶树的EGCG生物合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西湖龙井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
    杨浩, 唐佳暖, 杜舒琪, 张豆, 胡广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69-1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3
    摘要294)      PDF(pc) (1339KB)(473)   
    茶园作为地域性农业文化景观,不仅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还能为人们提供游憩、教育和精神疗愈等多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然而,如何高效、精准地识别量化茶园景观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仍是一个研究难点。以杭州西湖龙井茶园为例,通过筛选携程、新浪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游记与短文,以关键词出现频率和语义网络分析为基础,基于公众文化形象感知对西湖龙井茶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进行量化评价。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西湖龙井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重要性-表现性模型分析游客的文化体验要素结构和体验质量。结果表明,游客对西湖龙井茶园的具体景点、文化感知及环境感知关注度较高,感知内容呈现出以茶园景点为核心、文化体验为外延的文化认知模式。总体上,游客对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是正向的,其中愉悦身心的满意度最高。然而,游客对茶园不同类别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和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感知差异,尤其是在游客最关注的“欣赏美景”这一文化服务上,其满意度却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因此,在未来的规划管理中需优先注重茶园美景度的提升改造。利用社交媒体数据,从公众感知角度提出了一种量化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识别与评价技术,为茶园乃至其他文化景观的优化和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GC-O-MS评价芽叶型黄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关键香气组分的呈香贡献
    周虹余, 王瑗媛, 李法鑫, 聂枞宁, 冯德建, 赵悦伶, 杜晓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85-10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4
    摘要293)      PDF(pc) (1272KB)(1042)   
    为全面探析芽叶型黄茶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觉(GC-O)技术,并辅以感官审评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芽叶型黄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芽叶型黄茶以清甜香为主,通过感官审评细分为鲜嫩香、栗甜香及甜香3类。利用GC-MS共检测到119种挥发性成分,并通过聚类分析(H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筛选不同香型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采用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与GC-O分析明确了芽叶型黄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芽叶型黄茶有60种ROAV>1的特征香气成分,其中鲜嫩香型以醛类为主导,栗甜香型醇类占据主导,甜香型中2-乙基-5-甲基吡嗪与2,3-二乙基-5-甲基吡嗪贡献显著。嗅闻结果显示,苯乙醇是黄茶清甜香属性的重要成分;鲜嫩香的关键呈香物质包括苯乙醇、茉莉酮、苯乙烯、芳樟醇、壬醛等;栗甜香则主要来源于庚醛、β-大马士酮、2-正戊基呋喃等成分;甜香以吡嗪类与醛类为主,呈现出独特的甜香与焦糖香气。研究揭示了芽叶型黄茶香气成分的多样性,并深入阐明了各香型间的香气差异与成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60-9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1
    摘要289)      PDF(pc) (1404KB)(364)   
    为探究不同炭焙时间大红袍中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动态变化,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Q-TOF/MS)的方法,对炭焙200、300、400、500、600 min(编号分别为LF200、LF300、LF400、LF500、LF600)的大红袍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气出现在炭焙前期,随着炭焙时间的延长,青气逐渐消失,花果香突显,其中LF600样品的花果香最为明显。在不同炭焙时间的大红袍中共检测出304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醛类、酯类为主。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可将不同炭焙时间下的样品分为3组,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为标准筛选出了11种关键差异化合物,其中具有青气特征的(E,E)-2,4-己二烯醛的相对含量随着炭焙时间延长而降低,具有果香特征的苯甲酸甲酯、苯乙酸甲酯、橙花醇、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随着炭焙时间延长而增加。本研究结果对指导大红袍的生产加工,调控大红袍品质,以及提高大红袍饮品价值属性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毛竹立竹密度对林下茶树生理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赵建诚, 倪惠菁, 王波, 蔡春菊, 杨振亚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28-94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3
    摘要288)      PDF(pc) (420KB)(401)   
    为探究茶树在不同立竹密度条件下生理生长的适应性机制,以浙江省莫干山地区的毛竹-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T1、T2、T3等3个处理,立竹密度分别为1 200、1 800、2 400株·hm-2,并以3 000~3 300株·hm-2为对照(CK),培育2年后统计茶叶产量,测定茶树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分析根系形态、分布和构型,检测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T2和T3处理茶叶产量显著分别提高15.96%和18.80%,茶树叶片、侧根的生物量增加,茶树叶片中氮、磷和NSC含量显著上升。T1、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茶树0~20 cm土层侧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0~1 mm径阶的根长比例,降低了0~20 cm土层侧根的平均直径和粗根(直径>2 mm)的根长比例,增加了侧根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了整株根系的拓扑指数,提高了根系根尖数和分形维数。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以及水浸出物含量,降低了酚氨比。结果说明,通过合理的立竹密度调控可有效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茶树通过提升氮、磷和NSC在叶片和侧根的含量,定向促进叶片和侧根的生长;通过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建设成本,增强根系分支强度,促进根系对表层土壤空间的侵占,以适应林下适度的郁闭条件和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可为竹-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茶树果胶甲酯酶及其抑制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及CsPME55参与氟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
    徐文鸾, 温晓菊, 贾雨轩, 倪德江, 王明乐, 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24, 44 (6): 869-8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8
    摘要287)      PDF(pc) (9111KB)(559)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具有氟(Fluoride,F)富集特性,且F主要富集在细胞壁组分的果胶中;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及其抑制子PMEI(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能够催化果胶的修饰进而影响细胞壁特性,参与植物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过程。从茶树舒茶早基因组中鉴定了85个CsPMEs和56个CsPMEIs成员,分别包括4个和5个亚族;不同亚族可能因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模式等不同呈现功能分化。荧光定量结果表明,CsPME3aCsPME55CsPMEI1CsPMEI3在福鼎大白茶成熟叶中被F处理显著诱导表达。此外,过表达CsPME55缓解了F胁迫对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推测CsPME55可能参与茶树F胁迫调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PMEPMEI家族基因参与F响应的功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茶园根际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马雪晴, 吴华伟, 曹春霞, 郑娇莉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10-1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1
    摘要286)      PDF(pc) (550KB)(278)   
    为了从茶园根际筛选具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解磷菌,从湖北省英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园采集根际土壤,通过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解磷菌,以解磷活性及产IAA能力为指标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特征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促生特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菌株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解磷菌DFP-24具有较好的产IAA能力,经鉴定为森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同时菌株具有产铁载体、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和固氮等促生特性。大田试验表明,施加DFP-24菌株可提高茶芽密度,显著提高茶叶全磷含量,增加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影响茶叶品质,同时还能改善土壤性质。综上所述,菌株DFP-24具有开发微生物菌肥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茶树专用根际促生菌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朱倩, 邵陈禹,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2025, 45 (1): 43-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7
    摘要268)      PDF(pc) (2782KB)(159)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茶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多酚在叶茎内的时空变化特征
    程海燕, 屠琳玥, 陈琳, 徐安安, 谢亨通, 徐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03-3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9
    摘要262)      PDF(pc) (3576KB)(197)   
    叶茎内的氨基酸和多酚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形成茶叶风味物质至关重要。系统解析了叶片和嫩茎中氨基酸和多酚的差异积累模式以及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萎凋过程中叶片的酚氨比为4.66~6.36,高于嫩茎(1.97~2.59);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嫩茎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7.44%,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2.22%。鲜叶和嫩茎间存在44个差异积累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3个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氨基丁酸和豆叶氨酸)在嫩茎中高积累;叶片和嫩茎中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存在97个差异积累的多酚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大部分黄酮及黄酮苷在叶片中相对高积累,而非酯型儿茶素在嫩茎中相对高积累。萎凋过程中叶片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而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下降,叶片和嫩茎中分别有21个和15个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叶片和嫩茎中多酚总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别存在49个和35个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原料的叶茎比例对于后续加工中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基于原料叶茎考量的萎凋调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茶树BZR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CsBZR1-5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
    董圆, 张永恒, 肖烨子,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5-2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4
    摘要258)      PDF(pc) (1374KB)(123)   
    BZR1转录因子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并克隆了6个茶树BZR1家族成员,分析了它们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并探究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6个茶树BZR1成员的内含子个数为2或3,其编码蛋白都包含典型的bHLH特征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除了CsBZR1-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余CsBZR1s均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CsBZR1s在酵母中均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CsBZR1s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其中CsBZR1-1CsBZR1-6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6个CsBZR1基因均响应干旱胁迫,其中CsBZR1-5的表达持续被PEG模拟的干旱胁迫诱导。此外,AB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CsNCED1在干旱胁迫下与CsBZR1-5的表达模式高度相似,凝胶电泳迁移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zssay,EMSA)分析发现,CsBZR1-5能够与CsNCED1启动子上的E-box元件结合,说明CsBZR1-5可能参与调控了CsNCED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6个CsBZR1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为进一步阐明CsBZR1成员在茶树生长发育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