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茶叶科学》,今天是
期刊基本信息
刊名:茶叶科学
刊名题词:朱德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编辑出版:《茶叶科学》编辑部
创刊时间:1964年
刊期:双月刊
欢迎关注中国茶叶学会微信订阅号!
合作单位展示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茶叶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刘奇, 欧阳建, 刘昌伟, 陈宏宇, 李娟, 熊立瑰,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16-3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1
    摘要1634)      PDF(pc) (812KB)(3097)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茶树茉莉酸合成与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对萜类物质的影响
    卢丽, 詹冬梅, 周承哲, 朱晨, 谢思艺, 徐凯, 田采云, 赖钟雄, 郭玉琼
    茶叶科学    2023, 43 (1): 91-1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7
    摘要444)      PDF(pc) (3811KB)(2577)   
    对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对萜类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中共11个关键基因家族,包含133个候选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该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茉莉酸响应、损伤响应和厌氧诱导响应等元件;qRT-PCR分析表明,该途径大多数基因在萎凋过程呈上升趋势,在二摇后达到最高,四摇过程显著下调,杀青前略有回升,且关键基因可响应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多种胁迫;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检测出73种萜类物质,主要包括芳樟醇、香叶醇和α-法尼烯等呈花果香型物质;相关性分析表明,CsLOX11CsLOX12CsAOS2CsAOC1CsACX4CsACX8CsMYC2-4CsMYC2_15CsMYC2_21β-蒎烯、柠檬烯和月桂烯等呈正相关,CsOPR2CsTPL6CsLUG4与反式-橙花叔醇、α-法尼烯和紫罗兰酮等呈正相关,其中CsTPL6与35种萜类化合物呈极显著正相关。明确茶树茉莉酸合成与信号转导途径关键基因参与调控乌龙茶加工过程中萜类化合物的形成,为探明乌龙茶加工过程香气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套种灵芝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韩海东, 周柳婷, 黄小云, 俞成然, 黄秀声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13-5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9
    摘要378)      PDF(pc) (1541KB)(2113)   
    茶园套种灵芝是将茶叶加工的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生态循环间作模式,所形成的复合群体可以更彻底地覆盖地面,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维持土壤微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未套种(CK)、套种1年(A1)、套种2年(A2)、套种3年(A3)的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套种灵芝显著提高了茶树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碳含量,其中A3土壤升幅最高,各养分含量分别达32.36%、13.01%、69.21%和9.56%。α多样性指数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Chao1指数呈现CK>A3>A1>A2;AC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现A3>CK>A1>A2。β多样性指数表明,A2与CK、A1、A3的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相对较大。分类学分析发现,茶树根际土壤真菌分布于18门48纲135目309科632属。在门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CK、A1和A3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71.28%、68.74%和51.79%;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A2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64.48%。在属水平上,与CK相比,套种灵芝的茶树根际土壤A1中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毛孢子菌属(Piedraia)和三形菌属(Saitozyma)分别显著上升59.14、1.34、3.70倍和1.92倍(P<0.05);A2土壤的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显著下降76.81%,而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支孢瓶霉属(Cladophialophora)分别显著上升788.43倍和36.24倍(P<0.05);A3土壤的被孢霉属和灵芝属(Ganoderma)分别显著上升1.09倍和0.81倍(P<0.05)。综上所述,茶园套种灵芝可有效调节茶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改善茶园土壤微生态环境,为茶园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EGCG改善高果糖饮食小鼠代谢紊乱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周继红, 陈蔚, 丁乐佳, 王岳飞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99-41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2
    摘要379)      PDF(pc) (3419KB)(2098)   
    为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果糖饮食诱导代谢紊乱的作用功效及机制,将15只雄性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NCD)、高果糖饮食组(HFD)和高果糖补充1% EGCG饮食组(HFE)。饲喂8周后测定小鼠的体质量、能量利用率、ALT和AST含量及组织形态学染色等参数。ELISA检测肝脏TNF-α、IL-1β、IL-6和肠道IL-6炎症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Srebp-1cTlr4Myd88及肠道Zo-1Tlr4Myd88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试验表明,膳食补充EGCG能够有效抑制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体重增加、脂肪积累、肝脏及肠道炎症因子释放,并可上调肠壁完整性相关的Zo-1基因表达水平和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肝脏中脂质代谢相关的Srebp-1c基因表达水平,下调肠道和肝脏中炎症相关的Tlr4Myd88基因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膳食补充EGCG对高果糖饮食诱导的代谢障碍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理可能与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肠-肝轴调控机制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茶树NUDIX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陈振艳, 张相琴, 陈兰, 谢思艺, 刘硕谦, 田娜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59-1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2
    摘要484)      PDF(pc) (2179KB)(2041)   
    NUDIX水解酶属于焦磷酸酶,在信息传递、植物生长协调和响应逆境胁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基因组鉴定出43个NUDIX家族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其分析。结果表明,43个CsNUDXs蛋白质分子量介于11.8~89.2 kDa,氨基酸长度为102~342个,理论等电点为4.49~9.26,18.6%的蛋白为稳定性蛋白;根据进化关系将CsNUDXs分为6个亚家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CsNUDXs具有许多与激素响应、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等调控相关的作用元件;对CsNUDXs家族基因在不同器官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CsNUDX3CsNUDX7在果实中表达量较高,而CsNUDX22CsNUDX25在果实中表达量极低,CsNUDX30在老叶中表达量极低;不同处理组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1 mmol·L-1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CsNUDX1CsNUDX2CsNUDX33等表达量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而1 mmol·L-1水杨酸(SA)处理下CsNUDX4CsNUDX12CsNUDX22等表达量则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300 mmol·L-1 NaCl处理下CsNUDX2、CsNUDX4CsNUDX22等表达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解析了CsNUDX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发现CsNUDXs可响应高盐胁迫和MeJA、SA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杨金宏, 谢满超, 文欣茹, 陈蕊茹, 孔卫青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39-85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7
    摘要423)      PDF(pc) (2159KB)(1971)   
    为明确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探究其系统发育地位。利用Illumina和Sanger测序对陕西省安康市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茶网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8 085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2个rRNA)和1个3 678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昆虫线粒体祖先基因顺序(Ancestral gene order)相同。基因组AT含量为78.10%。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中,6个以ATG起始,7个以ATT或ATA起始,10个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cox2atp6cox3以T终止,蛋白质编码基因使用频率最高的密码子是UUA、AUU、UUU和AUA,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为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和丝氨酸(Ser)。22个tRNA基因存在GU、UU、GA和AA错配23处,trnS1(GCU)缺少DHU臂,其他tRNA均能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控制区包含位于前端的3种非串联重复、4个(TTAG)n和1个位于后端的串联重复序列,含有多个茎环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茶网蝽与直脊冠网蝽(Stephanitis mendica)的亲缘关系最近,所有网蝽科聚为一簇,位于发育树的根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不同足火方式对金牡丹工夫红茶香气的影响
    魏昊, 蓝天梦, 缪伊雯, 孟庆, 坤吉瑞, 张玉,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09-12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10
    摘要541)      PDF(pc) (1412KB)(1908)   
    为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以金牡丹茶树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高温热风(80 ℃)、低温热风(40 ℃)、脱水热风(热泵)、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加工工夫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嗅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以及香气审评方法,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工夫红茶关键香气化合物种类、含量及其对香气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红茶在香型、香气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气审评表明,高温干燥红茶呈现不愉悦的闷味,低温干燥红茶花香不显且青草气较重,热泵干燥红茶呈现清爽的花香,冷冻干燥红茶香气协调,花果香保留好且青气不显。GC-MS结果表明,4-戊烯醛、1-辛烯-3-酮、(E)-3-己烯-1-醇乙酸酯等物质仅在高温干燥工夫红茶中检出,是高温干燥红茶闷味的来源;低温干燥红茶中由OAV及GC-O判定为活性香气成分的呈花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显著较低,呈青草气的(Z)-2-戊烯醇等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高温干燥工夫红茶,热泵干燥红茶中由OAV及GC-O判定为活性香气成分的呈花果香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醛、苯乙醛、水杨酸甲酯、香叶醇,以及呈青草气的(Z)-2-戊烯醇等含量与贡献度均高于其他干燥方式红茶;冷冻干燥红茶中上述香气物质含量及比例均衡。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和拟合预测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结果表明,OPLS-DA模型可靠且筛选出19种VIP值高于1的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热泵及冷冻干燥技术均能有效减少传统高温足干工艺所产生的闷味,可用于提高红茶花果香气品质。该研究可为红茶加工中香气品质的提升及工艺选择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茶树R2R3-MYB转录因子CsTT2表达分析及功能初步鉴定
    王玉源, 刘任坚,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63-4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5
    摘要552)      PDF(pc) (2544KB)(1731)   
    儿茶素是茶树中特色的次生代谢产物之一,是影响茶叶的品质与风味的主要组分,具有抗氧化、抗病毒、降脂减肥等药理功效。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对茶树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调控因子CsTT2的功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显示,CsTT2是R2R3-MYB转录因子,与拟南芥中调控次生代谢产物的MYB转录因子同在一个分支。在茶树品种顶芽组织中总儿茶素含量较高,CsTT2和儿茶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较高。亚细胞定位、酵母试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试验结果表明,CsTT2定位在细胞核中,其编码的蛋白是具有转录激活能力的调控因子,可以结合儿茶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ANR的启动子激活其表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与RCEP成员国茶叶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李峥, 刘锭, 霍增辉,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40-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10
    摘要1773)      PDF(pc) (532KB)(1724)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签署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便利,考察RCEP对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数据,在分析各国进出口现状基础上,测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出口相似度指数(ESI)、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贸易结合度指数(TI)、产业内贸易指数(GL)等指标,考察双边茶叶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结果表明,中国茶叶出口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竞争性较为突出,茶叶出口长期具有比较优势,绿茶出口比较优势明显,而大包装红茶出口的比较优势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中国茶叶出口与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等茶叶出口相似度较高,在出口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中国与新西兰、文莱、澳大利亚等国的茶叶贸易互补性较高,与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和越南等双边茶叶贸易在个别年份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澳大利亚、缅甸等国双边茶叶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最后提出在RCEP框架下我国拓展潜在市场、应对技术贸易壁垒及优化出口结构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茶树春季发芽期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王留彬, 吴立赟, 韦康,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47-7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2
    摘要413)      PDF(pc) (1696KB)(1506)   
    春季发芽期(Timing of spring bud flush,TBF)是茶树重要的农艺性状,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挖掘调控茶树TBF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龙井43×白毫早杂交的F1群体327株子代为材料,利用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MapQTL 6.0和GACD 1.2软件对茶树春季发芽指数(Sprouting indexs,SPI)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连续两年(2022、2023年)对群体子代的春季SPI进行观测,结果显示,SPI在F1群体内存在明显的性状分离,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利用MapQTL 6.0软件定位到1个主效的QTL(qSPI-5-1),分别可解释18.30%(2022年)和7.60%(2023年)的表型变异;利用GACD 1.2软件定位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qSPI-1,qSPI-5-2),解释2.75%~18.40%的表型变异,且qSPI-5-2qSPI-5-1位点基本重合。进一步将上述3个位点的置信区间与茶树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到23个与调控茶树春季发芽期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春季萌发的调控基因和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茶树腐皮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鉴定及促生防病特性分析
    邓晓旭, 谢夏, 潘娅梅, 赵丰华, 蒋双丰, 徐文, 张洁, 孙润红, 夏明聪, 杨丽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1): 67-77.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5
    摘要472)      PDF(pc) (973KB)(1409)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是可以引起茶树茎腐和枯萎的致病真菌。为获得对茶树腐皮镰刀菌有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茶园收集的茶树(Camellia sinensis)健康叶片中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纯化得到内生细菌56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腐皮镰刀菌抑制效果较好的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测定其防病促生指标并进行抑菌谱试验,通过发酵液试验和平板对扣法评估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菌株YB-1476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63.31%,拮抗效果最佳,鉴定其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有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分泌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及溶磷的能力。抑菌谱试验表明,菌株YB-1476对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ana)、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PH-1)、念珠状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和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5种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达到65.03%、42.32%、51.67%、52.33%和63.22%。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和稀释100倍发酵液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6.67%、51.85%和18.52%。菌株YB-1476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53.37%。以上结果表明,菌株YB-1476在防控茶树茎腐和枯萎病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控温渥堆对黑毛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陈慧, 杨丽玲, 陈金华, 黄建安, 龚雨顺, 李适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17-7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830.001
    摘要536)      PDF(pc) (1026KB)(1399)   
    对传统渥堆与45℃、50℃控温渥堆的黑毛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渥堆和50℃控温渥堆相比,45℃控温渥堆黑毛茶香气的愉悦感、纯正度和浓度更好,杂异气味少。在传统及控温渥堆中共获得24种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α-柏木烯、新植二烯、橄榄醇、δ-杜松醇、香芹酚、2,6-二叔丁基对甲酚、(Z)-7-十六碳烯醛、反式-β-紫罗兰酮等关键性差异挥发性成分在控温渥堆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渥堆。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黑毛茶香气品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绿茶苦味研究进展
    马园园, 曹青青, 高一舟, 刘钰懿, 邓锶涵, 尹军峰, 许勇泉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1
    摘要1021)      PDF(pc) (602KB)(1337)   
    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风味是其第一品质属性。茶滋味的呈现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呈味组分的综合感知效应,一般描述为苦、涩、鲜、甜等感官体验。其中,苦味是最易被感知的味觉属性,也是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夏秋茶资源由于苦涩味较重,面临大量弃采的困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综述了苦味感知的生理基础以及苦味相关评价方法;以绿茶茶汤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茶叶的苦味呈味组分,探讨其他滋味单体与苦味化合物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后处理介导对茶汤苦味的调控机制。以期丰富茶汤滋味化学理论基础,明晰茶叶苦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呈味机制以及滋味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为夏秋茶滋味品质调控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GC-MS和GC-O的茶本酒中特征风味物质研究
    黄翠, 王凤丽, 陈耀林, 于佳俊, 王伟, 杜苏峰, 宋涛, 蔡忠水, 薛洁, 武运
    茶叶科学    2023, 43 (5): 703-7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2
    摘要423)      PDF(pc) (880KB)(1304)   
    茶本酒作为茶原料深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延伸,融合了茶香与酒香且风味独特。为明确不同工艺下茶本酒风味物质的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分析其风味成分,采用液液萃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LLE/GC-O-MS)中的香气强度(Odor specific magnitude estimation,OSME)法和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特征风味物质及其对整体风味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在6款茶本酒中共检测出76种香气物质,其中酯类32种,醇类14种,醛酮类10种,酸类4种,萜烯类13种及其他3种物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分析结果显示,有21种可被嗅闻的香气成分,由OAV和OSME法共同鉴定出了12种关键香气物质,包括芳樟醇(玫瑰花香)、茴香脑(草药香)、癸酸乙酯(果香)、己酸乙酯(酒香)等。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微生物、发酵方式、蒸馏工艺显著影响茶本酒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研究结果对茶本酒特征香气表征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命名、模式及自然分布
    赵东伟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91-4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7
    摘要1102)      PDF(pc) (547KB)(1272)   
    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在全球广泛种植,是商品茶叶的重要原料来源。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大叶茶学名的合格发表及其命名模式的研究进展。依据《深圳法规》条款41.4,Griffith在1854年将茶组[Camellia sect. Thea (L.) Griff.]作为新等级名称、而非新类群名称合格发表。老挝茶因其叶背具腺点、花柱离生而被移出茶组。Masters在1844年并未合格发表Thea assamica,此名称最早由Hooker于1847年合格发表,Steenis于1949年提出的新组合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Hook.) Steenis应为大叶茶的完整学名。英国邱园馆藏标本W. Griffith s.n.(K000939670)在2021年被指定为大叶茶的新模式。本文同时总结了迄今归并的7个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的原白和模式。尽管Darlington和Ammal在1945年将大叶茶作为物种处理并提出新组合名称C. assamica,多学科证据却支持大叶茶是茶的变种。假如大叶茶的物种地位被接受,那么1838年发表的大叶茶的异模式异名C. theifera将取代C. assamica而获得物种阶元上的优先权,届时,广泛使用的种加词“assamica”或可依据《深圳法规》条款14提议作为保留名称。本文同时总结了大叶茶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的自然分布点,并讨论了它在不同原产国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不同种质茶叶籽皂素含量及组成分析
    陈宇宏, 高颖, 韩震, 尹军峰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05-7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5
    摘要917)      PDF(pc) (1571KB)(1229)   
    茶皂素是一类在山茶科植物种子中含量丰富且具有特异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但不同种质茶叶籽中皂素含量及组成尚不清晰。以浙江省同一地区采集的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为试验材料,对茶叶籽的基本特征、皂素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百粒质量、壳仁比、皂素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21个茶树品种(系)的茶叶籽的皂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82%~48.16%和16.93%~31.82%,其中黄观音的茶叶籽皂素含量最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同时检测出68种茶叶籽皂素单体,其中Theasaponin E1的峰相对强度最大。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显示,21个品种(系)的茶叶籽以树型为依据被明显地划分为2组,组间差异单体物质有21种。结合相关性分析,高积累的Theasaponin E12、Camelliasaponin B1/B2、Theasaponin A5/A6、Camelliasaponin C1/C2和Assamsaponin G可能是灌木型种质资源有别于小乔木型、乔木型种质资源的重要特征物质。研究结果为生产茶叶籽皂素原料的选择和高值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两性生命表研究灰茶尺蠖与茶尺蠖生长发育和繁殖力
    葛繁星, 史凡, 程春喜, 陈李林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28-83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8
    摘要443)      PDF(pc) (1012KB)(1222)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茶园两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在室内测定两种尺蠖的生长发育指标及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雌成虫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力、年龄-阶段特征寿命期望值、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灰茶尺蠖的1、2、4、5龄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总历期、蛹期及成虫寿命(分别为3.22、2.55、1.43、4.56、15.34、7.98、7.59 d)均显著低于茶尺蠖(分别为4.07、3.05、2.16、5.71、18.83、8.88、10.65 d);灰茶尺蠖2~5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00.00%、95.00%、62.00%和96.00%)均高于茶尺蠖(分别为93.00%、71.00%、45.00%和80.00%);灰茶尺蠖平均世代周期(32.412 d)显著短于茶尺蠖(36.016 d)。灰茶尺蠖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内禀增长率比茶尺蠖高,平均世代周期(T)比茶尺蠖短,其种群能更迅速扩增。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室内种群饲养提供基础数据,为两近缘种的竞争机制及种群控制策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
    方梦瑞, 吕军, 阮建云, 边磊, 武传宇, 姚青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49-5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9
    摘要751)      PDF(pc) (1758KB)(1183)   
    精准检测茶叶嫩芽是茶叶机械智能采摘的重要前提。针对茶叶大小不一、遮挡造成的小尺度嫩芽特征显著性弱、漏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tiny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该模型在颈部网络添加52×52的浅层特征层以提高YOLOv4-tiny网络对小目标嫩芽的关注度,通过引入卷积块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以抑制背景噪声,提高嫩芽特征的显著性,采用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Bidirectional feature pyramid network,BiFPN)以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信息,从而提出一个高性能轻量化的茶叶嫩芽检测模型YOLOv4-tiny-Tea。对同一训练集与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检测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7.77%和95.23%,相比改进之前分别提高了5.58个百分点和23.14个百分点。消融试验验证了网络结构改进对不同尺度嫩芽检测的有效性,并将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与3种YOLO系列算法进行对比,发现改进后的YOLOv4-tiny-Tea模型F1值比YOLOv3、YOLOv4、YOLOv5l模型分别提高了12.11、11.66和6.76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3种网络模型的13.57%、13.06%和35.05%。试验结果表明,YOLOv4-tiny-Tea模型能有效提高不同尺度下嫩芽检测的精确率,大幅度减少小尺寸或遮挡嫩芽的漏检情况,在保持轻量化计算成本的基础上获得较为明显的检测精度,能够满足农业机器人的实时检测和嵌入式开发的需求,可以为茶叶嫩芽智能采摘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
    汪为通, 周孝贵, 张欣欣, 王志博, 张大羽, 肖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15-5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2
    摘要505)      PDF(pc) (421KB)(1175)   
    为明确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和种内干扰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条纹蝇虎偏好捕食灰茶尺蠖低龄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捕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成蛛捕食能力最强,日均可捕食灰茶尺蠖1龄幼虫17.44头,幼蛛捕食能力相对较弱,日均捕食1龄幼虫2.33头。条纹蝇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捕食量随灰茶尺蠖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逐渐降低。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1龄幼虫和2龄幼虫表现为正喜好性(Ci>0),对3龄幼虫表现为负喜好性(Ci<0)。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该反应符合Hasse Ⅱ模型。研究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和良好的防控潜能,这为利用茶园蜘蛛天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离散元法的茶园仿生铲减阻性能研究
    姜嘉胤, 董春旺, 倪益华, 徐家俊, 李杨, 马蓉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91-80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4
    摘要413)      PDF(pc) (1208KB)(1161)   
    针对茶园土壤板结较为严重、行距小、耕作阻力大且易使耕作机构发生缠绕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元法的仿生铲,并对其进行减阻性能研究。使用离散元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对茶园板结土壤的物理参数进行测量。以鼹鼠爪趾为原型,结合其挖掘动作,设计出基于四杆机构的耕作机构,并使用离散元的方法研究鼹鼠爪趾的趾尖、趾廓及两者复合的仿生特征的减阻效果。离散元仿真结果表明,在各个耕作条件下,趾尖仿生特征的平均扭矩减小比例和功耗减少比例分别为1.72%~5.04%和1.58%~4.84%,趾廓仿生特征的平均扭矩减小比例和功耗减少比例分别为34.06%~39.29%和29.02%~34.73%,复合仿生特征的平均扭矩减小比例和功耗减少比例分别为36.61%~42.06%和30.84%~38.15%,说明趾尖和趾廓两个仿生特征的减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叠加,复合后的仿生特征有更好的减阻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森林茶园古茶树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佟岩, 黄荟, 王雨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3): 297-3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0
    摘要417)      PDF(pc) (571KB)(1161)   
    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是古茶林森林茶园的重要茶种之一,参与了大叶茶的起源驯化。为了解大理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探讨影响密码子偏好性形成的因素,对其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PR2-plot分析,并寻找最优密码子。结果表明,大理茶叶绿体54条编码序列(CDS)的GC含量为37.68%,GC1、GC2的含量分别为46.44%、39.77%,高于GC3(27.67%),说明其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U结尾;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5.64~56.67,平均值为46.1,表明其密码子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分析和PR2-plot偏倚分析表明,影响大理茶叶绿体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有11个密码子被确定为最优密码子。虽然基于matK基因和CDS序列构建的茶组植物系统发育树显示的拓扑结构有所不同,但所有树型均显示大理茶与秃房茶聚为一支,且是栽培茶的近缘种。本研究为解析大理茶的遗传进化,系统发育提供了基础,为大理茶重要农艺性状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黄维, 张灵枝,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67-6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6
    摘要620)      PDF(pc) (1492KB)(1148)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的香气特征差异明显,BMD0以毫香、清香、甜香、花香为主,随贮藏时间延长,毫香、清香、甜香、花香减弱,陈香、木香增强。不同贮藏年份的政和白牡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为主,BMD0和BMD5醇类含量较高,BMD10和BMD15酯类含量较高,随贮藏年份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显著降低,相对含量的组成与占比变化显著。所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将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进行有效区分,分别以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为依据,筛选出14种和3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以rOAV>1且VIP>1为依据,筛选出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反式-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醛、α-亚麻酸共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白茶科学储藏、陈年白茶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茶叶颜色成分研究进展
    龙飘飘, 苏胜晓, 张梁
    茶叶科学    2023, 43 (5): 593-6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0
    摘要836)      PDF(pc) (733KB)(1148)   
    茶叶色泽是茶叶风味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色物质具有生色团结构和助色基团,其综合呈色效果可以使茶汤呈现不同深浅程度的绿、黄、红色。随着呈色物质在茶汤中的浓度增加,茶汤颜色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呈现黄绿色、橙黄色、红褐色等不同色泽。此外,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酶促氧化)、干燥等加工工艺,以及茶叶冲泡过程中的温度、pH、浓度差异等也会影响茶汤的色泽及亮度。综述茶叶中呈色物质的化学结构、颜色特征、呈色机理及影响因素,以期揭示茶叶色泽的呈色规律,为茶叶风味及品质提升和加工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茶树富集氟的特点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邢安琪, 武子辰, 徐晓寒, 孙怡, 王艮梅, 王玉花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01-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3
    摘要1302)      PDF(pc) (876KB)(1109)   
    茶树是一种超累积氟的植物,其体内的氟含量远远高于其他植物,却不表现氟中毒症状。氟不是茶树生长的必需元素,但在高氟胁迫下,氟可通过破坏茶树的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等影响其正常生长。通过阐述茶树吸收、富集氟及其累积/解毒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研究茶树氟累积和降氟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叶片表型及生化组分多样性分析
    唐璐, 李长乐, 葛悦, 王璞, 赵华, 王明乐, 王郁, 郭飞, 倪德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73-4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8
    摘要520)      PDF(pc) (528KB)(1081)   
    为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和促进茶树种质创新,对来自全国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表型性状及生化组分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1~1.94,供试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较高;叶面积、叶形、叶面、芽叶茸毛、叶尖、叶身6个表型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71.78%,是造成供试茶树群体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综合两年生化成分测定结果,供试样品咖啡碱含量变异系数(17.95%和14.55%)最大,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变异系数(13.61%和8.11%),游离氨基酸变异系数(5.62%和7.52%)最小;基于生化组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茶树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包含不同类型的种质。从供试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地理分布范围来看,供试种质生化成分含量呈现出地域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茶树生长光调控研究进展
    盖淑杰, 王奕雄, 李兰, 刘硕谦, 李银花, 程孝, 夏茂, 刘仲华, 周智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53-76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5
    摘要881)      PDF(pc) (882KB)(1056)   
    茶树生长发育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光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单独或与温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协同调控茶树生长发育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光调控茶树生长及其代谢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不同光谱波段、光子通量和光周期对茶树生长、代谢产物组分的影响,明确茶树生长、代谢的光调控过程,解析光调控机制,为开发可用于生产实践的茶树光调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普洱茶与茯砖茶风味轮的构建及应用
    陈国和, 胡腾飞, 谢贺, 符文杰, 翟玉珂, 鲍肃都, 安勤, 王超, 王韺姿, 刘仲华, 黄建安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31-6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8
    摘要523)      PDF(pc) (1988KB)(1050)   
    风味轮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描述词系统,方便消费者交流普洱茶与茯砖茶的感官风味属性。通过建立感官审评小组,对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进行感官审评,从香气和滋味两个维度绘制了普洱茶和茯砖茶的风味轮。在此基础上,对23个典型感官描述词设置不同强度的参比样品,建立了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定量描述词汇表。进一步运用M值法结合方差分析及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能够较好描述普洱茶和茯砖茶的感官主要描述语,普洱茶中筛选出7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酵气、糯香、枣香和陈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茯砖茶筛选出5个香气描述词(木香、甜香、药香、陈香和菌花香)和5个滋味描述词(甜味、苦味、涩味、酸味和醇厚),这些描述词均可较好地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特征。研究结果对区分、评价普洱茶和茯砖茶感官风味特征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茶树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基因CsLhcb2的鉴定及低温响应分析
    胡志航, 秦志远, 李静文, 杨妮, 陈益, 李彤, 庄静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83-19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7
    摘要396)      PDF(pc) (1246KB)(1040)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会遭受不同逆境影响,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protein complex)主要影响植物光合效率,在植物适应环境胁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研究茶树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特性,从龙井43克隆获得编码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基因CsLhcb2,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特征、进化树、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及其在4 ℃低温处理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sLhcb2开放阅读框为798 bp,共编码265个氨基酸;该基因含有典型的Chloroa-b-bind保守结构域;与15种植物的LHCB2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比对,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达91.32%。进化树分析显示,CsLHCB2与曼陀罗、东南景天、葡萄亲缘关系较近,与麻竹和毛竹亲缘关系较远。CsLHCB2分子量为28 662.77,理论等电点为5.69,属于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LHCB2主要定位在叶绿体中。荧光定量结果显示,CsLhcb2可能参与茶树低温胁迫的过程。常温处理条件下,一个光周期(24 h)内CsLhcb2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龙井43和舒茶早在光照处理1 h达峰值,白叶1号在光照处理6 h达峰值;4 ℃低温条件下,3个茶树品种中CsLhcb2的表达均在光照处理12 h达到峰值,舒茶早中CsLhcb2表达量较高,分别为龙井43和白叶1号的1.18倍和1.98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茶树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在茶树低温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俞蓉欣, 郑芹芹, 陈红平, 张劲松, 张相春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47-4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4
    摘要663)      PDF(pc) (2659KB)(1024)   
    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功能,是茶叶中含量丰富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由于酚羟基的高活泼性导致儿茶素在生物体外及体内极易失去活性,致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度不高。近年来,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望通过配体设计、精准合成和智能调控等策略解决儿茶素低生物利用度的难题,并拓展其在生命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近几年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抗菌、抗炎、药物递送和抗病毒等活性,对儿茶素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构建和生物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儿茶素新材料设计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感官组学分析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特征香气
    欧阳珂, 张成, 廖雪利, 坤吉瑞, 童华荣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97-4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3
    摘要660)      PDF(pc) (1290KB)(969)   
    南川茶是重庆市南川区特有的古茶树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以及通过计算香气活度值(OAV)与香气特征影响值(ACI),对南川大茶树鲜叶制成的玉米香型工夫红茶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中OAV>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22种,其中二甲基硫的OAV最高(1 187.32),其ACI达51.56%,远高于其他化合物。GC-O嗅闻到26种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二甲基硫的嗅闻强度较高(4.75),并呈现出玉米香属性。香气重组与删除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二甲基硫对于玉米香型工夫红茶的重要性。本研究明确了玉米香型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南川大茶树工夫红茶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小檗碱对不同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张志鹏, 程庆华, 谢靖康, 万宇鹤, 童华荣, 陈应娟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67-37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6
    摘要567)      PDF(pc) (2110KB)(911)   
    为研究小檗碱在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引起的茶树叶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以松针炭疽菌(C. fioriniae)、喀斯特炭疽菌(C. karstii)、重庆炭疽菌(C. chongqingense)、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5种不同茶炭疽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檗碱对不同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并比较了其抑菌活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檗碱对C. camelliaeC. chongqinggense的抑制效果最好,在质量浓度为12 mg·mL-1时达到100%抑菌率,其次是C. gloeosporioidesC. karstiiC. fioriniae,其抑菌中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2.828、3.288、4.164、4.778、5.104 mg·mL-1。显微镜镜检发现,小檗碱对5种炭疽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均存在明显影响,随小檗碱浓度的增加,部分菌丝出现不规则膨大现象,分生孢子形态也出现扭曲变形;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小檗碱处理后,不同炭疽菌的细胞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研究结果明确了小檗碱对茶树炭疽菌的抑菌活性及应用前景,为炭疽菌引起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作及品质分析
    银霞, 童彤, 肖扬波, 黄静, 包小村, 刘淑娟, 吴文亮, 王阔飞, 伍崇岳, 刘仲华, 张曙光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75-885.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3
    摘要502)      PDF(pc) (1388KB)(866)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茶树白化果皮超微结构观察及分子机制研究
    汤榕津, 刘浩然, 刘丁丁, 张晨禹, 龚洋, 叶圆圆, 陈杰丹, 陈亮, 马春雷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79-7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9
    摘要441)      PDF(pc) (1891KB)(840)   
    茶树白化果皮是茶树白化突变体中的稀有材料,目前还未有文献记载。以中茶129为对照,对云白1号白化果皮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同时对两份材料的果皮、种子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与中茶129的绿色果皮相比,白化果皮细胞内的质体结构严重损坏,无法进一步发育形成叶绿体;富集分析表明,果皮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中,说明在云白1号果皮中,叶绿体发育缺陷导致光合作用及其推进的碳代谢和氮代谢相关进程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两份材料的种子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降解通路中,表明云白1号种子的碳协调分配方式不同于中茶129,这可能有助于维持白化果实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相关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茶树果实白化现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
    潘瑛洁, 孟祥河, 钱园凤, 宁建美, 王月圆, 刘齐铭, 唐仕琴, 徐晓安, 叶沁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50-2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4
    摘要438)      PDF(pc) (393KB)(836)   
    建立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以乙腈为提取剂,茶鲜叶样品经高速破壁均质后加入NaCl盐析,离心取上清液经无水硫酸镁、C18、PSA和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上机,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分段时间窗口采集数据,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79种目标化合物在0.001~0.400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0 6~0.999 9,在0.01、0.03、0.05、0.10 mg·kg-1和0.20 mg·kg-1等5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0.7%~11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19.8%,方法定量限为0.01~0.05 mg·kg-1。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适用于茶鲜叶中79种农药残留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儿茶素单体EGC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满子意, 凤怡, 吴祥庭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63-8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1
    摘要493)      PDF(pc) (963KB)(832)   
    为研究儿茶素单体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干燥绿茶为原料,采用热水提取法、三氯甲烷脱色素和柱层析分离,得到EGC单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纯化的EGC单体进行结构表征,再通过滴定法研究EGC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及类型,然后通过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对接技术表征了EGC对胰脂肪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EGC以非竞争性方式对胰脂肪酶表现出抑制作用,并且抑制效果随EGC浓度的增加呈持续上升趋势,半抑制浓度为(1.62±0.085) mg·mL-1。EGC对胰脂肪酶有荧光猝灭作用,可通过分子间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酶中的氨基酸残基结合,导致酶的化学结构和空间构象发生变化,从而降低酶活性。EGC主要通过改变胰脂肪酶的化学结构和空间构象来抑制该酶活性,从而达到降血脂功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生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毛纯, 何季, 文雪峰, 吴传美, 易承熹, 廉建宏, 郭文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07-6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9
    摘要831)      PDF(pc) (477KB)(817)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作物,其生理代谢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显著。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不仅赋予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健康特性,而且是茶树抵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贡献者。代谢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系统性的特点,可以全面、准确、快速地对代谢物进行鉴定和量化。代谢组学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茶树代谢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平台。综述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茶树生理代谢(光合、呼吸和碳氮代谢)和主要品质生化成分代谢(类黄酮类、生物碱、氨基酸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代谢组学在茶学领域的应用作出了展望,以期为茶树种植管理、品种开发以及茶叶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多酚自组装抗菌生物材料的构建及其应用进展
    徐伟, 俞蓉欣, 张相春, 张以稳, 陈红平, 田宝明, 郑芹芹, 吴媛媛, 夏琛, 韦兵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4
    摘要736)      PDF(pc) (4782KB)(816)   
    细菌感染可引起多种疾病,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生素一直是治疗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主要策略,但抗生素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多种细菌产生耐药性,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植物多酚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但酚羟基结构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生物利用。为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将多酚与其他物质自组装构建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不仅提高了多酚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还使其协同发挥抗菌活性,在抗菌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综述了近年来不同类型的多酚自组装生物纳米材料构建策略及抗菌性能,包括多酚-金属、多酚-水凝胶、多酚-壳聚糖、多酚-蛋白质和多酚-脂质体等材料,指出了新型多酚自组装生物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蜜桃乌龙复合茶中“桃香”关键挥发性成分分析
    徐丽丽, 王佳童, 朱荫, 施江, 林智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37-24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5
    摘要591)      PDF(pc) (1678KB)(816)   
    天然花果与传统茶组合能够显著提升复合茶的风味丰富度,蜜桃乌龙复合茶兼具乌龙茶与桃的特征性风味品质,深受茶叶消费者追捧,目前针对市售蜜桃乌龙复合茶特征风味品质形成机理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利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SB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14个具有典型“桃香”属性的蜜桃乌龙复合茶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出14个醇类、3个酚类、3个含氮杂环类、6个含氧杂环类、8个内酯类、14个醛类、16个酮类、8个烯类、5个有机酸类和41个酯类化合物,其中γ-癸内酯(16.75%)、γ-十一烷酸内酯(11.72%)、芳樟醇(10.31%)、δ-癸内酯(10.23%)、乙酸叶醇酯(5.28%)、γ-辛内酯(4.77%)、反式β-紫罗酮(3.30%)是较为重要的挥发性成分。此外,感官审评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结果表明,反式β-紫罗酮、大马士酮、芳樟醇、δ-癸内酯、乙酸异戊酯、γ-十一烷酸内酯、乙酸叶醇酯和正己酸乙酯是蜜桃乌龙复合茶关键风味贡献化合物,并通过与桃香精油的香气成分比对进一步分析其对桃香的贡献。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复合茶香气品质化学的理论基础,为传统茶与天然花果跨界利用及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多茶类CNN图像识别的数据增强优化及类激活映射量化评价
    章展熠, 张宝荃, 王周立, 杨垚, 范冬梅, 何卫中, 马军辉, 林杰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11-42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6
    摘要439)      PDF(pc) (1936KB)(791)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采集29种常见茶类共6 123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对比了10种图像数据增强方法的ResNet-18(Residual network-18)训练效果;为了客观评价模型识别区域的准确性,构建了2个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量化评价指标(IOB和MPI)。结果表明,网格擦除(Ratio=0.3)、分辨率扰动和HSV(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扰动是较优的数据增强方法,准确率(Accuracy)、损失值(Loss)、IOB和MPI等4个指标综合表现较优。进一步通过消融实验,得到了最佳的数据增强方法组合—水平镜像翻转+网格擦除(Ratio=0.3)+HSV颜色空间扰动,其模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9.82%、损失值仅有0.64,且IOB、MPI指标也表现较优,体现了较好的图像识别区域准确性。本研究对茶叶图像数据增强方法进行了优化,训练得到了高鲁棒性的多茶类CNN图像识别模型,构建的量化指标IOB和MPI也解决了CAM识别区域准确性客观评价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云南省典型茶园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风险性评估
    谢萌丽, 常河, 周晓华, 杨天福, 龙坤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01-51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4
    摘要384)      PDF(pc) (963KB)(782)   
    为探明茶园地质背景与茶叶之间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与现状,以云南省勐库茶园和景迈茶园中的岩石、土壤和茶叶为研究对象,测定10种重金属元素(Hg、Cd、Pb、Co、Cr、Cu、Mn、Ni、Zn、As)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茶园重金属进行特征总结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与地壳元素丰度相比,勐库茶园和景迈茶园岩石中的As是富集元素,勐库茶园岩石中的Hg和景迈茶园岩石中Mn元素是贫乏元素;(2)勐库茶园土壤主要以As和Cr污染为主,景迈茶园土壤主要以Cr和Cu污染为主,均为轻度污染,土壤质量良好;(3)茶叶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主要为Mn>Zn>Cu>Ni>Cr,富集能力依次是Mn>Zn>Hg>Cu>Ni,仅有勐库茶园个别茶样As含量超标,茶叶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安全级别;(4)勐库茶园和景迈茶园茶叶中Mn非致癌风险最高,勐库茶园茶叶As致癌风险最高,景迈茶园茶叶Cr致癌风险最高,其余重金属元素处于安全范围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1.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生长发育对自身视觉能力的影响
    谭畅, 单瑶, 周孝森, 姚秋怡, 蔡晓明, 边磊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67-3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4
    摘要370)      PDF(pc) (1304KB)(777)   
    异速生长普遍存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昆虫适应外界环境的重要策略。视觉线索是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寄主选择和飞行运动的关键信息,随着叶蝉龄期的增长,叶蝉的体型和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复眼的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通过组织学和行为学技术,测定叶蝉不同龄期复眼形态结构和视觉能力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叶蝉的视觉能力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强,从1龄至5龄,若虫的光学灵敏度从0.04 μm2·sr提升至0.11 μm2·sr,视觉敏锐度从0.086 cpd(Cycles per degree,周/度)提升至0.112 cpd,均符合异速生长规律,但增速慢于若虫体型的增长速度。若虫羽化后复眼中部区域的光学灵敏度下降且雌雄虫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成虫的视觉敏锐度有所提升,但依旧属于低分辨率视觉,有效视距非常有限。本研究证实了叶蝉为了优先体型及其运动相关器官的发育,视觉能力增长速度选择放缓且主要注重复眼视野的增加,以便于叶蝉感知大范围的视觉线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2. 长江流域茶叶产地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杜茜雅, 刘馨秋, 卢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94-7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2
    摘要279)      PDF(pc) (693KB)(757)   
    中国古代茶叶的生产、贸易,以及茶文化传播主要在长江流域展开。研究长江流域茶叶种植区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茶叶历史地理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基于古籍文献,尤其是方志资料的梳理,结合现代学者对各历史时期茶叶产区的研究,详细整理了茶叶产区在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过程,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并运用ArcGIS技术绘制了各阶段茶叶产区的分布图,总结长江流域茶叶产区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同时,尝试分析各阶段影响茶叶产区分布的突出因素,揭示茶叶历史、地理发展的关键特征,为深入了解中国茶叶生产与茶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3. 中国古代茶书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刘馨秋, 杜茜雅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37-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3
    摘要445)      PDF(pc) (362KB)(752)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以儒释道为文化内核,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保护环境及尊重生命的思想,其形成受特定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受此生态思想影响,茶业发展形成一套专门的茶树种植管理与茶叶饮用方法体系,这在历代茶书中多有记载。茶业生态思想在不同时期都有具体表现,包括对茶树栽培生态环境的历史认识、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演进及茶叶饮用方式的阶段变化等。古代茶业生态理念承袭至今,仍可供当代借鉴与施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4.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程开鑫, 杨凯欣, 邓雅元, 黎欣, 刘恩贝, 王玉春, 吕务云
    茶叶科学    2023, 43 (1): 55-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4
    摘要618)      PDF(pc) (4410KB)(739)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5. 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唐子贻, 杜玥, 杨宏斌, 黎星辉, 余有本, 王伟东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89-5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6
    摘要528)      PDF(pc) (1970KB)(727)   
    高温干旱极端环境严重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以及茶叶产量和品质,激素作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重要信号因子,其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分子机理少有报道。以龙井长叶为材料,对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显著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略有升高,推测茶树通过减少促生类激素来延缓生长以适应胁迫影响;同时,大量IAA、GA3、ZR生物合成和信号响应相关的基因显著差异表达,为解释激素含量变化及信号转导提供了分子基础。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作为逆境响应激素其含量在高温和干旱胁迫下均显著增加,这可能依赖于ZEPNCEDSDR等AB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和LOXOPRACX等JA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上调表达;另外,许多PYR/PYLPP2C等ABA信号途径基因以及JAZMYC2等JA信号途径基因也显著差异表达,暗示了ABA和JA信号途径在茶树响应高温和干旱胁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依赖内源激素的高温和干旱胁迫响应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6.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陈薛, 左欣欣, 徐安安, 徐平, 王岳飞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06-8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1
    摘要628)      PDF(pc) (1441KB)(721)   
    选取来自同一茶园且具有代表性的黄金桂、铁观音、祁门种、六堡茶、大红袍、槠叶齐、龙井43、白叶1号、中黄1号和福鼎大白茶10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直接进行微波干燥固样,通过水提法制备10个不同茶树品种的多糖,采用化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层析、扫描电镜、测量粒径和Zeta电位等方法比较分析10个茶多糖的主要理化性质,并测定其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等体外抗氧化活性。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茶多糖是一类水溶性的酸性糖蛋白,主要由糖醛酸、中性糖、蛋白质和多酚构成;10个茶多糖的单糖组分主要由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白叶1号和龙井43与其他茶树品种在多糖的基本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体外抗氧化研究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但均随其浓度增加而呈线性增加,其中白叶1号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整体表现最为优异。理化性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与其所含的多酚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7. 中国茶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朱伟丽, 陈江华, 李道和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86-89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0
    摘要553)      PDF(pc) (515KB)(720)   
    梳理了1986—2018年我国茶产业政策变迁趋势,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使用Tobit模型检验了茶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政策数量能够显著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在解决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2)鼓励型政策数量和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限制型政策数量和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3)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小。为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政策时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 双丙环虫酯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残留评价
    郭明明, 李兆群, 刘岩, 饶福强, 俞嘉伟, 吴鲁超, 周利,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58-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2
    摘要708)      PDF(pc) (505KB)(705)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2和22.50 g·hm-2剂量下,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2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1,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9. 拮抗炭疽病的茶树内生菌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郑世仲, 周子维, 陈晓慧, 蔡烈伟, 江胜滔, 刘盛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05-2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6
    摘要504)      PDF(pc) (2257KB)(701)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 S 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X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X13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1.6%。生长曲线表明,菌株X13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2~14 h。响应面优化的培养条件为4.0%(质量百分浓度)玉米粉,1.0%(质量百分浓度)的硝酸钠,接种量3.5%(体积分数)。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炭疽病防治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0.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高健健, 陈丹, 彭佳堃, 吴文亮, 蔡良绥, 蔡亚威, 田军, 万云龙, 孙威江, 黄艳, 王哲, 林智, 戴伟东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23-63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001
    摘要845)      PDF(pc) (1197KB)(684)   
    为了探明云南白茶与福鼎白茶的化学物质差异,以9个云南白茶茶样和6个福鼎白茶茶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方法并结合感官审评分析对其非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共鉴定出109个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黄酮糖苷类(黄酮-O-糖苷和黄酮-C-糖苷)、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酚酸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脂质类等。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差异,共得到46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的化合物(P<0.05),其中表型儿茶素类、二聚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山柰酚-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等)、酚酸类、有机酸类、脂类等化合物在云南白茶中含量较高;非表型儿茶素类、部分黄酮糖苷类(槲皮素-3-半乳糖苷、杨梅素-3-半乳糖苷等)、氨基酸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福鼎白茶中含量相对较高,推测主要受茶树品种和干燥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和认识两地白茶的化学物质基础和风味品质差异及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1. 茶多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焱, 林泳峰, 刘文美, 邹泽华, 刘光明, 刘庆梅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47-4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1
    摘要699)      PDF(pc) (475KB)(675)   
    茶多糖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研究茶多糖的性质、推动茶多糖产品的开发将有利于茶产业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十年茶多糖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2013—2022年,茶多糖相关主题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关键词的共现、突现、频次分析结果均表明茶多糖的抗氧化性是持续的研究热点,这也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当前,全球范围内茶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糖组成、溶解性、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方面。茶多糖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相关的机理解析仍不够深入;最新研究表明茶多糖能够影响肠道菌群,具有良好的益生元潜力。另外,茶多糖相关产品的转化和开发尤为不足,研究者们未来可聚焦于利用茶多糖开发生物膜制品、药物递送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等。总结茶多糖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方向,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及茶多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2. 利用图像特征分析茶树成熟叶表型的遗传多样性
    陈琪予, 马建强, 陈杰丹, 陈亮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49-6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2
    摘要553)      PDF(pc) (737KB)(674)   
    明确我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是对其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以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中的50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对成熟叶的18个图像特征进行统计、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分析,以研究基于数字图像特征的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其变异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7%和1.98。不同省份之间,平均变异系数福建最大,为16.29%,江苏最小,为10.58%;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浙江最大,为2.01,重庆最小,为1.67。主成分分析将18个图像特征降维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2.63%,并从18个图像特征中筛选出了12个显著差异的图像特征。根据图像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将504份茶树种质资源聚成6类。研究结果为以数字图像技术深入评价和利用我国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3. 梧州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王留彬, 黄丽蕴, 滕翠琴, 吴立赟, 成浩, 于翠平,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01-6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4
    摘要575)      PDF(pc) (701KB)(652)   
    基于SSR标记对梧州六堡镇群体种和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筛选出用于该种质资源鉴别的核心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1)17对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98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扩增的等位位点为3~8个,平均每个位点5.764 7个等位基因;(2)从17个SSR分子标记中筛选出8个核心标记组合即可区分每份种质资源;(3)六堡镇茶树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基因型数、基因多样性(H)、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4.647 1、7.000 0、0.675 4、0.628 3,高于南渡镇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与栽培种茶树群体接近;(4)聚类分析表明,六堡镇茶树群体部分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部分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少量与浙江、贵州地方栽培种聚为一类;而南渡镇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仅有2个六堡镇的种质材料散落其间。综上所述,梧州茶树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多样性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该资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4. 磷铝互作对茶树根系生长及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周贝妮, 梅慧玲, 李建杰, 陈伶俐, 衷青, 李小倩, 陈暄, 黎星辉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19-8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6
    摘要509)      PDF(pc) (1247KB)(651)   
    为探究磷铝互作对茶树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铝浓度以及5个磷浓度进行磷铝交互处理,分析茶树根系生长、有机酸分泌以及磷铝元素吸收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磷(0.01 mmol∙L-1)或高铝(1 mmol∙L-1)均能显著促进茶树新根生长,且低磷高铝共同处理下茶树新根根尖数、根长、平均直径及干物质增加量均达到最大值;高铝能够使高磷(0.5 mmol∙L-1)条件下受阻的新根恢复生长;除高磷处理外,提高环境中的磷铝浓度能够显著促进另一元素在茶树根部的积累。一定范围内磷能够显著促进铝在嫩叶中的积累;但磷充足时(>0.05 mmol∙L-1)铝却会抑制磷在嫩叶中的积累。在磷充足时,提高铝浓度均能促进草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分泌;提高磷浓度能促进柠檬酸的分泌,低磷能促进草酸和苹果酸的分泌,且低磷高铝协同促进苹果酸的分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磷、铝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茶树新根的根长、根尖数、磷铝吸收及有机酸分泌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磷铝互作能够显著影响茶树根系生长及有机酸分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5. 有机种植方式对茶园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沈星荣, 汪秋红, 胡强, 王东辉, 傅尚文, 韩文炎, 李鑫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61-2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1
    摘要330)      PDF(pc) (311KB)(633)   
    土壤过度酸化是影响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有机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酸碱度的长期影响,以常规茶园为对照,研究了我国18个省份84个产茶县有机管理1~21 a对茶园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茶园比常规茶园土壤pH平均高0.36,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有机管理年份的增加,茶园土壤pH总体为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并维持相对平稳,有机管理1~5、6~10、11~15、16~21 a的pH比常规茶园分别高0.48、0.23、0.28和0.30,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有机管理方式还有利于土壤pH向最适合茶树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pH 4.5~5.5的茶园占比,常规茶园为41.9%,有机管理1~5、6~10、11~15、16~21 a的茶园分别为53.1%、48.9%、58.7%和66.7%,总体随有机管理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见,有机管理方式能防止茶园土壤严重酸化,使土壤pH向着最适合茶树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6. 不同光质摊青对夏秋茶树鲜叶挥发性物质及其绿茶品质影响研究
    刘建军, 张金玉, 彭叶, 刘晓博, 杨云, 黄涛, 温贝贝, 李美凤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00-5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20.001
    摘要690)      PDF(pc) (1983KB)(628)   
    香气粗老是影响夏秋绿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夏秋绿茶品质,以福鼎大白茶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摊青为对照,采用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对离体鲜叶进行辐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摊青叶挥发性成分,使用层次聚类(H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探究促进茶叶花果香形成的最适光质及关键物质。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对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3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与萜烯类物质种类最多,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平均含量较高;红光是促进茶叶花香物质形成的最佳光质,3-蒈烯、β-月桂烯、苯乙醇等物质是茶叶花香形成的关键物质;4种光质均能显著降低茶多酚含量,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酚氨比。感官审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种光质辐照后的茶叶香气清爽、滋味鲜爽,其中红光辐照的茶叶感官评分最高。研究表明,红光辐照夏秋茶离体鲜叶能够增加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花果香形成的关键物质,增加茶汤鲜爽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7. 基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黄大茶偏好研究
    安琪, 邱桐, 张莹, 肖明霁, 陈艾妮, 盛彩燕,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2, 42 (3): 435-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4
    摘要568)      PDF(pc) (3196KB)(623)   
    采用9点喜好度标度(9-point hedonic scale)和5点正好标度(Just about right,JAR)分别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进行黄大茶喜好度检验及感官属性的接受度评价。结果表明,年轻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喜好比较接近,更偏爱具有甜香和甘醇味的低焙火和高嫩度黄大茶;老年消费者更偏爱具有焦火香、苦涩味、糊味的高焙火和低嫩度黄大茶。进而采用惩罚分析将喜好度数据与JAR数据联系起来,定性地得出3个年龄段对样品整体喜好度最有影响的属性、属性优化方向及改进优次顺序,为针对性地设计和加工黄大茶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8. 排序检验法和Napping-UFP法在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研制中的应用
    张莹, 邱桐, 韩梓怡, 安琪, 赵潇奕, 姜青, 李露青, 宁井铭, 宛晓春,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75-2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11
    摘要349)      PDF(pc) (2394KB)(607)   
    制定具有标准级差代表性的实物标准样对黄茶的生产流通具有重要意义。分别招募80名普通消费者和22名初级评价员,对皖西黄茶的3大类(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9个等级实物标准样进行排序检验及Napping-UFP法分析。结果表明,在排序检验法中仅依据外形可基本实现对8个标准样的判定(其中黄芽特级与一级不能判别);在Napping-UFP法中,22名初级评价员仅根据外形也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等级的黄茶样品,根据香气或滋味可以准确区分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并能准确区分黄大茶的轻火样和足火样;同时初级评价员给出了较为丰富的描述词(外形33个,香气21个,滋味24个),外形描述词中的“绿”“黄”“多梗”,香气描述词中的“嫩香”“甜香”“烟丝”,滋味描述词中的“鲜”词频较高,可以用于皖西黄茶实物标准样的级差判别,有利于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以及皖西黄茶的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9.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及其4种前体化合物含量
    邱世婷, 侯雪, 雷绍荣, 韩梅, 贺光云, 李莹, 覃蜀迪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16-2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12
    摘要455)      PDF(pc) (565KB)(605)   
    烟酰胺核糖体(NR)、烟酰胺单核苷酸(NMN)、烟酸(NA)和烟酰胺(NAM)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4个前体化合物,口服后可在体内转化为NAD+发挥抗衰老等功效。建立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NAD+及其4种前体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茶叶经水提取,稀释后直接进行UPLC-MS/MS分析。经方法学验证,5种目标化合物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回收率为70.00%~120.00%,相对标准偏差为2.09%~14.50%,方法的定量限为0.10~0.50 μg·L-1。绿茶、红茶和黑茶中5种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绿茶和红茶是NR、NMN、NAD+的良好天然食物来源;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根据5种化合物含量能对红茶、绿茶、黑茶进行良好的类群区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产地同一类型茶叶中5种化合物质量分布不均,离散度较高,无法进行区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0. 喷施不同浓度海藻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利民, 陈诗平, 黄东风
    茶叶科学    2024, 44 (1): 53-61.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7
    摘要389)      PDF(pc) (903KB)(603)   
    研究不同浓度的海藻叶面肥(Organic-based biostimulant formulas,OBFs)喷施下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红壤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以不喷施OBFs为对照(T0),在茶园设置5个OBFs叶面肥喷施体积分数0.33%、0.66%、0.99%、1.32%、1.65%,分别记为T1、T2、T3、T4、T5,研究喷施不同浓度OBFs对茶树嫩叶吸收养分、以及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OBFs可以改善茶树农艺性状、促进嫩叶吸收养分和增产提质。与T0相比,T1、T2、T3、T4、T5处理茶青产量分别增加1.4、1.4、1.3、2.1、2.4倍(P<0.05)。随着OBFs喷施浓度增加,茶青总生物碱、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含量先升后降。与T0相比,T1和T2处理茶青总生物碱分别增加9.6%和9.3%,咖啡碱分别增加9.3%和11.4%,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5.0%和12.4%(P<0.05)。此外,T1和T2处理下茶青氮含量分别增加5.5%和6.1%,磷含量分别增加19.9%和13.3%,钾含量分别增加20.9%和10.0%;T1处理下茶青硅含量增加14.8%(P<0.05)。茶青产量与芽头密度、百芽重、节间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茶青咖啡碱、总生物碱与茶青氮、磷、钾和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青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与茶青氮、磷、钾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喷施OBFs可以提高茶青产量,其中以喷施1.65% OBFs茶青产量较高,喷施0.33%、0.66% OBFs可以提高茶树嫩叶氮、磷、钾和硅元素的含量,改善茶树农艺性状,实现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1.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
    张应根, 项丽慧, 陈林, 林清霞, 宋振硕, 王丽丽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25-5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1
    摘要627)      PDF(pc) (851KB)(590)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 (35±5)%]或低温除湿[(20±2)℃,RH (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2. 基于机器视觉的小贯小绿叶蝉智能识别的研究与应用
    边磊, 何旭栋, 季慧华, 蔡晓明, 罗宗秀, 陈华才,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76-3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6.001
    摘要490)      PDF(pc) (1047KB)(576)   
    深度学习已经在农作物害虫实时监测的智能识别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识别模型为基础,研究深度学习在诱虫板上叶蝉识别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识别、计数方法,首先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小贯小绿叶蝉,利用相机对诱虫板进行图像采集并上传至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部署的目标检测算法,对图像中叶蝉进行识别与计数。通过算法筛选,确定YOLOv3作为识别算法,用改进后的Soft-NMS代替原来的NMS,用K-means聚类方法计算新的先验框的尺寸,提升YOLOv3对目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诱虫板上叶蝉的真实数量,结果显示优化后识别算法的准确率可达到95.35%以上。本研究验证了诱虫板诱集、目标识别算法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为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的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为其他具有颜色偏爱性昆虫的实时监测和茶园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3. 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吴少玲, 王治会, 商虎, 朱陈松, 叶婷婷,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1): 78-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6
    摘要644)      PDF(pc) (1056KB)(570)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凸显。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α-萜品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正辛醛等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形成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堆青时间处理下,堆青12 d茶样的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含量的增加,也能最大限度降低茶汤中的苦涩味指数,同时提高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促进白茶中甜香和花香的形成。本研究可为白茶堆青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4. 茶旅融合发展效果评价与动力机制研究
    林曦, 吴芹瑶, 杨江帆
    茶叶科学    2023, 43 (5): 718-7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11
    摘要512)      PDF(pc) (624KB)(567)   
    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价值和耦合协调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全国八大重点产茶区2011—2020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价、呈现茶旅融合效果;运用回归模型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十年间重点产茶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均高度耦合,处于融合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总体趋势面呈现“中部高、两边低”,东西方向呈倒“U”型的空间特征;省域层面高值区始终为云南省。动力机制为内、外部共同影响,内部动因即茶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内在耦合驱动茶旅融合新业态的形成;外部宏观环境中政策引导扶持是带动力,经济持续发展是驱动力,社会文化繁荣是牵引力,科技创新应用是支撑力。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要素保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挖掘凸显文化内涵,拓展发展深度;应用科技培育人才,强化发展支撑等4个方面,进一步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5. 植物激素对茶树春季新梢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
    李聪聪, 王浩乾, 叶玙璠, 陈瑶, 任恒泽, 李宇腾, 郝心愿, 王新超, 曹红利, 岳川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35-3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2
    摘要405)      PDF(pc) (1612KB)(564)   
    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不同激素对茶树新梢生长发育的影响,挖掘参与调控这一过程的主要通路和关键基因,以龙井43为试材,在茶树处于萌动期时分别进行100 μmol·L-1脱落酸(ABA)、100 μmol·L-1赤霉素(GA3)和100 μmol·L-1吲哚-3-乙酸(IAA)喷施处理,观察新梢萌发表型,并对处理后第7天的新梢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外源ABA处理抑制新梢生长,处理7 d后芽长极显著短于对照;GA3和IAA处理则具有促进作用,GA3处理7 d芽长极显著长于对照,IAA处理14 d芽长极显著长于对照。转录组分析表明,ABA处理新梢中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GA3处理的氧化磷酸化通路和光合作用通路及IAA处理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是差异基因富集的主要通路;植物激素通路、光合作用通路相关的GAI、PSBO2、PSBQ-2PSBP-1可能是参与新梢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对部分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表明转录组分析结果可靠。以上研究明确了激素影响茶树新梢生长发育的主要通路和关键基因,将为全面揭示茶树新梢生长发育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6. 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
    田海霞, 魏珍珍, 马跃, 李颂, 戴申, 刘海新, 郝彬秀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77-58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6
    摘要577)      PDF(pc) (1321KB)(562)   
    为了改善普洱茶生产的清洁化加工条件,提升自动化发酵水平,研究开发了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传统大堆发酵料分割成独立小单元,以小罐为载体进行封装,配套自动化控制系统,流水线作业完成装罐、发酵和出罐,发酵过程不翻堆、不补水,精准控制发酵温湿度,解决了传统渥堆发酵生产装备水平低、环境可控性差的难题,提升了普洱茶自动化发酵水平。结果显示,立体小罐发酵技术加工的普洱茶审评结果符合普洱茶国家标准,规模化自动发酵具有可行性;较传统发酵工艺,普洱茶立体小罐发酵加工工艺技术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40%,缩短发酵周期15~20 d,减少人工成本约75%;茶叶外形条索更完整,茶多酚、茶褐素、氨基酸态氮含量以及pH显著提高,品质稳定性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7. 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相关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研究
    吴淑华, 毛凯权, 陈家铭, 黎健龙, 薛璟花, 曾兰亭, 羊玉花, 辜大川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06-8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5
    摘要573)      PDF(pc) (4187KB)(556)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8.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白化茶树mSNP标记开发及验证
    刘浩然, 张晨禹, 龚洋, 叶圆圆, 陈杰丹, 陈亮, 刘丁丁, 马春雷
    茶叶科学    2023, 43 (1): 27-3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3
    摘要507)      PDF(pc) (1030KB)(554)   
    为探究白化茶树遗传变异信息及mSNP液相芯片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可行性,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对18份白化茶树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全基因组水平的SNP标记可将18份白化茶树资源分为3类,且基本呈现出具有亲缘关系或地理位置接近的资源聚在一起的趋势;对重测序数据进行功能注释后发现,在18份白化茶树资源中存在17 056个共有非同义突变基因,其中14个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中存在98个错义突变位点。随后,基于前期获得的基因组变异信息开发了一套包含59个mSNP、222个SNP位点的液相芯片,利用该液相芯片检测13份茶树资源的基因型信息。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在92%~98%,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相似度则在84%以下,表明该芯片可对18份白化茶树资源进行准确鉴别,研究结果可为mSNP液相芯片在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9.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王峰, 常云妮, 孙君, 吴志丹, 陈玉真, 江福英, 余文权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31-24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4
    摘要405)      PDF(pc) (1416KB)(548)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 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邹丹, 尹小丽, 谷惠文, 龙婉君, 付海燕, 佘远斌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33-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1
    摘要532)      PDF(pc) (2029KB)(546)   
    茶叶品质等级是决定茶叶销售价格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市场上茶叶等级虚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目前,茶叶等级主要是通过感官审评进行评定。感官审评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为了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茶叶等级,研究人员发展了系列茶叶等级量化评价方法。鉴于茶叶等级评价的重要现实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仿生传感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特定化学成分检测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在茶叶等级量化评价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在茶叶等级评价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进行了展望,对茶叶品质的客观、科学、规范化评价与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1. 几种改良措施对酸化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艳春, 汪航, 李兆伟, 叶菁, 王义祥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61-671.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9
    摘要539)      PDF(pc) (404KB)(546)   
    茶园土壤酸化是制约茶树可持续生产的重要因素,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比较几种措施对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以期为茶园酸化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7个处理:全量化肥(常规施肥,NPK)、全量化肥+10 t•hm-2生物质炭(NPK+BC10)、有机肥替代50%化肥(OM50)、有机肥替代50%化肥+2 t•hm-2生石灰(OM50+Lime)、有机肥替代50%化肥+10 t•hm-2生物质炭(OM50+BC10)、有机肥替代50%化肥+20 t•hm-2生物质炭(OM50+BC20)、有机肥替代50%化肥+40 t•hm-2生物质炭(OM50+BC40)。连续施用2年后,对茶园土壤酸度、养分和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定。与NPK相比,OM50+Lime、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土壤pH分别显著提高1.10、0.49和0.68,盐基饱和度分别显著提高114.01%、55.92%和58.62%。OM50+BC1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29.68%、41.04%和59.37%。不同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OM5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比NP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40.27%、44.77%和41.77%。NPK+BC10、OM50+BC1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一性。OM50+BC10、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显著降低了真菌/细菌比例,表明这3个处理短期内增加了红壤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但OM50+Lime处理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显著低于对照处理,表明施用生石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受到的环境胁迫程度高于其他处理。总之,OM50+Lime、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对酸化茶园土壤有较好的改良效果,OM50+BC20和OM50+BC40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性质方面的改良效果更佳。综合考虑改良效应及成本,OM50+BC20为最佳改良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2. 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陈珂, 王苑竹, 杨晓颖, 张冬英, 朱强强
    茶叶科学    2022, 42 (5): 731-739.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3
    摘要492)      PDF(pc) (1015KB)(544)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为茶叶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但低稳定性使其容易被氧化降解,生物利用率低。利用羧甲基壳聚糖(CMC)、壳聚糖盐酸盐(CHC)、β-乳球蛋白(β-LG)作为壁材,制备壳聚糖复合β-乳球蛋白负载EGCG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结构表征(粒径、Zeta电位测定)对颗粒微观形态进行观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颗粒包埋率、模拟胃肠液释放率进行测定,最后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包埋后颗粒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CS-β-LG-EGCG纳米粒结构完整、粒径10~100 nm、粒子分散;包埋率大于50%,且在肠液和胃液中具有缓释作用;CS-β-LG-EGCG纳米粒与胰岛素无拮抗作用,与未包埋的EGCG相比,包埋后颗粒具备的缓释作用可减缓血糖的回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3. 茶树CsbHLH024CsbHLH133转录因子功能鉴定
    刘任坚, 王玉源, 刘少群, 舒灿伟, 孙彬妹, 郑鹏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47-357.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1
    摘要659)      PDF(pc) (1629KB)(544)   
    茶树叶片毛状体含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在茶叶外观质量以及茶树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BiFC)试验、GUS活性染色试验以及过表达试验对茶树叶片毛状体相关候选基因CsbHLH024CsbHLH133的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sbHLH024/CsbHLH133和CsTTG1蛋白在植物中能够相互作用,并且它们的启动子能够在叶片组织中驱动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将它们分别过表达到野生型拟南芥Col和对应的拟南芥纯合突变体中,发现它们能够影响拟南芥叶片毛状体的形成,恢复突变体的表型,并引起毛状体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茶树叶片毛状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4. 酸化对茶园土壤矿物转变及供钾能力的影响
    麻万诸, 朱康莹, 卓志清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7-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2
    摘要571)      PDF(pc) (338KB)(544)   
    酸化是种植茶树后土壤变化的普遍现象。为了解酸化对茶园土壤矿质组分和钾素的长期影响,选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茶园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林地为对照,采用实地采样分析与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期种植茶树20 a和50 a后土壤酸化导致的土壤矿物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变化,以及酸化对外源钾肥在土壤中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缓效性钾的容量,减少了砂粒和粉粒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矿物含量,促进了土壤黏粒中2∶1型(伊利石)矿物向1∶1型矿物(高岭石)的转变,降低了土壤总钾量。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缓效钾的比例逐渐下降,水溶态钾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形态转变的缓冲性。研究认为,茶园土壤酸化可显著降低土壤总钾量,减弱土壤供钾能力及对肥料钾的缓冲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5. 基于EDEM和RSM的红茶发酵机参数优化
    刘丽敏, 董春旺, 林淑红, 石亚丽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81-6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4
    摘要397)      PDF(pc) (2472KB)(534)   
    发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而发酵条件是影响发酵程度的重要因素。为优化自行设计的滚筒式红茶发酵机性能参数,使用离散元仿真方法(Extende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EDEM)对柔性刮板的转速进行3个梯度的仿真并比较其翻拌的均匀性;并以感官得分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对影响发酵品质的3个关键因素(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翻拌间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6(°)·s-1的转速下发酵叶翻拌的均匀性最好;基于此转速,各因素对发酵品质的影响重要性顺序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翻拌间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时间230βmin,发酵温度28.5β℃,翻拌间隔20βmi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6. 不同茶树品种中CsNUDX1基因催化功能、启动子结构及功能分析
    杨霁虹, 周汉琛, 徐玉婕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21-6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1
    摘要428)      PDF(pc) (1842KB)(533)   
    香叶醇是茶树中重要的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积累存在较大差异。茶树核苷二磷酸水解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hydrolase,Nudix)基因CsNUDX1-cyto可促进香叶醇及其糖苷在茶树中的积累。为探究该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催化功能及调控差异,分析了7个茶树品种中香叶醇的积累差异及CsNUDX1-cyto时空表达变化,同时分析了该基因的催化功能及其启动子结构和功能差异。结果显示,CsNUDX1-cyto表达量与香叶醇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05);香叶醇在中国变种茶树嫩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阿萨姆变种茶树。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遗传转化体系表明,不同茶树品种的CsNUDX1-cyto均能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启动子活性分析显示,云抗10号茶树品种中CsNUDX1-cyto的启动子活性较弱;结构分析表明,云抗10号茶树品种CsNUDX1-cyto启动子在转录起始位点-33处有185碱基的序列插入,使得增强元件CAAT-box位于-133处(其他品种CAAT-box均位于-47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中的CsNUDX1-cyto均能够促进香叶醇的生物合成,但启动子区域遗传多样性使得其表达水平有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7. 乌龙茶可调幅仿手工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
    卞贤炳, 吴敏, 贾江鸣, 董春旺, 张晨安, 赵润茂, 陈建能, 王金双
    茶叶科学    2022, 42 (3): 409-4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5
    摘要499)      PDF(pc) (1967KB)(529)   
    为助推乌龙茶的大规模标准化加工,提高摇青机械的摇青质量和效率,增进装备的适用范围,设计了可调幅仿手工摇青机构和单输入多输出的动力传输机构,建立了该可调幅摇青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得到球形筛的空间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对研制的摇青样机进行了乌龙茶摇青2因素4水平的多指标正交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法将多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并通过正交检验分析得到较优工艺参数。在较优工艺参数下的乌龙茶摇青适度率为84.10%,失水率为33.63%,综合评分达到传统手工摇青的97.75%。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可调幅仿手工摇青机作业有效,在相关工艺参数得到匹配的基础上,可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嫩度鲜叶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机械摇青;同时也为茶叶加工领域的相关工艺参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8. 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
    刘振云, 柯菀萍, 周汐芮, 李孟华, 薄佳慧, 叶兴妹,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2): 350-3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4
    摘要284)      PDF(pc) (3081KB)(526)   
    为探究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减肥作用,选用金花白茶为材料,以未发花白茶为对照,进行茶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检测,并建立小鼠肥胖模型,给予400 mg·kg-1金花白茶及白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体重,进行肥胖相关指标的测定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白茶发花后黄酮和茶褐素含量明显上升,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显著下降,儿茶素组分中仅表儿茶素含量出现显著的上升。金花白茶能有效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降低其肝脏和白色脂肪指数,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保护肝脏及肠道的结构完整性及功能。与未发花白茶相比,金花白茶在降低小鼠血脂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上效果更佳,推测是由于冠突散囊菌的大量繁殖及黄酮、表儿茶素、茶褐素等物质含量上升所致;而在缓解肝脏氧化应激方面效果不如白茶,推测是发花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大量减少所致。试验结果表明,金花白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小鼠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发花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白茶的降脂减肥功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9. 茶树叶片黄化变异相关的CAB基因家族鉴定及关键基因挖掘
    钟思彤, 张亚真, 游小妹, 陈志辉, 孔祥瑞, 林郑和, 伍慧妮, 金珊, 陈常颂
    茶叶科学    2024, 44 (2): 175-1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7
    摘要332)      PDF(pc) (2408KB)(521)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CAB)基因家族成员在植物叶片黄化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 Tieguanyin)基因组数据对CAB基因家族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进一步以不同黄化、绿叶茶树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基因克隆和qRT-PCR,分析CABs基因的表达特性,结合叶色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关键CAB基因。结果表明,共鉴定到25个CAB基因家族成员,其氨基酸长度为167~337个,蛋白分子质量为18.5~37.1 kDa,大部分CAB成员属于稳定性蛋白和疏水性蛋白,并且亚细胞定位预测在叶绿体上;根据进化关系25个CAB家族成员分为13个亚家族,Lhcb1亚族的成员数量最多;启动子分析显示,CAB家族成员启动子中包含大量的光响应元件,还有其他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和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从茶树中克隆Lhcb1亚家族成员,通过序列比对筛选出CAB1CAB6CAB7基因;表达分析显示,CAB1CAB6CAB7基因都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芽、叶和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并能响应多种逆境胁迫。qRT-PCR分析发现,CAB1CAB6CAB7基因在黄、绿茶树的叶片中具有一致的表达特性:与正常绿叶相比,黄化叶片中的CABs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通过与叶色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CAB1CAB6CAB7表达量与叶色参数a、b、L值以及叶绿素SPAD值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CAB1的基因表达量与叶色相关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的相关性最显著;烟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AB1在细胞核、细胞膜和叶绿体上均有分布。以上研究初步解析了茶树CAB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挖掘出与茶树叶色变异紧密相关CAB基因,后续可作为候选关键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茶树叶色变异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0.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张汇源, 马宽,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01-1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9
    摘要410)      PDF(pc) (1818KB)(520)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1. 茶树炭疽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张玉丹, 谭琳, 刘仲华, 肖敦根, 邓玉莲, 李桂花, 黄虹, 杨学宇, 胡秋龙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83-2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8
    摘要319)      PDF(pc) (1871KB)(518)   
    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炭疽病的重要致病菌,为获得对C. camel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采用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从茶园生境中分离筛选出对其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并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开展基于链霉菌菌株的抗菌谱测定、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无菌发酵滤液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活性稳定性,并测定其产胞外降解酶能力、抗菌物质合成基因、挥发性与非挥发性代谢物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筛选获得一株对茶炭疽病菌C. camelliae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菌株XS-4,对茶炭疽病菌的平板抑制效果为76.42%;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XS-4鉴定为多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polychromogenes);菌株XS-4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抗菌性能具有广谱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XS-4能抑制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发现,拮抗菌XS-4发酵液能抑制茶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2.48%;菌株XS-4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KMB培养基,在KMB培养基中培养7 d所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无菌发酵滤液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照射、蛋白酶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菌株XS-4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茶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好,抑菌率达81.92%;菌株XS-4具有产生淀粉水解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能力;菌株XS-4具有产生抗菌物质的pks-Ⅰpks-Ⅱ基因。综上所述,菌株XS-4在茶树炭疽病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2. 茶树根系耐铝促生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武警, 陈楠楠, 韩梦琳, 陈高, 厉伟伟, 张蜀香, 蒋晓岚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10-6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6
    摘要644)      PDF(pc) (581KB)(518)   
    茶树喜酸耐铝,且低浓度的铝促进茶树生长,然而其调控机理并不清晰。从耐铝促生菌的角度,探究其可能的原因。以铝处理的茶树根系为材料,经分离鉴定,得到可培养的内生细菌38株,其中厚壁菌门27株,放线菌门11株。从利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对38株内生细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8株内生细菌都有一种以上的促生能力,其中厚壁菌FBA、FPC以及放线菌AMM、ACP032155等菌株的综合促生能力较好;38株内生细菌在1 mmol·L-1 Al3+浓度下均能存活,其中放线菌AME2耐铝能力最强,在8 mmol·L-1 Al3+浓度下仍能存活,说明铝能促进茶树耐铝促生菌的生长,从而间接促进茶树的生长,为选育具有显著耐铝促生能力的茶树内生细菌用于茶树的栽培育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3. 抗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的茶树种质筛选及其抗性相关因素分析
    孙悦, 吴俊, 韦朝领, 刘梦月, 高晨曦, 张灵枝, 曹士先, 余顺甜,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89-7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7
    摘要505)      PDF(pc) (3225KB)(515)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红袍、黄观音为供试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田间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茶树植物学形态特征调查,以及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化学成分检测,明确茶树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与抗虫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按抗小贯松村叶蝉的强弱,11个茶树品种可分为4类,第Ⅰ类:紫娟,感虫(S);第Ⅱ类:梅占、黄棪、奇兰、水仙、白牡丹,中感(MS);第Ⅲ类:瑞香、大红袍、黄观音、黄玫瑰,中抗(MR);第Ⅳ类:白鸡冠,抗(R)。按抗茶棍蓟马的强弱也可将其分为4类,第Ⅰ类:黄玫瑰,感虫(S);第Ⅱ类:瑞香、白鸡冠,中感(MS);第Ⅲ类:黄观音、奇兰,中抗(MR);第Ⅳ类:白牡丹、黄棪、大红袍、梅占、紫娟、水仙,抗(R)。结合相关分析显示,小贯松村叶蝉总虫口数与11个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含量、G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长与茶棍蓟马总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小贯松村叶蝉的总虫口数与茶棍蓟马总虫口数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得出,大红袍茶树品种和黄观音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均存在一定抗性,是值得推广的茶树良种。调查结果还发现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之间存在同期交替为害茶树的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4. 有机种植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严钰萧, 周大鹏, 杨艳芬, 谢瑾, 吕才有, 杨广容, 文勤枢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46-2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3
    摘要312)      PDF(pc) (1609KB)(513)   
    为揭示有机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以云南省勐腊县3座代表性古茶山(蛮砖、易武、攸乐)的古茶园、现代茶园、橡胶园、荒地4种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析有机种植及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含量提高。3座茶山土壤细菌共有运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数目为381个,其中,易武荒地特有OTU最多(293个),蛮砖橡胶园特有OTU最少(28个);而真菌共有OTU数目仅为24个,蛮砖古茶园特有OTU最多(337个),易武现代茶园特有OTU最少(55个)。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达5.88~6.62,明显高于真菌的2.71~4.30。茶园土壤优势细菌和真菌门与非茶园土壤基本相似,但酸微菌目(Acidimicrobiale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Varibacter属、黄色杆菌科(Xanthobacteraceae)、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Bryobacter属、Acidibacter属、浮霉菌科(Planctomycetaceae)等在不同茶山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与荒地和橡胶园相比,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青霉菌属(Penicillium)、镰刀菌属(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伞菌目(Agaricales)和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等的相对丰度较高。细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1与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正相关,3座茶山的细菌群落组成较真菌群落更为稳定。除个别茶园土壤外,有机种植下土壤细菌丰度随年限增加而上升,真菌丰度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现代茶园和古茶园细菌与真菌的多样性水平则随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5. 氮素形态和弱光胁迫对茶树生长代谢的影响
    申瑞寒, 马立锋, 杨向德, 方丽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49-35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1
    摘要379)      PDF(pc) (295KB)(512)   
    为解析氮(N)素形态和弱光胁迫对茶树生长代谢的影响,以2年生龙井43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溶液培养分别供给NH4+-N和NO3--N 2种不同形态N源,以及正常光照和弱光2种光照强度。结果表明:(1)茶苗净光合速率主要受N素形态影响,正常光照条件下,NH4+-N处理明显高于NO3--N处理;相同氮素条件下,与正常光照相比,弱光胁迫有减弱茶苗净光合速率的趋势。(2)茶苗新梢叶绿素含量主要受氮素形态和光照共同影响,弱光胁迫有助于提高叶绿素含量。正常光照时NH4+-N处理的茶苗新梢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NO3--N处理,但叶绿素a(Chl a)和叶绿素b(Chl b)含量的比值(Chl a/b)基本不变,弱光胁迫后新梢叶绿素含量增加,但NH4+-N处理的新梢Chl a/b值明显提高,而NO3--N处理的Chl a/b值略有下降,茶树施用NO3--N比施用NH4+-N更具有耐荫性。(3)茶苗N素吸收主要受N素形态和光照共同影响,弱光胁迫有助于提高茶苗新梢N素的累积。正常光照时NH4+-N处理的茶苗新梢N含量要明显高于NO3--N处理,弱光胁迫明显增加茶树地上部N含量。(4)新梢品质成分变化主要受到光照影响,但酚氨比的变化受光照和氮源的共同作用影响。正常光照下NH4+-N处理新梢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咖啡碱含量明显高于NO3--N处理,而酚氨比则低于NO3--N处理。弱光胁迫后新梢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进一步升高,而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降低,NO3--N处理新梢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速率和茶多酚含量、酚氨比下降速率更快。研究结果为解析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6. 黄化茶树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分析
    刘东娜, 龚雪蛟, 李兰英, 黄藩, 尧渝, 胥亚琼, 高远, 罗凡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57-7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2
    摘要362)      PDF(pc) (557KB)(510)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比对照茶树品种低71.7%~86.8%,类胡萝卜素总量维持在0.16~0.31 mg·g-1。(2)3个黄化茶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等光合参数显著降低,光补偿点显著高于对照茶树品种。(3)黄化茶树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转化与利用等光合过程与对照茶树品种差异显著,其中金凤2号和中黄1号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的L点和J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MODIO/RCφDOφRO等显著增加,FV/FOETO/RCφPOφEOΨEOPIabs等显著降低。研究认为,黄化茶树叶片光合效率、潜力及生态适应能力均显著降低;其中,茶树黄化叶片光合色素显著减少、PSⅡ光能捕获及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显著下降,热耗散能量显著增加,是导致其光合作用综合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7. 氟处理下茶树根系的组织细胞形态差异及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的表达分析
    宋博, 贾培凝, 叶文祺, 吴俊, 孙威江, 薛志慧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19-2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0
    摘要330)      PDF(pc) (3895KB)(507)   
    茶树是一种氟含量较高的植物,具有聚氟性。基于扫描电镜技术,探究不同质量浓度(10 mg·L-1和50 mg·L-1)及不同时间(1 d和16 d)氟处理下,氟高富集茶树品种黄棪和氟低富集茶树品种佛手根系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差异,并对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出氟处理下茶树蜡质合成的差异基因WSD1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0 mg·L-1氟处理后,黄棪根部表皮细胞表面覆盖的蜡质稍有增多,细胞排列较为疏松,而佛手根部表皮细胞界限模糊,覆盖蜡质明显增多,细胞壁出现扭曲断裂等氟不耐受症状。蜡质合成相关基因WSD1荧光定量结果显示,WSD1经外源氟处理后,其对茶树根部的蜡质有较为明显的上调作用;WSD1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结果及相关性分析显示,WSD1CSS0041298CSS0012327CSS0049082的负调控。本研究从茶树与蜡质合成互作角度探究茶树缓解氟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深入探究茶树氟吸收调控和耐氟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8. 茶树CsPHT1;3基因特性及其对硒的响应研究
    郭丽娜, 郝心愿, 王璐, 祁蒙, 李晓嫚, 任恒泽, 郑青华, 王新超, 曾建明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73-18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3
    摘要435)      PDF(pc) (1242KB)(507)   
    茶树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有关磷酸盐转运体参与硒吸收的分子机理研究较少。克隆茶树CsPHT1;3基因,并探究该基因的特性及对硒浓度和价态、pH、时间的响应,以及在不同聚硒茶树品系中的表达情况。基因特性分析表明,CsPHT1;3属于磷酸盐转运蛋白PHT1亚家族成员,定位于质膜且具有PHT1蛋白保守结构域GGDYPLSATIxSE。在不同器官中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PHT1;3在成熟叶和根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不同浓度和价态硒诱导结果表明,CsPHT1;3在茶树根系中于1 d和7 d显著受低浓度Se4+诱导表达;除处理后3 d外,茶树根系中CsPHT1;3显著受Se6+诱导上调表达且基本不受Se6+浓度影响。不同pH处理茶树结果表明,茶树根系中CsPHT1;3在pH=5时对Se4+响应于24 h达最高;在pH=3时对Se4+响应于48 h达最高;而在pH=7时,对Se4+响应于72 h达最高。硒酸钠处理不同聚硒茶树品系结果表明,CsPHT1;3在不同品系的叶和根中的表达均不响应硒酸钠处理;而亚硒酸钠处理不同聚硒茶树品系结果表明,CsPHT1;3在高聚硒品种叶中显著上调表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sPHT1;3可能参与茶树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和再分配,其对富硒茶树品系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9. 融合2D激光雷达与航向姿态参考系统的采茶机仿形方法研究与试验
    吴敏, 郇晓龙, 陈建能, 董春旺, 邵柏恺, 卞贤炳, 范国帅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35-14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8
    摘要397)      PDF(pc) (1676KB)(505)   
    为推动大宗茶机械化采收,提升大宗茶鲜叶采收效率与质量,针对目前仿形采茶机感知传感器易受接触作用力、自然光照或茶蓬面叶片间隙影响,提出了融合2D激光雷达与航向姿态参考系统(Attitude and heading reference system,AHRS)的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精度验证试验台与自动仿形采茶样机,分别开展了室内与田间试验。采茶机采用2D激光雷达测量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信息,为提升测距精度与实时性,结合AHRS感知的加速度信息,提出了融合2D激光雷达测距与加速度信息(Fusion of 2D-LiDAR ranging and acceleration,FLRA)的采茶机割刀仿形距离估计算法,并研制了算法精度验证装置和方法,验证了算法有效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算法处理前仿形距离测距误差均值为36.53 mm,标准差为23.21 mm,算法处理后仿形距离估计误差均值为8.56 mm,标准差为6.31 mm,算法处理后的输出数据延迟更小,提升了仿形距离测距精度与实时性。田间试验表明,鲜叶采收效率达180~210 kg·h-1,割刀覆盖蓬面上鲜叶的平均采收率为92.38%,平均芽叶完整率为85.34%,平均杂质率为4.93%,一芽三叶及以下嫩梢占90.72%,满足大宗茶机采技术标准和后续加工工艺要求,与传统超声波感知的自动仿形采茶机相比,提升了大宗茶鲜叶采收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0.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王涛, 王艺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31-3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3
    摘要1012)      PDF(pc) (1540KB)(504)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CsCLH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CsCLHs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不同品种中CsCLHs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CLH1s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CsCDF5可以与CsCLH1.1CsCLH2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1. 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乌龙茶中呈味核苷酸及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呈味核苷酸变化分析
    黄艳, 周孝森, 高晨曦, 张灵枝, 荣杰峰,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27-2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8
    摘要474)      PDF(pc) (371KB)(498)   
    核苷酸是茶叶中核酸和咖啡碱生物合成的重要底物,也是茶汤中重要的鲜味物质之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测定核苷酸含量的分析方法,可在4 min内测定茶叶中胞苷-5'-单磷酸(CMP)、尿苷-5'-单磷酸(UMP)、腺苷-5'-单磷酸(AMP)、肌苷-5'-单磷酸(IMP)和鸟苷-5'-单磷酸(GMP)等5种呈味核苷酸,并分析这5种核苷酸在铁观音做青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核苷酸的检出限为0.87~1.47 μg·g-1,定量限为2.62~4.41 μg·g-1,线性范围为50~1 000 ng·mL-1,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17%~4.17%和2.95%~4.74%,回收率为72.89%~91.98%;铁观音茶树品种可检测出UMP、CMP和AMP 3种核苷酸,含量分别为16.98~26.78、14.31~17.56、7.80~9.91 μg·g-1,由高到低依次为UMP、CMP、AMP,CMP在做青后期缓慢增加;呈味核苷酸总量变化范围为40.78~56.69 μg·g-1,呈现稳定性波动。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稳定性和精密度好,可为茶叶加工过程中风味化学物质分析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2. 改良QuEChERS方法与UPL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氨甲基膦酸
    李自强, 杨梅, 张新忠, 罗逢健, 楼正云, 梁爽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63-2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1
    摘要509)      PDF(pc) (931KB)(493)   
    建立了改良QuEChERS-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快速检测红茶和绿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氨甲基膦酸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纯净水提取2次,提取液采用MWCNT、C18、PVPP和CNT-OH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质谱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基质中,草甘膦、草铵膦和氨甲基膦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 3~1.000 0,方法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05 0、0.030、0.030 mg·kg-1,定量限(LOQ)分别为0.050、0.10、0.10 mg·kg-1,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1.6%~120.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6%~13.6%。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成本低、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红茶和绿茶中草甘膦、草铵膦及氨甲基膦酸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3. 一种基于儿茶素的多酚氧化酶交联聚集体制备及其高效催化合成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研究
    周晶辉, 刘昌伟, 张盛, 许岗, 胥伟,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77-3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5
    摘要395)      PDF(pc) (1818KB)(492)   
    为了更加高效低成本地制备茶黄素,以儿茶素作为多酚氧化酶蛋白的交联试剂,对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来源的多酚氧化酶进行了酶交联聚集体的制备并应用于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的合成。通过对酶交联参数优化以及交联前后的酶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pH 4.0,EGCG为0.5 mg·mL-1,多酚氧化酶活性200 U·mL-1,交联时间50 min时,可以获得交联酶的最佳酶活回收率。与游离酶相比,交联酶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热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底物耐受性)。交联酶被用于合成茶黄素-3,3ʹ-双没食子酸酯时,产物质量浓度可达800 μg·mL-1,且交联酶能被重复循环使用至少3个批次,利用该方法制备茶黄素,可以显著降低酶的应用成本,具有潜在工业化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4.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61-1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3
    摘要482)      PDF(pc) (584KB)(488)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5. 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收获试验
    李亚涛, 周宇杰, 王少卿, 陈建能, 贺磊盈, 贾江鸣, 武传宇
    茶叶科学    2024, 44 (1): 75-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3
    摘要492)      PDF(pc) (1757KB)(482)   
    研制新一代履带式名优茶采摘机器人并以其为试验对象,在田间进行龙井茶采摘试验,对其检测、定位、末端采摘的精度以及各环节耗时进行试验评估。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名优茶采摘机器人检测成功率为88.54%,定位成功率为84.07%,末端采摘成功率为87.22%,整机采摘成功率为61.30%,所采茶叶可满足中端龙井茶要求。单芽采摘时间约1.51 s,1 h可采摘2 000多个,基本实现一台机器替代一个工人的采摘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6. 茶多酚对茶食品中还原糖检测方法的影响
    盛政, 杜文凯, 王崇崇, 张博安, 张海华, 杜琪珍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67-57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11
    摘要375)      PDF(pc) (2929KB)(482)   
    为寻找准确测定茶面制品消化产物中还原糖含量的方法,选取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原花青素和阿魏酸4种典型酚类物质,分别以单独的酚类、酚类与葡萄糖共混、酚类与淀粉酶解物共混体系为样品,研究酚类物质对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OPOD)法和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法定量测定还原糖的影响。结果发现,阿魏酸对DNS法无影响,EGCG、没食子酸和原花青素可与DNS反应显色,表明其会影响DNS法的准确性;4种酚类物质均显著降低了GOPOD法测定的葡萄糖结果,而FACE法不受酚类影响且能直观表征淀粉酶解物中低聚还原糖分布。因此,FACE法在测定茶面制品及其酶解消化物中还原糖含量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7. 茶叶不同提取物及不同茶叶对结核分枝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许婧, 黄友谊, 黄进, 李春雷
    茶叶科学    2024, 44 (2): 341-349.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6
    摘要229)      PDF(pc) (1177KB)(480)   
    为探明茶叶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株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对H37Ra菌株进行抑菌试验,研究不同茶叶提取物(茶多酚、茶多糖和茶皂素)及不同种类茶叶(华农绿针、大宗炒青、广东大叶青、福鼎寿眉、铁观音、凤凰单丛、祁门红茶、下关沱茶、青砖茶)对H37Ra菌株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茶多酚对H37Ra菌株表现出显著的抑菌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在40 mg·mL-1下,茶多酚显示出长期抑制H37Ra菌株生长的能力;茶多糖和茶皂素对结核分枝杆菌没有抑制作用;不同种类茶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其中凤凰单丛的乙酸乙酯部较其他分离部有更强的抑菌能力,其60%乙醇洗脱的柱层析分离物抑菌能力最强,推测茶多酚是抑制H37Ra菌株生长的主要成分。研究结果证实了茶叶对H37Ra菌株具有抑制作用,且茶叶不同提取物和不同种类茶叶在抑菌能力上存在差异,为开发结核病相关的抗菌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8. 草甘膦胁迫对茶树叶片中莽草酸含量的影响
    刘洪霞, 刘颖颖, 陈红平,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57-6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5
    摘要453)      PDF(pc) (1058KB)(479)   
    为探明草甘膦胁迫对茶树生长及莽草酸代谢的影响,通过水培试验考察草甘膦对茶苗的表观药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叶片中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非靶向分析,并对叶片中的莽草酸和草甘膦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高剂量草甘膦(200 mg·L-1)处理组茶苗出现药害特征,而低剂量草甘膦(50 mg·L-1)处理组和对照组茶苗未出现表观药害。质谱检测和统计学分析表明,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途径代谢物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莽草酸是主要的差异代谢物之一。在试验期内(0~21 d),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积累量与草甘膦的吸收量和作用时间高度正相关,当草甘膦吸收量达到28 mg·kg-1以上时,茶树的莽草酸代谢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叶片中莽草酸大量积累,与对照组相比,发生药害的茶树叶片中莽草酸的含量约高16倍。本研究表明莽草酸是茶树响应草甘膦胁迫的主要代谢物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9. 茶叶中手性农药残留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胡月, 宁亚婷, 黎洪霞, 罗逢健, 尹荣秀, 张新忠
    茶叶科学    2024, 44 (3): 363-38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13
    摘要376)      PDF(pc) (902KB)(476)   
    手性农药存在一个或多个对映体,其对映体在生物活性、毒性、环境行为、降解代谢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茶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虽然目前更关注手性农药外消旋体残留总量,但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效、减少残留及对非靶标物危害,充分了解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立体选择性行为,分析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规律,建立对映体的残留限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残留检测技术现状,如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方法,并对手性农药对映体在茶叶中的残留降解行为和风险评估进行归纳和展望,为后续深入开展茶叶中手性农药对映体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0. 湖北巴东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亲缘关系分析
    崔清梅, 梁金波, 马会杰, 胡双玲, 陈清华, 吴立赟, 何梦迪, 王留彬, 谭立才, 张强, 王丽鸳
    茶叶科学    2024, 44 (2): 193-2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2
    摘要291)      PDF(pc) (924KB)(475)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的优质基因库。收集了来自湖北省巴东县的26份野生茶树资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并结合对照栽培型茶树品种对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6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82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扩增所得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个,平均检测出等位位点5.12个,有效位点数量3.65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值1.378。(2)从16对引物中筛选出6个核心引物位点,可对26份野生茶树进行有效检测并鉴别。(3)UPGMA进化树将48份材料分为7个类别,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能通过SSR标记进行有效划分;进一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26份野生茶树可分为2个亚群。(4)依据生化成分含量,筛选得出2份高EGCG含量的茶树种质资源及2份适制红茶的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巴东野生茶树多样性丰富,种群内部遗传变异高,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巴东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1. 氟胁迫条件下茶树叶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李庆会, 李睿, 温晓菊, 倪德江, 王明乐, 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24, 44 (1): 27-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1
    摘要305)      PDF(pc) (1966KB)(473)   
    为了筛选氟胁迫条件下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部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低氟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和高氟茶树品种金观音为试验材料,利用qRT-PCR技术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分析氟胁迫条件下(0.42 mmol·L-1 NaF)8个候选内参基因(CsACTINCsEF-1αCseIF-4α、CsGAPDHCsPP2ACsTBP、CsTIP41CsUBC)在茶树不同叶位(新梢和老叶)、不同胁迫时间(0、1、3、7 d)的表达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氟胁迫条件下,茶树新梢中最优内参基因组合是CsEF-1αCsTIP41CsTBPCsACTIN,老叶中最优内参基因组合是CsPP2ACsUBC。利用筛选得到的最优内参基因组合分析氟输出蛋白基因(CsFEX)的表达情况,发现CsFEX在两个茶树品种的新梢和老叶中的表达趋势一致,说明筛选的内参组合可用于氟胁迫条件下茶树新梢和老叶中目的基因的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2. 我国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袁俐雯, 张俊飚, 秦江楠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49-1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1
    摘要451)      PDF(pc) (655KB)(472)   
    茶园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库功能。分析测评茶园生产种植过程中的碳汇水平,对科学评估茶园潜在的生态价值,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选取全国16个茶叶主产省份1978—2020年数据,借助茶树生长周期的生物量模型、土壤含碳量模型核算评估了我国茶业碳汇的基本情况,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分析了茶业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就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茶业碳汇总量呈阶段性增长态势,于2020年达到73 531.10万t,且土壤碳汇积累量高于植被碳汇,碳汇强度则具有“升-降-升”变化特征;(2)各省际茶业碳汇强度差异明显,高强度省份聚集在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碳汇重心长期位于湖南省境内,但稍有向西位移趋势;(3)农业补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茶业碳汇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但不同地区茶业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存在区别。基于此,从茶业碳汇的管理经营以及产业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3. 基于改进YOLOv7-tiny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方法
    洪孔林, 吴明晖, 高博, 冯业宁
    茶叶科学    2024, 44 (1): 62-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6
    摘要467)      PDF(pc) (2946KB)(471)   
    实现自然生长环境的茶叶嫩芽分级识别是名优茶智能化采摘的基础,针对光照、遮挡、密集等复杂环境造成的茶叶嫩芽识别精度较低、鲁棒性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改进模型。首先在YOLOv7-tiny模型的小目标检测层添加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小目标特征的关注能力,减少复杂环境对茶叶嫩芽识别的干扰;调整空间金字塔池化结构,降低模型运算成本,提高检测速度;使用交并比(Intersection over Union,IoU)和归一化Wasserstein距离(Normalized gaussian wasserstein distance,NWD)结合的损失函数,改善IoU机制对位置偏差敏感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模型对小目标检测的鲁棒性。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检测准确率为91.15%,召回率为88.54%,均值平均精度为92.66%,模型大小为12.4 MB,与原始模型相比,准确率、召回率、均值平均精度分别提高2.83、2.00、1.47个百分点,模型大小增加0.1 MB。与不同模型的对比试验表明,该模型在多个场景下的嫩芽分级检测中漏检和误检较少,置信度分数较高。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名优茶采摘机器人的嫩芽分级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4. 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群体结构及遗传差异
    杨军, 张力岚, 张雯婧, 陈林海, 郑国华, 李毅晶, 王让剑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69-7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6
    摘要391)      PDF(pc) (749KB)(470)   
    利用38对SSR荧光引物对208个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态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分子方差进行分析,并调查其叶片性状。结果表明,208个福建茶树资源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674,Shannon’s信息指数为1.444;叶面积与叶片长宽比平均值分别为27.442 cm2和2.516;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遗传变异。经群体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群体,群体a、b、f、h内材料来源单一,群体c、d、e、g内材料来源复杂,不同地点间茶树群体遗传背景相似。群体a、群体b、群体e内共有40个福建茶树品种,群体a内主要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b内主要为适制乌龙茶品种,群体e内代表性品种为适制绿茶品种,群体a、群体b、群体e的群体属性与适制茶类存在一定相关性;群体c内包含南靖县、云霄县与平和县资源,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群体属性与地理来源相关。群体g与群体e群体间基因流为6.321,表明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群体相似系数聚类显示群体d与群体b亲缘关系较近。群体h与其他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叶面积、叶齿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群体f与其他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叶齿数、叶脉对数性状特征差异显著(P<0.05),说明群体h和群体f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结果为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5. 香叶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NUDX1的进化分析
    周汉琛, 杨霁虹, 徐玉婕, 吴琼, 雷攀登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38-6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1
    摘要445)      PDF(pc) (1403KB)(464)   
    茶树中存在2个亚细胞定位不同的NUDX1基因(CsNUDX1-cytoCsNUDX1-chlo),其中定位于细胞质的CsNUDX1-cyto基因与香叶醇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为探究NUDX1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序列、功能差异及其在物种间的进化,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克隆、进化树构建、代谢物分析、功能验证等分析了该基因在茶树与非茶树植物中的进化以及香叶醇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库中组装的CsNUDX1s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RT-PCR克隆显示4个阿萨姆变种和4个中国变种茶树中均有CsNUDX1-cytoCsNUDX1-chlo的阳性克隆,且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利用Phytozome网站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共有58个植物中存在CsNUDX1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植物物种间较为保守,在低等植物藻类基因组中也存在;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除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泛基因组中存在蛋白序列匹配率大于58%的目的基因,其余均较低,尤其是在部分禾本科植物中该基因存在缺失。代谢物分析表明15个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鲜叶中均未检测到香叶醇的合成,而4个茶树品种嫩梢中香叶醇含量为0.87~4.12 μg·g-1。此外,茶树CsNUDX1s基因在幼嫩叶片中有高表达;阿萨姆变种茶树佛香3号的CsNUDX1-cyto同样具有合成香叶醇的功能。本研究表明,NUDX1基因广泛存在植物基因组中,在茶树基因组中存在2个CsNUDX1s基因,并与茶树叶片中香叶醇的合成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6. 厌氧处理条件下紫娟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体外ACE活性的影响
    杨高中, 施江, 张悦, 彭群华, 林智, 吕海鹏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53-5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7
    摘要357)      PDF(pc) (1565KB)(457)   
    以紫娟茶树鲜叶为研究对象,对厌氧处理后制备的冻干样、绿茶、红茶、白茶等茶样中主要非挥发性成分(包括儿茶素、氨基酸、花青素等)进行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估其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活性;此外,尝试通过分子对接模拟试验研究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ACE之间潜在的互作机制。结果表明,经厌氧处理后的冻干样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增加至1.72 mg·g-1,显著高于未厌氧处理茶样的0.04 mg·g-1P<0.05)。厌氧处理后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样中的氨基酸和多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影响较大;采用白茶工艺能提高茶样中氨基酸组分含量,而冻干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茶样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紫娟茶树鲜叶样品经厌氧处理后,体外ACE抑制活性显著增强(P<0.05);厌氧处理后采用冷冻干燥工艺所制样品的ACE抑制活性最强,显著高于采用绿茶、白茶和红茶加工工艺制作的样品(P<0.05)。此外,分子对接模拟试验发现,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与ACE的相互作用强度与其分子结构中的亲水基团和芳香环结构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厌氧处理对紫娟茶ACE抑制活性的影响,为开发具有潜在治疗高血压等特殊功能型紫娟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7.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吴致远, 王凯博, 陈思霖, 赵碧, 申时全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6-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0
    摘要494)      PDF(pc) (1220KB)(450)   
    茶因其明确的保健功能与健康益处备受人们青睐。随着对茶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茶天然产物已被证实能够对多种疾病模型具有改善效果。痤疮是一种流行性高、复发率高的炎性皮肤病,除传统临床诊疗外,以敷贴、皮肤护理、膳食改善为代表的补充替代治疗也受到欢迎。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祛痘功效宣称产品在原料中添加茶源活性成分,以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茶皂素为代表的茶叶天然产物在缓解痤疮上表现出极大的潜力。综述了茶叶不同功效成分在抑制皮脂分泌、减轻粉刺发生、改善皮肤微生物失调、减缓皮肤局灶性炎症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含茶功效宣称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8.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茶树新梢识别和叶面积计算的探索研究
    吕丹瑜, 金子晶, 陆璐, 何卫中, 疏再发, 邵静娜, 叶俭慧, 梁月荣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91-70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7
    摘要416)      PDF(pc) (2181KB)(448)   
    基于田间采集的大量茶树春梢生育图片,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目标检测算法YOLOv5构建茶树新梢不同生育阶段的识别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进一步探究了Image-J软件处理以及基于Gray值、RGB值、HSV值的阈值切割图像处理方法在茶叶面积处理方面的应用,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准确度和运行效率。结果表明,基于HSV阈值切割法的茶树叶片面积算法准确率在94%以上,表现优于RGB阈值切割法。研究结果为开发茶树新梢生育进度智能识别模型和叶片性状信息提取算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采茶机械的茶芽自动识别模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9. 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影响
    汤依钰, 俞梦瑶, 禹利君,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2, 42 (6): 851-8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02
    摘要535)      PDF(pc) (521KB)(448)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0. 不同萎凋方式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
    丁凤娇, 袁雨薇, 李元朝, 林进龙, 闫佳伟, 李鹏春, 金珊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69-48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8
    摘要242)      PDF(pc) (1821KB)(448)   
    为了探究室内自然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美人茶酶促加工阶段过程样中收集的挥发物进行分析。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筛选差异挥发物。结果表明,两种萎凋方式的美人茶在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挥发物具有相似性,其中正己醇、反-2-己烯-1-醇、顺-3-己烯-1-醇、香叶醇、异戊酸己酯、顺-3-己烯醇丁酸酯、丁酸己酯、N-丁酸(反-2-己烯基)酯、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芳樟醇等随着加工的进行,含量呈上升趋势,是形成美人茶香气品质的前期物质基础;而2-己烯醛、(E)-2-己烯基-2-甲基丁酸酯、(E)-3-己烯基丁酸酯、己酸乙酯和乙酸叶醇酯等物质含量随着加工的进行不断下降。挥发物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萎凋方式美人茶加工阶段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差别不大,主要是含量存在差别,多数挥发性成分含量在室外日光萎凋美人茶中更丰富。本研究旨在探讨美人茶在酶促加工阶段的香气变化规律,以期为美人茶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美人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1. 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转录因子筛选及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响应
    李佳思, 刘迎庆, 张永恒, 张迎澳, 肖烨子, 刘露,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25-3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7
    摘要463)      PDF(pc) (1496KB)(447)   
    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NCED)是脱落酸(ABA)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茶树中CsNCED2参与响应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但其转录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通过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技术,获得2个结合茶树CsNCED2启动子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亚细胞定位、酵母自激活检测及荧光素酶试验表明,它们都定位于细胞核并能激活CsNCED2的表达。RT-qPCR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CsERF38CsDof5.4的表达均与CsNCED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干旱胁迫下,只有CsERF38CsNCED2的表达呈正相关。本研究筛选出2个与茶树CsNCED2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CsDof5.4和CsERF38,而干旱、盐胁迫均能诱导CsNCED2基因上调表达,从而参与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2. 基于Meta分析的2000—2022年中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来源分析
    杨琰琥, 陈潇涵, 张晓晴, 任大军, 张淑琴, 陈旺生
    茶叶科学    2024, 44 (1): 37-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2
    摘要461)      PDF(pc) (1446KB)(447)   
    重金属污染是影响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主要茶产区(湖北、湖南、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搜集调查茶园土壤重金属Cu、Pb、As、Hg、Cd、Cr、Zn、Ni污染的相关文献,使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单个研究的权重,从而获得各省份及全国茶园土壤重金属浓度的加权平均值,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质积累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通过APCS-MLR模型进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与背景值相比,8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Hg、Cd污染较为严重,Hg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在贵州、陕西、四川和安徽等内陆省份,Cd中度及以上风险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等沿海省份,两种重金属主要表现为轻微至中度风险。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茶园或农业用地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Cd、Hg是污染程度较为严重的元素。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为自然源、工业活动污染源、交通废气污染源、农业活动污染源,工农业活动是主要污染因素,Hg主要来自工业活动,Cd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3.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甘芳瑗, 刘振平, 傅丙生, 龙道崎, 庞钶靖, 姜容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65-57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1
    摘要297)      PDF(pc) (484KB)(446)   
    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产地、贮藏时间、加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营养价值和市场定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表征不同茶叶间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技术,可在常压条件下实现对样品中VOCs的分析,用于表征样品间的差异。搜集了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综述了GC-IMS技术在茶叶种类区分、等级鉴定、产地溯源、贮藏时间判定、加工过程中品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GC-IMS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的风味研究、加工工艺优化、品质分析和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4. 日晒茶风味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谢晨昕, 赵锋, 林雨, 蔡良绥, 林智, 郭丽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54-5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4
    摘要389)      PDF(pc) (502KB)(444)   
    茶叶利用日光萎凋或干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成本,还可形成独特的风味品质。从日晒茶的风味品质特点、风味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其形成的技术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芳樟醇、香叶醇、1-辛烯-3-醇、癸醛等是日晒茶的关键呈香成分,其中1-辛烯-3-醇和1-辛烯-3-酮可能与日晒味有关;合理利用光照及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是加工高质量日晒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以及产业层面展望了日晒茶工艺提升和理论挖掘研究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5.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
    陈德权, 任杨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茶叶科学    2024, 44 (2): 316-32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5
    摘要389)      PDF(pc) (1171KB)(441)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硒香茶香气为高爽型,翠峰茶为清香型,硒香茶干茶的色泽更为深绿,翠峰茶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略高于硒香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硒香茶的氨基酸总量以及10种氨基酸组分(组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显著高于翠峰茶(P<0.05),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儿茶素、二聚体儿茶素、酚酸、黄酮醇(糖)苷和有机酸等13类。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硒香茶与翠峰茶中代谢物种类没有差异,但含量存在差异。选择VIP>1.2的化合物作为关键性差异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类、酚酸和黄酮醇(糖)苷类。翠峰茶中氨基酸类、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硒香茶,而二聚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高于硒香茶。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硒香茶和翠峰茶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茶不同干燥工艺导致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差异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6. 武夷肉桂加工中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和香气品质形成研究
    吴宗杰, 欧晓西, 林宏政, 余欣茹, 程守悦, 吴晴阳, 李鑫磊, 孙云
    茶叶科学    2024, 44 (1): 84-1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5
    摘要359)      PDF(pc) (1428KB)(441)   
    肉桂是武夷岩茶主栽品种,具有馥郁的花果香和辛锐的桂皮味特征。为明确武夷肉桂关键呈香物质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对香气的贡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系统(UHPLC-Q-Exactive/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武夷肉桂加工过程GBVs和香气物质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到武夷肉桂11个不同加工阶段的276种香气物质,这些香气物质包括酯类、醇类、杂环化合物类、酮类、醛类、萜类等多种组分,其中杂环化合物类、酯类、萜类和醇类香气组分含量较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发现,武夷肉桂中30种特征香气物质变量重投影要性值和香气活度值均大于1,其中具有青味的(Z)-3-己烯醇和(E)-2-己烯醛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下降,呈花香或果香的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醛、香叶醇和β-罗勒烯含量在加工过程中上升,脱氢芳樟醇和α-石竹烯具有辛香的特征,可能是肉桂品种特征香气桂皮辛香的主要贡献物。在武夷肉桂毛茶中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和(E,E)-3,5-辛二烯-2-酮等物质香气特征影响值大于1,说明这些物质是武夷肉桂加工过程中关键呈香物质。在武夷肉桂中鉴定到10种GBVs,在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樱草糖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GBVs总含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在做青后期,葡萄糖苷和樱草糖苷的含量都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苯甲基樱草糖苷、2-苯乙基樱草糖苷、香叶基樱草糖苷、芳樟基樱草糖苷和香叶基葡萄糖苷显著下降,结果表明GBVs参与了武夷肉桂花果香和甜香的形成。研究结果阐明武夷肉桂特征香气成分以及GBVs在武夷肉桂香气形成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武夷肉桂香气品质,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7. 香榧油复合EGCG纳米乳液制备及其对沙拉酱和月饼的品质影响
    王宇安, 杜文凯, 万景红, 解东超, 张海华, 金鹏, 杜琪珍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69-28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3
    摘要257)      PDF(pc) (1893KB)(441)   
    利用超声处理制备香榧油(Torreya oil)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复合纳米乳液,分析不同油水比、EGCG添加量在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下的乳液稳定性,并进一步研究添加该纳米乳液对沙拉酱和月饼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香榧油复合EGCG纳米乳液性质稳定(粒径分布在160~180 nm、多分散性指数小于0.2、Zeta电位接近﹣60 mV),油水比和EGCG对纳米乳液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冷藏、复合2.0% EGCG的纳米乳液有利于减少EGCG的损失从而抑制其褐变;添加1/10香榧油复合EGCG纳米乳液、0.2%新甲基橙皮苷二氢(New methyl hesperidin dihydrogen,NHDC)的沙拉酱感官风味提升,显著增强抑菌和抗氧化活性,提高其品质稳定性;添加香榧油复合EGCG乳液能够减缓月饼烘制中的丙烯酰胺累积、减少代表性不饱和脂肪酸的损失。以上结果表明,EGCG纳米乳液在提升食品品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和开发利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8. EGCG对非肥胖型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
    彭丽媛, 曾鸿哲, 万丽玮, 文帅, 刘昌伟, 安勤, 鲍肃都,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84-79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3
    摘要351)      PDF(pc) (2099KB)(441)   
    EGCG是一种抗氧化、抗炎症的天然活性成分,目前关于EGCG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在糖尿病肾损伤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研究较少。采用不同剂量的EGCG干预非肥胖型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以探究EGCG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试验周期为4周,监测试验期内大鼠的平均体质量和日平均摄食量,并在试验结束后取血清和肾脏组织,检测大鼠肾功能、肾脏病理指标、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以及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试验表明,EGCG能够有效改善GK大鼠肾脏形态损伤,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肾脏丙二醛含量,提高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性,抑制促炎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介素-1β的释放水平,调节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的Nrf2Keap1JNKNF-κBP38基因表达水平,且在试验范围内,高剂量的改善效果优于低剂量。以上结果表明,EGCG对大鼠糖尿病导致的肾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Nrf2-Keap1/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抗氧化应激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9. 云南特有“藤条茶”品质化学成分分析
    方成刚, 杨高中, 杨莹彪, 张丽秋, 陈霞, 李连超, 吕海鹏, 林智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99-3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9
    摘要339)      PDF(pc) (2075KB)(440)   
    云南特有的藤条茶,源于当地茶农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留采法,因能促使茶树树干形似藤条而得名。为探究藤条茶留采管理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选取藤条茶园一芽二叶鲜叶制作晒青茶、红茶、白茶,以现代茶园同类鲜叶制样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和品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藤条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一般具有更高爽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白茶则具有更浓郁的香气及甘和的滋味,而现代茶园红茶一般具有更高甜的香气和甘爽的滋味。藤条茶的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现代茶园茶树鲜叶,尤其是藤条白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为67.11 mg·g-1,显著低于现代茶园白茶(84.19 mg·g-1)。藤条晒青茶中的茶氨酸含量为16.79 mg·g-1,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晒青茶(14.69 mg·g-1)。藤条晒青茶和藤条白茶具有更低的酚氨比。在所有茶样中共鉴定出205个初级代谢产物,藤条白茶中积累更丰富的糖类。此外,在所有茶样中检测出127种挥发性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不同茶样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藤条白茶中挥发物总量显著高于现代茶园白茶;藤条红茶中香叶醇含量更高,而现代茶园红茶的芳樟醇含量更高。可见,采用晒青茶和白茶的加工工艺一般更有利于获得高品质藤条茶产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0. 酸体系下改良分散固相萃取用于茶叶农残快速检测的前处理技术
    吴正浩, 郑芹芹, 郝振霞, 王晨, 陈红平, 鲁成银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89-3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8
    摘要331)      PDF(pc) (774KB)(438)   
    基质干扰是造成茶叶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假阳性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囿于咖啡碱等基质成分的理化性质,这些基质成分的高效去除一直是茶样前处理方法开发中的难题。基于基质成分的分子结构特征,在常规茶样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酸溶液和聚乙烯聚吡咯烷酮吸附剂,开发了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茶样前处理方法,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基质成分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显著降低了茶样检测的基质效应。利用本方法,实现了茶叶中克百威和灭多威的残留检测,检出限分别达到0.57 mg·kg-1和0.20 mg·kg-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1.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预防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陈佳欣, 张锦佳, 左会灵, 焦宇航, 石安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43-5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3
    摘要384)      PDF(pc) (655KB)(43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绿茶的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低剂量范围内已被证明对NAFLD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述总结了EGCG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铁死亡、减少脂质生成、调节自噬、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降低胆汁酸代谢等方面延缓NAFLD发生发展的部分机制,以期为改善NAFLD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2. 基于图像分析的茶树叶齿形态特征量化研究
    唐敏, 钟奇天, 徐进, 肖富良, 李解, 翟秀明, 侯渝嘉, 谷雨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35-84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4
    摘要331)      PDF(pc) (970KB)(436)   
    茶树叶齿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是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这一标准的判定主要依赖技术人员的经验,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有的图像识别算法基础上,引入根据叶片几何形态特征设计的自定义卷积算子进行优化,提出了一套基于叶片图像分析的茶树叶齿特征量化方法。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叶片面积、周长和叶齿数量等基本参数,并能通过自定义算子对叶齿锐度、叶齿深度和叶齿密度等描述性指标进行量化。量化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具有重复性强、稳定性高的特点。相较于人工主观辨识,该方法的测定时间不超过30 s,有效提高了茶树叶片叶齿形态特征评价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为茶树种质资源的量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3.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旖旎, 吉铮
    茶叶科学    2022, 42 (3): 423-4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2
    摘要432)      PDF(pc) (1222KB)(436)   
    茶叶中的EGCG在治疗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中显示出较高的生物活性。为探索EGCG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近期研究重点,以“EGCG”及“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题词,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搜索2000—2021年的相关文献共6 799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引文分析,通过合作、共现、共被引等网络分析,研究EGCG的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根据发文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位,而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表明美国、德国和中国文献重要性位列前三。引文分析的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发现,“纳米粒子(Nanoparticle)”“稳定性(Stability)”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随着对EGCG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可能会集中于提高EGCG生物利用度,探究最适剂量水平及给药频率等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4. 茶树叶绿体基因组SNP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罗祥宗, 胡云飞, 吴淋慧, 赵雅琦, 郑伟铭, 黎巷汝, 李力
    茶叶科学    2022, 42 (6): 768-7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6.012
    摘要564)      PDF(pc) (1518KB)(431)   
    传统的叶绿体基因分子标记在茶组植物分类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有限,为了筛选可用于茶树鉴别与母系溯源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组合,将18个已报道的茶组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通过设计通用引物,在169个茶树品种/品系中进行候选分子标记扩增与一代测序分析,筛选出16对引物,共含25个SNP位点可用于茶树品种母系溯源与鉴别分析。另外,将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结合茶树品种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数字编码,最终形成由30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并构建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用于品种识别。本研究数据为茶树品种的母本溯源与鉴别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5. 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的鉴定及其参与茶树“叶蝉烧”症状形成的初步研究
    闫佳伟, 陈宗懋, 李兆群, 罗宗秀, 边磊, 蔡晓明, 金珊
    茶叶科学    2023, 43 (1): 40-5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11
    摘要488)      PDF(pc) (932KB)(429)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唾液蛋白在茶树“叶蝉烧”(Hopperburn)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法和自制唾液收集装置采集小贯小绿叶蝉成虫的水状唾液;采用SDT裂解法和FASP(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酶解法提取唾液蛋白质;并通过LC-MS/MS质谱对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的种类和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中共鉴定到107个肽段、92个蛋白质,按不同功能可分为7类,包括酶类、转运蛋白、离子结合蛋白、调节蛋白、骨架蛋白、其他或非酶蛋白和未表征蛋白。此外,以收集纯化的成虫唾液蛋白质处理机械损伤茶树叶片,并与纯机械损伤叶片、纯唾液处理叶片、血清蛋白处理叶片和虫害叶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叶蝉唾液蛋白处理后的叶片与小贯小绿叶蝉危害叶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48 h均会出现叶蝉烧症状;而其他处理叶片均未出现此类症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贯小绿叶蝉的唾液组成及其与茶树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6. 不同温度热风萎凋对红茶萎凋叶及成茶品质的影响
    张湘琳, 凌智辉, 胡维霞, 向春辉, 崔俪丹, 许伟, 肖文军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83-4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7
    摘要309)      PDF(pc) (356KB)(429)   
    以湘西古丈县茶树群体品种夏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用热风萎凋工艺替代传统室内自然萎凋工艺,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研究分析了35 ℃、45 ℃、55 ℃、65 ℃ 4种热风萎凋工艺对夏秋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5 ℃传统室内自然萎凋的红茶相比,采用45 ℃热风萎凋工艺制作的成茶综合感官品质较好,干茶色泽乌褐较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较爽,有甜香;其茶多酚、没食子酸、EGCG、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以及茶黄素和茶红素总量与茶褐素含量的比值(TFRB)均显著升高(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香气品质成分种类增加,其中醇类香气品质成分占比最高,为70.47%,且醇类、酮类和酯类香气品质成分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吡咯类、醛类香气物质显著降低(P<0.05),检测出反-3-己烯醇、2,3-二氢-2,2,6-三甲基苯甲醛、α-紫罗兰酮等具有花果香气品质的香气成分。研究表明,采用适当温度的热风萎凋有利于提高红茶品质,可应用于提高夏秋季红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7. 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密码子偏好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尹明华, 张嘉欣, 乐芸, 何凡凡, 黄添慧, 张牧彤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11-4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9
    摘要210)      PDF(pc) (1268KB)(428)   
    茶树大面白(Camellia sinensis cv. ‘Damianbai’)在1985年被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品种,其起源以及与其他茶树品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晰。以茶树大面白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叶绿体的基因组特征、系统发育和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7 129 bp,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括1个LSC区(86 687 bp)、1个SSC区(18 282 bp)和2个IR区(包括IRa和IRb,均为26 080 bp)。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共注释到135个功能基因,包括90个CDS基因;8个rRNA基因和37个tRNA基因。共检测到52个SSR和50个Longrepeat,SSR只有A/T单核苷酸重复序列,Longrepeat只存在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2种类型。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受内部突变压力的影响小。茶树大面白叶绿体基因有14个最优密码子(AAU、GAU、UGU、AAA、UAA、GCA、GCU、GGU、CCU、GUA、CGU、CUU、AGU、UCU)。茶树大面白与凤凰单丛茶白银(Camellia sinensis isolated Baiyin cultivar Phoenix Dancong Tea,OL690374)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分析了大面白茶树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加强茶树大面白种质鉴定及其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8. 黑茶水提物通过介导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
    李琳莉, 夏旭婷, 施敏, 葛俊, 毛彩薇, 喻长红, 刘富林
    茶叶科学    2024, 44 (2): 329-34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12
    摘要234)      PDF(pc) (1798KB)(427)   
    为探讨安化黑茶水提物对高脂高糖(HFHS)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调控自噬改善脂肪变性的作用机制,将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10 mg·kg-1)、黑茶低剂量组(0.75 g·kg-1)、中剂量组(1.5 g·kg-1)、高剂量组(3.0 g·kg-1)。采用HFHS饮食诱导小鼠NAFLD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给药10周;试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的肝指数、血脂、肝功能、肝脏病理指标、自噬指标及自噬相关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指数和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明显降低;小鼠肝脏出现了脂肪变性的迹象,伴有大量大小不一的脂滴;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Bcl-2相互作用蛋白1(Beclin1)、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AMPK)表达明显降低,隔离体蛋白1(p62)、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mTOR)表达显著上升。与模型组相比,灌胃黑茶水提物可降低NAFLD小鼠肝指数和血清CHO、TG、LDL-C、AST、ALT水平,以及p62、p-mTOR/mTO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血清HDL-C含量,以及LC3B、Beclin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组织染色结果和透射电镜观察均表明肝脏的病理状态得到了改善。综上所述,黑茶水提物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自噬,减轻小鼠肝脏脂肪变性,从而改善NAFL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9. 基于肝脏转录组学探究发花红茶降血糖作用的潜在机制
    曾鸿哲, 彭丽媛, 万丽玮, 刘昌伟, 方雯雯, 王阔飞, 张欣仪, 文帅,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5): 645-6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5.003
    摘要444)      PDF(pc) (2294KB)(421)   
    EGCG作为茶叶中保护血糖稳态的主要活性成分,发花红茶中的EGCG等低分子量多酚含量极低,并且少见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研究。为探究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及潜在机制,采用自发性高血糖GK大鼠,给予280 mg·kg-1发花红茶提取物(相当于人体每日饮用9 g发花红茶)灌胃干预,检测其对高血糖大鼠体重、血糖稳态、血糖稳态相关调控因子、糖尿病并发症以及肝脏转录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花红茶能够明显降低高血糖大鼠的空腹血糖值、随机血糖值;改善高血糖大鼠糖代谢异常现象,保护高血糖大鼠的血糖稳态;减轻高血糖大鼠糖尿病并发症损伤。此外,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发花红茶的降血糖作用可能与调控肝脏Gck、Pklr、Pkm等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发花红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降血糖功能饮品,为发花红茶等发酵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0. 数字资本会影响消费者增加茶叶线上购买吗?——基于4 090个消费者样本的实证分析
    高峰, 许蒋鸿, 陈富桥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70-8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1
    摘要378)      PDF(pc) (593KB)(417)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消费者数字资本不断积累,深刻影响消费者的购物渠道选择行为。基于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4 090份茶叶消费者调研数据,在测度消费者数字资本指数的基础上,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工具变量法(IV)、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检验数字资本对消费者线上购买茶叶的影响,分析数字资本对具有不同特征消费者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安全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消费者数字资本提升会增加其线上购买茶叶的支出。(2)年轻群体、高收入群体及用于自饮的消费者群体,其线上购茶行为受到数字资本的影响更为突出。(3)数字技术的决策安全性与交易安全性在数字资本影响消费者线上茶叶购买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但信息安全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消费者数字资本增加是大势所趋,茶叶企业应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积极布局线上销售渠道;政府应为茶叶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同时加强线上销售市场监管,维护网络市场质量安全,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线上茶叶交易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1. 饮用金花香橼茶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改善效果研究
    孙颖, 陈鑫, 杨华, 应剑, 邵丹青, 吕晓华, 肖杰, 陈志雄, 李颂, 覃俊杰, 郑斌, 高建设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61-57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10
    摘要931)      PDF(pc) (1135KB)(417)   
    探讨一款用黑茶工艺、经冠突散囊菌发花的乌龙茶——金花香橼茶饮用3个月对小样本高脂血症人群糖脂代谢的临床改善效果。招募38名志愿者,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通过检测和对比试饮前后的体成分(体重、体脂百分比等)、血液生化指标(空腹血糖、血尿酸、血脂四项)、肝脏超声、肠道菌群等,探讨金花香橼茶的健康功效。结果表明,试饮金花香橼茶3个月后,志愿者体重、体质指数、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显著降低(P<0.05),脂肪肝严重程度减轻,肠道菌群均匀性和多样性增加,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等丰度升高,戴阿利斯特杆菌属(Dialister)、丁酸蓖麻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丰度降低。提示金花香橼茶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脂、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可能通过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属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改善糖脂代谢。本研究所得结果仍需更加严谨的长期试验进一步加以确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2. 有机管理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王峰, 陈玉真, 吴志丹, 尤志明, 余文权, 俞晓敏, 杨贞标
    茶叶科学    2022, 42 (5): 672-68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5.008
    摘要566)      PDF(pc) (1137KB)(414)   
    以两种不同管理方式(常规和有机种植)和3个坡位(上、中、下坡位)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高通量测序、功能预测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功能特征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理方式和坡位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显著,且不存在交互作用。在门水平,管理方式及不同坡位样地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被孢霉门,管理方式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影响其相对丰度。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管理模式导致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常规管理方式下不同坡位之间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P<0.05),而有机种植下不同坡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37个差异物种对管理方式非常敏感,不同管理方式富集了不同的真菌类群。共现性网络分析发现,有机茶园土壤真菌网络节点数、平均聚类系数、边数、网络中心性和网络密度均明显高于常规茶园,说明其生态网络结构更为复杂。不同处理茶园土壤真菌以腐生营养型为主(66.67%~70.18%),有机茶园土壤中内生-垃圾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木材腐生真菌和动物病原-内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常规茶园,而未定义腐生真菌、植物病原真菌和动物病原-植物病原-未定义腐生真菌的丰度则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综上所述,有机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提高了土壤有益真菌的数量(被孢霉属),增强了土壤真菌网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降低了病原真菌的丰度(如拟盘多毛孢属和假拟盘多毛孢属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3. 广西三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蒙容君, 陈亮, 许原, 林纬, 周歧伟, 谢义林, 赖定清, 赖家业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47-158.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09
    摘要601)      PDF(pc) (2499KB)(410)   
    为明确广西三江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2种标记技术,对三江地区72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与5个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标记结果都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0.30,I=0.44),群体间显示出高的遗传分化(Gst=0.056)和基因流(Nm=8.64)。群体内观察到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三江茶树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与引进品种划分成两个亚群,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PCoA)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为三江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4. 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鉴定及其对茶炭疽病的拮抗效果
    唐朝阳, 孔丽娅, 胡骞, 宋秋瑾, 何鲁钱, 楼骏, 王占旗, 何艳, 张立钦, 闵莉静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43-4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5
    摘要195)      PDF(pc) (4070KB)(410)   
    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存在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筛选到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JK1生防新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了YJK1菌株对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效果。平板拮抗试验发现YJK1菌株对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藤黑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等多种茶树真菌病害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YJK1发酵稀释液对茶树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喷施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发酵液对白叶1号和黄金芽离体叶片的炭疽病病菌生长抑制效果明显,先喷施YJK1菌株发酵液再接种茶树炭疽菌,病菌生长抑制率为78.1%,同时喷施发酵液和接种炭疽菌,抑制率为61.8%。结果表明,YJK1菌株对茶树炭疽病“防”和“治”效果均显著。YJK1发酵液对多种真菌具有广谱性,稳定性测试结果说明发酵液中活性物质在80 ℃以下保持稳定;紫外处理60 min后抑制率仍高于50%;经不同pH处理后,当pH为5~11时,抑制率无显著区别。综上,贝莱斯芽孢杆菌YJK1在茶树绿色农业生产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5. 茶树单宁酶CsTA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
    陈一凡, 阚新意, 蒋晓岚, 高丽萍, 夏涛
    茶叶科学    2023, 43 (1): 124-1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1.009
    摘要437)      PDF(pc) (980KB)(394)   
    茶叶中的酯型儿茶素对于绿茶滋味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夏秋季节茶树中积累过多的酯型儿茶素会降低茶叶感官品质。前期发现的茶树单宁酶CsTA具有水解酯型儿茶素的功能,但其理化性质以及能否在绿茶饮料加工中发挥一定作用尚不清楚。在前期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CsTA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单宁酶CsTA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5 ℃、热稳定范围在60 ℃以下、最适反应pH为7.0,Mg2+对单宁酶CsTA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Cu2+可使其完全失活,Mn2+、Zn2+、Al3+、Fe3+、Fe2+、Li+对单宁酶CsTA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CsTA在冷冻干燥后有很好的贮存稳定性。将茶树单宁酶CsTA应用于绿茶茶汤后发现,当茶树单宁酶CsTA添加量为11 μg、料液比为1∶100、作用时间20 min、温度为35 ℃时对绿茶茶汤中酯型儿茶素的降解效果最好。本研究为今后利用CsTA在绿茶饮料生产中降低苦涩味,提升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6. 鸠坑龙井茶对高脂饮食C57BL/6小鼠肝脂肪变性SREBPs通路信号的影响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
    龚明秀, 袁懿炜, 张一帆, 叶江成, 郭丽, 李晓军, 黄皓, 毛宇骁, 赵芸, 赵进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76-5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10
    摘要427)      PDF(pc) (2452KB)(385)   
    探究鸠坑龙井茶水提物(LJT)对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SREBPs通路信号影响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小鼠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并给予LJT(300 mg·kg-1)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葡萄糖耐受水平,观察并分析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肝组织切片特征;应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SREBPs通路7个基因(SREBP-1cFASSCD-1ACC-1SREBP-2HMGCRPPARγ)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分析肝组织蛋白质表达水平,同时对小鼠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16 S rDNA)并分析其结构。结果显示,LJT干预后小鼠体质量、血糖AUC、血清TG、TC、LDL-C和肝脏中TG、TC水平有显著下降,龙井组小鼠肝组织SREBP-1c、FAS、ACC-1、SCD-1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REBP-1cSCD-1FASACC-1SREBP-2HMGCR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16 S rDNA分析发现,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主要为Firmicutes、Bacteroidota、Desulfobacterota和Actinobacteriota 4类,LJT有效延缓了高脂饮食引起的Firmicutes相对丰度升高和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下降趋势,并增加了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结果表明,LJT能够干预小鼠肝脂肪变性SREBPs通路信号表达,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具有降脂减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7.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差异对我国茶叶出口RCEP成员国的贸易效率影响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霍增辉, 柳畅, 张玫, 陈富桥,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3): 526-5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6
    摘要281)      PDF(pc) (962KB)(385)   
    目前,茶叶外贸面临着来自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以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标准差异为切入点,构建异质性贸易指数(HIT)量化各国农药MRLs的具体差异,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研究农药MRLs标准差异对我国茶叶出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的贸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农药MRLs标准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缩小的趋势。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农药MRLs标准的负面差异会导致中国出口茶叶的贸易效率降低;抑制作用路径表现为显著降低了茶叶出口额和出口单价。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药MRLs标准体系,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RCEP区域内国家间的标准互认,减小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8. 茶树STO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龙露, 汤丹丹, 陈玮, 谭礼强, 陈盛相, 唐茜
    茶叶科学    2024, 44 (3): 386-3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1
    摘要234)      PDF(pc) (792KB)(384)   
    STOP(Sensitive to proton rhizotoxicity)是一类C2H2型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在植物多种胁迫耐受机制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基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全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6个STOP家族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CsSTOPs基因编码376~50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2.17~56.36 kDa,理论等电点为5.53~8.85,均为不稳定蛋白;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它们均含zf-C2H2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茶树的STOP基因与拟南芥、甜橙、烟草的同源性较高;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CsSTOPs具有许多与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及非生物胁迫相关的作用元件;茶树各器官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sSTOP1在根、果实、成熟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CsSTOP2在幼嫩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CsSTOP3在老叶中的表达量较高,而CsSTOP4和CsSTOP5在各个器官中的表达都较低。CsSTOPs基因能够被PEG诱导的干旱胁迫、盐胁迫、茉莉酸甲酯胁迫和冷胁迫处理诱导表达,说明CsSTOPs基因参与调控茶树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qRT-PCR检测发现,CsSTOPsCsGS1sCsGDHs基因在高NH4+浓度处理(4.5 mmol·L-1)的峨眉问春茶树叶和根中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处理(CK),尤其是叶中CsSTOPsCsGS1.1CsGS1.3CsGDH2在高NH4+浓度处理下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初步解析了CsSTOPs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发现CsSTOPs可响应高NH4+浓度处理,可能与CsGS1sCsGDHs协同调控茶树适应高NH4+环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9. 解磷菌与解磷固氮双效菌对贵州富硒土及茶苗硒锌含量的影响
    张淑卿, 郭金梅, 李剑峰, 武玲, 王西, 曾正群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31-4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11
    摘要218)      PDF(pc) (635KB)(371)   
    为探究解磷菌及解磷固氮菌对富硒土壤及茶苗(Camellia sinensis)有效硒(Se)、有效锌(Zn)含量的影响,以2株茶树内生解磷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St07、Kluyvera intermedia PSt12)及2株茶树内生解磷固氮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MS05、Kluyvera intermedia PCF06)为研究对象,以龙井43和黄金芽的2年生茶苗及贵州省开阳县的富硒红土为供试材料,进行土壤孵育及茶苗盆栽试验,检测接种各菌液60 d后,茶苗Se、Zn含量及土壤有效态的氮(N)、磷(P)、钾(K)、Zn、Se等养分。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可提高两种茶苗根际土有效P含量,并提高龙井43茶树根际土有效N含量。两株解磷菌可提高龙井43根际土有效Se和有效Zn,以及根组织中Se含量,分别为191.83%~573.08%,37.48%~65.88%和24.27%~39.73%,并显著提高两种茶苗叶片的Zn积累量(41.23%~247.65%,P<0.05);两株解磷菌处理下盆栽植株根际土有效Zn含量高于以菌液孵育的土壤,表明茶株与解磷菌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土壤Zn有效性。解磷固氮双效菌较解磷菌更有利于提高黄金芽根组织Se含量及根际土的有效Se含量,其中PMS05可使黄金芽茶树根际土有效Se含量较未接菌显著增加602.00%(P<0.05)。Se、Zn在茶叶中的积累因菌株及茶树品种的不同组合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在菌种选育完成后以肥效验证试验为不同的茶树品种选择最优的解磷菌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0. 茶树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对早期茶尺蠖取食为害的响应
    孙娟, 陈慧, 刘关华, 张瀚, 黄福印, 王玉玺, 王诺, 保德孟, 施江, 戴伟东, 陈健, 付建玉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16-83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8
    摘要155)      PDF(pc) (1506KB)(37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害会诱导茶树释放大量挥发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作为重要信号物质在趋避害虫或吸引天敌方面的研究已被广泛报道,但茶尺蠖为害对茶树叶片中非挥发性代谢物质空间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尚不清楚。以茶树叶片为材料,限制茶尺蠖仅在叶尖部取食,再采集叶尖部、叶中部、叶基部3个位点组织,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MS)的分析方法对这3个位点组织的非挥发性代谢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和机械损伤相比,茶尺蠖为害可诱导6种二聚儿茶素类、3种氨基酸类(包括γ-氨基丁酸)、1种黄酮和黄酮苷类、1种酚酸类共11种差异代谢物。与空白对照相比,茶尺蠖为害后,茶树叶片3个位点的γ-氨基丁酸相对含量均明显增加,在叶中部和叶基部均增加了1.99倍,且γ-氨基丁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这3个位点均上调表达。茶尺蠖为害后,在叶片叶尖部和叶基部,γ-氨基丁酸的相对含量与其前体物质谷氨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尺蠖取食添加了0.2、0.5、2.0 mg·g-1 γ-氨基丁酸的人工饲料后,其体质量和体长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代谢途径在茶树抵御茶尺蠖为害的早期防御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茶树的生化抗性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1. 基于GBS-SNP的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Synonym:Thea bohea L.)遗传分析及标记开发
    李力, 罗盛财, 王飞权, 黎巷汝, 冯花, 石玉涛, 叶江华, 刘菲, 赵佳林, 李舒莹, 张渤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10-32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1
    摘要430)      PDF(pc) (4730KB)(368)   
    为深入了解武夷茶树(Camellia sinensis,异名:Thea bohea L.)的遗传多样性与背景关系,收集126个武夷茶树品种/品系与223个来自12个不同地区的优异茶树品种/品系,共349份茶树资源。采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筛选出973个高质量核心SNP进行茶树遗传多样性及背景关系分析。基于模型的遗传结构(Structure)、系统发育树(NJ tree)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349个茶树可分为5个亚群,亚群聚类主要是基于茶树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不是树型或叶形等形态特征。基因流分析表明,从闽南地区到武夷山地区和武夷山地区到浙江地区存在基因渗入。遗传相似度分析显示,在349个茶树中有136对样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大于0.9,其中有26对涉及武夷茶树品种/品系。通过两两比对的辨识度分析,从973个SNP标记中筛选出21个可100%识别349个茶树品种/品系的SNP标记,其中18个SNP标记即可100%识别126个武夷茶树品种/品系,并建立遗传指纹图谱与开发鉴定引物。研究结果为今后武夷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和育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2. 陈年茯砖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脂作用
    柯菀萍, 刘振云, 李孟华, 周汐芮, 郭晓莉, 张盛, 黄建安,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83-69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8
    摘要201)      PDF(pc) (1448KB)(351)   
    为探究不同年份茯砖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陈化1年和10年的茯砖茶为代表性茶样,设置了正常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组,以及陈化1年茯砖茶干预(1Y)组和陈化10年茯砖茶干预(10Y)组。生物活性成分分析发现,陈化10年茯砖茶中的茶褐素、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而多酚和儿茶素单体明显下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陈化1年和陈化10年的茯砖茶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肝脏和血清脂质水平、体重增长、器官系数和脂肪组织重量,且陈化10年的茯砖茶具有相对显著的效果。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切片显示,补充茯砖茶可以减少肝脏中脂滴的形成和空泡的出现,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膨大。此外,补充茯砖茶能够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炎症和肝脏氧化应激,与陈化1年的茯砖茶相比,陈化10年的茯砖茶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以及肝损伤指标AST和ALT活力,同时显著上调了肝脏GSH含量(P<0.05)。这可能是由于陈化10年茯砖茶丰富的茶褐素以及与其他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3. 茶树蔗糖转运蛋白(SUTs)基因家族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罗微, 张佳琪, 杨妮, 胡志航, 郝建楠, 刘慧, 谭杉杉, 庄静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85-59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2
    摘要237)      PDF(pc) (2445KB)(348)   
    蔗糖转运蛋白(SUTs)是蔗糖转运的主要载体,其运输、装载蔗糖需要消耗能量,在植物光合产物从源到库的转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从茶树品种舒茶早中鉴定获得7个CsSUTs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等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CsSUTs家族蛋白含有一个保守MFS-2结构域,且与拟南芥AtSUCs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茶树CsSUTs蛋白被聚类在SUTⅠ、Ⅱ和Ⅳ;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SUCs为模型,推测茶树CsSUTs蛋白与SWEET、SUS、STP蛋白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茶树CsSUTs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与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这些启动子可能受到植物激素、逆境等多种因素的调控,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CsSUTs家族基因在龙井43和舒茶早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CsSUT6在茶树花中特异性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在花器官蔗糖供给、贮藏和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CsSUT1CsSUT5在茶树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表明其可能协同参与蔗糖在“源”叶的装载和“库”器官卸载等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4. 普洱茶素Ⅴ~Ⅶ对4种乳腺癌细胞作用研究
    杨锐, 赵兴平, 何明婕, 刘敏, 罗蓉, 陈川龙, 潘淑康, 丁章贵
    茶叶科学    2024, 44 (3): 501-5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4
    摘要192)      PDF(pc) (3445KB)(347)   
    普洱茶素(Puerins)是从普洱熟茶中分离得到的儿茶素衍生物,是一类结构独特的含氮多酚化合物。开展普洱茶素Ⅴ~Ⅶ抗乳腺癌细胞作用的研究,以4种不同受体表型的乳腺癌细胞株为模型,进行噻唑蓝(MTT)比色试验、蛋白质组学检测及细胞凋亡检测等试验。结果表明,普洱茶素Ⅴ、Ⅵ和Ⅶ等3个单体化合物对4种乳腺癌细胞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普洱茶素干预后乳腺癌细胞表达产生差异的蛋白主要集中于代谢通路,其次是癌症通路和黏附斑信号通路;细胞凋亡检测发现3个普洱茶素化合物均可诱导MDA-MB-231细胞的凋亡。本研究报道了普洱茶素Ⅴ~Ⅶ的抗乳腺癌细胞活性及初步作用机制,为研究普洱熟茶抗癌活性物质提供基础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5. 茶多酚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
    李晶, 林彩容, 黄艳, 邓旭铭, 王艺清,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2, 42 (4): 477-4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3
    摘要605)      PDF(pc) (1680KB)(347)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结果显示,4个菌株的耐酚能力依次为LBA4404>K599>EHA105>ATCC15834,其中EHA105和ATCC15834菌株对茶多酚较为敏感;ATCC15834菌株被膜完整率与茶多酚的浓度、静置时间呈负相关,EHA105在600 mg·L-1茶多酚处理48 h后,其被膜完整率最低;ATCC15834和EHA105对烟草叶肉细胞的吸附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经茶多酚处理24 h后,ATCC15834中chvB和EHA105中chvB2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virA表达量与低浓度酚类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性;烟草经农杆菌菌液(含茶多酚)侵染后,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发状根诱导率大大降低。1 000 mg·L-1茶多酚处理后,ATCC15834的发根诱导率最低,仅为13.85%,坏死率高达33.85%。综上所述,茶多酚会降低农杆菌活力和被膜完整率,chv基因通过降低表达量影响其吸附性,最终导致烟草转化体系中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6. 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陈敏仪, 庭玉杰, 方实明, 章夏胜, 许奥迪, 朱俊彦, 李叶云, 刘升锐, 韦朝领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88-6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008
    摘要466)      PDF(pc) (593KB)(343)   
    我国依据茶树品种农艺性状进行选育的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已达300多个,但以综合价值为目标的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尚未见报道。以条形绿茶为例,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24个茶树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茶树品种。综合专家打分和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含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确定指标的两轮德尔菲法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82.5%和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3和0.90,变异系数(CV)分别为0.19和0.16,肯德尔系数(W)分别为0.296(P<0.05)和0.358(P<0.05)。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364、0.204、0.128、0.108、0.124、0.072;二级指标权重在0.101~0.805(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中重要性赋值的德尔菲法专家(第三轮)积极程度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91、CV为0.36、W为0.11(P<0.05)。模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井长叶、舒茶早、菊花春分别以3.714、3.624、3.581得分位居前三名,是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7.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张亚真, 钟思彤, 陈志辉, 孔祥瑞, 单睿阳, 郑士琴, 余文权, 陈常颂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75-58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1
    摘要278)      PDF(pc) (2017KB)(337)   
    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8. 云南十里香茶树空间转录组测序研究
    王冬雪, 满佳旭, 武思敏, 赵雪婷, 张冬英
    茶叶科学    2024, 44 (3): 399-41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3
    摘要202)      PDF(pc) (631KB)(333)   
    近年来,云南大叶种茶和古茶树资源备受关注,而对于云南小叶种茶树资源研究报道较少。十里香茶树品种是云南特有的小叶种茶树资源,品质独特且饮用历史悠久。空间转录组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目前尚未见在茶树资源应用上的文献报道。利用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十里香茶树嫩芽的基因表征情况和空间调控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pot聚类分析识别嫩芽细胞类型,划分为13个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构建空间转录组图谱,观察到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在嫩芽的两种发育时期的空间表达位置存在差异,呈现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鉴定不同细胞类型cluster中的差异基因,主要以抗逆胁迫、生长发育调控为主,抗逆胁迫代表性基因为LOC114312694、LOC114319171、LOC114320792、LOC114287723、LOC114284011、LOC114289235,生长发育代表性基因为LOC114263486、LOC114320821、LOC114292779、LOC114321117、LOC114286858;并绘制空间分布图,发现这些抗逆胁迫和生长发育基因在幼叶中高表达,这说明在嫩芽发育的早期阶段,其在抗逆胁迫和生长发育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十里香茶树嫩芽的差异基因涉及多个重要通路,如翻译、茉莉酸信号调控、钙离子结合、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这些都与茶树生长发育紧密相关。此研究结果可为十里香茶树发育生物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茶树资源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9. 茶树春梢萌发早晚关联基因CsAL1的CAPS分子标记开发
    黄梦迪, 陈兰, 苏芹, 胡锦瑜, 刘桂芝, 谭月萍, 刘硕谦, 田娜
    茶叶科学    2024, 44 (2): 207-2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2.001
    摘要278)      PDF(pc) (475KB)(326)   
    茶树(Camellia sinensis)作为一种叶用型经济植物,春梢萌发时间是关系茶叶经济价值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因此,选育茶树早生品种,对提升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铁观音为参考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到一个与茶树春梢萌发早晚高度相关的基因CsAL1Auxilin-like 1,TGY040711)。运用SNP calling获得CsAL1各样本的SNPs,将SNPs与其春梢萌发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早生性状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分析各SNPs的酶切位点,选择合适位点开发茶树早生性状相关CAPS分子标记。利用标记对12份茶树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酶切检测,随后在72份茶树材料中进一步验证,以期借助CAPS分子标记技术为探究CsAL1中单碱基位点突变与茶树早生性状的联系提供参考,为茶树早生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0. 茶树接种AM真菌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鲁薇, 邬晓龙, 胡贤春, 郝勇, 刘春艳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18-7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2
    摘要236)      PDF(pc) (1468KB)(326)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茶树生长及生理的作用机理,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 cv. ‘Fuding Dabaicha')茶树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分别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探究AM真菌在不同干旱胁迫时长(4周、6周、8周)下对茶树实生苗生长、光合、渗透调节及气孔开度等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处理均显著促进了茶树生长,增加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改善了根系构型,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茶树根系总长度、二级侧根和三级侧根的数量、叶片渗透势分别增加了20.00%~38.77%、48.90%~163.33%、60.00%~442.86%、29.77%~41.24%,降低了干旱胁迫下茶树叶片气孔密度和相对电导率,与不接种AM真菌相比分别降低了16.00%~42.37%、2.21%~6.67%,且在干旱胁迫下的效果更为显著。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AM真菌对茶树根系的侵染和茶树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了茶树根系构型的建立,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量子效应(QY_max)、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气孔开度及渗透势等。接种AM真菌能显著缓解这种抑制效应,改善茶树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从而促进茶树生长。研究表明,AM真菌可通过优化茶苗根系构型,提高茶苗叶片的保水和光合能力,调节气孔及渗透平衡,从而促进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缓解干旱对茶树的损伤,提高茶树实生苗的抗旱能力,且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AM真菌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1.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任海龙, 陈非凡, 谭启玲, 胡承孝, 李进学, 王绍梅, 李晓君, 孟远夺, 赵英杰
    茶叶科学    2024, 44 (4): 598-60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5
    摘要397)      PDF(pc) (1017KB)(322)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状况。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替代比例、土壤条件,以及替代年限是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替代比例低于25%时,增产效果最好;有机替代25%~7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有机替代超过75%时,则会因土壤当季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茶叶产量降低。有机替代在土壤有机质<20βg·kg-1、碱解氮<100βmg·kg-1、有效磷<5βmg·kg-1与pH>4.5时对茶叶产量增加效果较好;在土壤有机质>20βg·kg-1、碱解氮>100βmg·kg-1、有效磷>20βmg·kg-1、速效钾>100βmg·kg-1与pH<5.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较好。有机肥肥效存在累计效应,有机替代年限越长对茶叶产量品质提升的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2. 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意愿的反哺效应分析
    张怡, 胡林英, 伊晓云, 陈富桥, 姜爱芹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53-8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4
    摘要349)      PDF(pc) (617KB)(321)   
    新式茶饮是在传统茶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产物。中国悠久的饮茶历史,为新式茶饮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茶丰富的风味以及包容性,成为新式茶饮创新的重要条件。新式茶饮消费是否会反过来影响传统茶消费?建立了一个新式茶饮消费影响传统茶消费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其中的反哺机制,然后基于新式茶饮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式茶饮消费对传统茶消费存在反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消费新式茶饮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溯源心理和积累一定的与茶相关的知识,从而促进消费者的传统茶消费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哺效应在奶盖茶系列和奶茶系列中的影响更为突出;健康意识较高的年轻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新式茶饮培育茶叶消费者的路径,也对进一步拓展我国茶叶消费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3. 茶黄素(TF1)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专, 韦武均, 任珍珍, 何志龙, 范玉纯, 周洁, 郭桂义, 蒋利和
    茶叶科学    2023, 43 (2): 287-2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18.001
    摘要422)      PDF(pc) (2627KB)(318)   
    探究茶黄素(TF1)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愈合试验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ARP)、迁移相关蛋白(E-cad、N-cad、Vimentin、MMP9)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smad3、p-smad3)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剂量TF1均可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其凋亡,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Bax、E-cad蛋白表达水平较高,Bcl-2、PARP,N-cad、Vimentin、MMP9、TGF-β、smad3、p-smad3表达水平较低(P<0.05)。茶黄素可能通过TGF-β信号通路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迁移,且促进其凋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4. 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诱导作用与机制研究
    万丽玮, 曾鸿哲, 彭丽媛, 文帅, 刘昌伟, 鲍肃都, 安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19-1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08
    摘要331)      PDF(pc) (1738KB)(316)   
    脂肪组织类型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通过饮食或营养干预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为产热的米色脂肪细胞是一种减少脂肪积蓄、调节代谢的安全策略。目前关于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群体,为探究EGCG对非肥胖代谢紊乱群体的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非肥胖型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Goto-Kakizaki(GK)大鼠,给予每日高脂饮食,并进行40 mg·kg-1和80 mg·kg-1 EGCG灌胃干预,检测GK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量、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及米色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UCP1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80 mg·kg-1 EGCG灌胃干预对GK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使脂肪细胞呈现向多房型脂肪细胞转变趋势,并显著上调米色化相关的PpargPpargc1aUcp1基因表达水平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诱导高脂饮食GK大鼠内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作用,且表现出调节脂质代谢的潜力。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5. 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实证研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
    阎鹏翔, 彭康, 陈富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4, 44 (6): 1023-10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9
    摘要399)      PDF(pc) (415KB)(316)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发展迅速,成为继传统原叶茶、快消瓶装茶之后的第三大茶叶消费形式。快速扩张导致行业“内卷”加剧,提高顾客购买意愿与购买频率成为行业长期良性发展的关键。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构建了年轻群体新茶饮购买意愿提升机制分析模型,采用1 900份消费者调研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检验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意愿具有提升效应;(2)功能价值、体验价值、情感价值分别增强了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品牌曝光对购买意愿的提升效应;(3)新茶饮产品创新、场景体验和品牌曝光均对顾客购买频率具有提升效应,但新茶饮购买意愿与实际购买行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新茶饮产品创新能较大程度实现购买意愿向购买行为的转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新茶饮企业经营要突出产品创新独特性、构筑场景体验趣味性、链接品牌曝光情感性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6. 蠋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种内干扰反应
    郭世保, 陈俊华, 张龙, 李非凡, 刘红敏, 史洪中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09-6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7
    摘要188)      PDF(pc) (425KB)(310)   
    为探明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Arma chinensis)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实验室内测定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并探讨了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均存在一定的捕食能力,且捕食功能反应方程与Holling Ⅱ模型相符。不同发育阶段的蠋蝽对3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最高(33.042),其次是5龄若虫(23.222),4龄若虫最低(13.219);蠋蝽雌成虫、5龄和4龄若虫对3龄灰茶尺蠖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1.499头、37.178头和31.602头,蠋蝽雌成虫对3龄灰茶尺蠖的瞬时攻击率最大(0.793),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最短(0.024βd),表明蠋蝽雌成虫对3龄灰茶尺蠖幼虫捕食潜力最强。蠋蝽对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表现为雌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蠋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行为受种内密度的干扰,5龄若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小于雌成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7.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侯智炜, 吕永铭,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张然,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47-76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824.001
    摘要266)      PDF(pc) (3993KB)(309)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先,基于GC-MS和GC-IMS分别共鉴定出93种和79种挥发性成分。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最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挥发性成分,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进一步筛选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GC-MS和GC-IMS中分别有16种和12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径山2号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包括2-庚醇、茉莉酸甲酯、2-甲基丁醛和2-庚酮等,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香特征,其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径山1号中顺茉莉酮、庚醛和(Z)-3-己烯醇的含量较为丰富;迎霜品种中氧化柠檬烯和戊醛的含量较高。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径山1号、翠峰和径山2号的香气评分较高。研究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径山茶生产中优质原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高品质径山茶的精准加工和定向品质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8. 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的影响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反事实估计
    杨旭林, 潘昌健, 姜仁华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81-8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9
    摘要367)      PDF(pc) (354KB)(301)   
    基于全国288份茶企问卷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的影响。实证表明,有机认证对茶企经营效益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不同区域和自有茶园规模不同的分组中具有异质性。相对中西部企业,东部企业参与有机认证带来的经营效益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相较自有茶园面积在中位数以上的茶企,自有茶园面积较小的企业参与有机认证所带来的效益提升效应更大。据此,各地政府在绿色发展框架下可支持茶企开展有机认证,中西部地区可组织企业到东部地区企业借鉴发展有机茶的实践经验;茶企需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市场需求,酌情通过有机认证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9.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刘辉, 冯月玲,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27-63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3
    摘要163)      PDF(pc) (2401KB)(300)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 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 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βg·L-1、甘露醇18.85βg·L-1、酵母浸膏4.73βg·L-1、装液量372.60βmL·L-1、培养温度25β℃、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 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 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 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 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0.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
    蒋阿婷, 刘巧芳,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63-7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829.001
    摘要199)      PDF(pc) (900KB)(291)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15∶45、40∶45∶15、60∶10∶30、60∶30∶10拼配得到6个拼配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拼配茶样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品质高于单一黑毛茶及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20%的2个拼配茶样。生化分析结果发现,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茶样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更高,滋味醇厚较鲜爽;在此基础上,桃源大叶占比较高时,茶多酚、黄酮、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更高,滋味更加浓强;黄金茶占比较高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滋味更为甜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共筛选出41种候选差异挥发物(VIP>1),进一步计算其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发现芳樟醇、L-α-松油醇、雪松醇、异亚丙基丙酮、藏红花醛等13种关键差异挥发物(VIP>1、ROAV>1);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高含量的藏红花醛、苯乙醇与其高香持久的特征密切相关,加入高配比的黄金茶1号黑毛茶,使得D-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Ⅳ)含量更高,赋予了拼配茶样的花香属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1. 改良QuEChERS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树组织中的双丙环虫酯和代谢物M440I007
    秦钰洁, 郭明明, 陈永晶, 周利
    茶叶科学    2024, 44 (3): 515-52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10
    摘要238)      PDF(pc) (573KB)(291)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新型生物源杀虫剂,2023年在我国登记用于茶树中茶小绿叶蝉的防治。建立了改良QuEChERS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茶树组织中双丙环虫酯及其代谢物M440I007的分析方法。茶树根、茎、叶经水和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OH)和石墨化炭黑(GCB)净化,目标物用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在0.002~5.000 mg·L-1范围内,两种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 5。在0.005~2.000 mg·kg-1的添加水平下,两种化合物的回收率为78.3%~106.0%,相对标准偏差(RSD)≤12.85%,方法的定量限(LOQ)和检出限(LOD)分别为0.005 mg·kg-1和0.002 mg·kg-1。采用该方法,测得盆栽施药处理土壤培养7 d的茶苗组织中双丙环虫酯的分布为根(0.102 mg·kg-1)>茎(0.078 mg·kg-1)>叶(0.007 mg·kg-1),其转运因子TFroot-stemTFstem-leaf均小于1,代谢物M440I007的残留水平均在定量限以下。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成本低、准确度和灵敏度高,可为进一步研究双丙环虫酯和M440I007在茶树中的吸收传导行为提供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2. 表儿茶素的碳酰化改性及其紫外吸收和抗氧化活性
    雷响, 张闽峰, 林辉, 王丽丽, 郑德勇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93-5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02
    摘要235)      PDF(pc) (359KB)(291)   
    为增强表儿茶素衍生物的紫外吸收性能、改善其在油脂等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以甲烷磺酸为溶剂和催化剂,由表儿茶素和对羟基苯甲酸合成了2,2'-二(对羟基苯甲酮基)-表儿茶素,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验证纯度,运用紫外-可见光(UV-vis)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和核磁共振(NMR)波谱等表征手段确证目标产物结构。评价了2,2'-二(对羟基苯甲酮基)-表儿茶素的紫外吸收性能,以及对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阳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合成的2,2'-二(对羟基苯甲酮基)-表儿茶素与常用紫外线吸收剂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OMC)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范围和相当的摩尔吸光系数,有望成为一种性能优良的UVB波段紫外线吸收剂;2,2'-二(对羟基苯甲酮基)-表儿茶素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体外抗氧化能力高于维生素C(VC)、略低于表儿茶素,有望应用于化妆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3. 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的可溶态和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特性比较
    占坤, 杨正利, 徐子怡, 赖章凤, 李军, 陈罗君, 周四喜, 李明玺, 甘玉迪
    茶叶科学    2023, 43 (3): 356-36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3
    摘要415)      PDF(pc) (459KB)(290)   
    为探究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酶学性质,提高宁红茶茶黄素含量,以宁州群体种、宁州2号、大叶龙品种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获取膜结合态多酚氧化酶(Membrane-bound polyphenol oxidase,mPPO)和可溶态多酚氧化酶(Soluble polyphenol oxidase,sPPO)粗酶,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以邻苯二酚为底物,3个茶树品种mPPO比活力均高于sPPO比活力,大叶龙mPPO比活力最高,为(542.59±25.13)U·mg-1,宁州2号的sPPO比活力最低,为(112.57±14.01)U·mg-1。mPPO最适反应温度在40~60 ℃,sPPO最适反应温度在30~50 ℃,宁州2号和大叶龙的mPPO最适反应温度最高均为55 ℃,宁州2号和宁州群体种的sPPO最适反应温度最低为35 ℃。sPPO最适pH值在7.00~8.50,有1个峰,而mPPO最适pH值在5.00~8.00,有2个峰,宁州群体种的sPPO最适pH值为8.00,宁州2号mPPO最适pH为5.50。mPPO和sPPO对二羟基酚有较强亲和力,其中宁州2号mPPO对邻苯二酚亲和力最强,催化效率最高。抗坏血酸对宁州群体种sPPO抑制效果最好,卤化物抑制剂对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sPPO与mPPO活性均无抑制作用,EDTA对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mPPO均有活化作用。适制宁红茶茶树品种sPPO和mPPO的热失活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大叶龙mPPO耐热性最好,热敏感性最差,对温度敏感性最弱,而宁州群体种sPPO耐热性最差,热敏感性最强,对温度敏感性最强。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间sPPO和mPPO酶特性有一定差异,大叶龙品种mPPO比活力最高,耐热性最好,可为高茶黄素宁红茶加工提供合适酶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4. 康普茶细菌纤维素的形成途径及其在废弃茶叶资源高效利用中的应用
    徐晴晴, 聂晴, 刘助生, 郭青,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07-7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1
    摘要299)      PDF(pc) (831KB)(288)   
    废弃茶叶资源和夏秋茶用于生产康普茶和细菌纤维素,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能开发高市场价值的产品。细菌纤维素作为一种高晶度、可再生的多糖,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环保包装、纺织、新能源电池、护肤品等领域。综述了近年来细菌纤维素膜的应用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发酵环境和茶叶种类对细菌纤维素膜品质的影响,证实了通过调整发酵参数可获得具有特定结晶结构的纤维素。进一步探讨了茶叶成分在菌膜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提高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产量和质量的新思路。文章强调了康普茶细菌纤维素膜的保健功效及其在可持续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以促进其工业化应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5. 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的分离鉴定及对茯茶发花品质的影响
    肖娟娟, 程滢, 刘雁, 刘巧芳, 蒋阿婷,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王贞红, 禹利君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39-65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9
    摘要179)      PDF(pc) (4683KB)(283)   
    为探究自行分离纯化菌株LJSC.2006对湖南茯茶主要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综合菌落平皿形态、孢子电镜扫描特征、菌丝体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JSC.2006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GenBank登录号:MZ147025)。运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HS-SPME/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等方法比较黑毛茶及其发花茶样的滋味、香气品质,发现黑毛茶发花后干茶色泽加深,金花满披,菌香显露,滋味醇和;滋味成分黄酮、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气成分增加,醛类、酯类相对含量增多,苯乙烯和雪松醇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和苯乙酮为发花茶样共有香气成分;黑毛茶发花后,水杨酸甲酯、(E,E)-2,4-庚二烯醛、(E)-芳樟醇-3,7-氧化物、(E)-呋喃氧化芳樟醇、(E)-2-壬醛、(E)-2-已烯醛、(E)-2-(Z)-6-壬二烯醛、苯乙酮、(E)-2-壬烯醛及香叶酸甲酯等10种特征性挥发成分相对含量明显上升,综合形成了金花散茶的菌花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6. 规模异质性视角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
    熊云, 陈江华, 李道和
    茶叶科学    2023, 43 (3): 424-43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3.009
    摘要313)      PDF(pc) (373KB)(283)   
    产品加工标准化是促进茶产品质量提升,增强茶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江西省茶企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处理效应模型(TEM)分析了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剖析了不同经营规模下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影响的差异。结果发现:(1)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有显著正向影响,采用标准化生产有助于增加企业经营收益,其中拼配工艺和感官审评测量维度影响显著,相较于未采用标准化加工方式的茶企,采用标准化加工方式的茶企的销售收入能高出10.01%;(2)产品加工标准化对茶企经营收益的影响具有规模异质性,适度规模经营下茶企产品加工标准化的增收效应明显,过大规模经营下加工标准化的增收效应不明显。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并推进茶企加工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同时鼓励企业将拼配工艺纳入标准化体系;倡导茶企在适度规模范围内可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经营规模,充分激发产品加工标准化的经营收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7. 萎凋过程中环境胁迫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晏朵, 余鹏辉, 龚雨顺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1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3
    摘要279)      PDF(pc) (530KB)(272)   
    萎凋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加工工序。萎凋期间茶鲜叶受到失水、温度、光照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导致其发生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影响茶叶品质的形成。综述了茶叶萎凋过程中不同环境胁迫对茶叶主要品质(滋味与香气)形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环境胁迫如何调控茶鲜叶内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探讨了其影响茶鲜叶内细胞物理结构变化、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内在作用机制,旨在为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8. 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及其原因探究
    邹佳婷, 郭宇航, 边磊, 罗宗秀, 李兆群, 修春丽, 付楠霞, 蔡晓明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44-5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3
    摘要405)      PDF(pc) (419KB)(262)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茶园重要害虫,目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尚不明确。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效;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成虫防效不佳的原因。结果显示,田间对若虫防效很好的化学农药对成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室内研究显示,以田间施药浓度甚至更低的浓度喷施整株茶梢时,成虫死亡率均为100%。当茶梢中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最高,为63.33%~71.67%;但茶梢顶部着药时,成虫死亡率仅为20.00%~28.33%。当茶梢顶部着药时,通过增加茶梢周围的遮光范围或降低茶梢顶部的光照强度,可增加成虫的死亡率。这些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成虫活动范围主要在茶梢中部应是化学农药不能在田间对其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且成虫这一习性与光强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发现为田间茶小绿叶蝉成虫的防治提供了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化学农药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9. 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菌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抑菌剂筛选
    李红莉, 周铁锋, 毛宇骁, 黄海涛, 崔宏春, 郑旭霞, 赵芸
    茶叶科学    2023, 43 (2): 194-2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2.010
    摘要394)      PDF(pc) (1618KB)(256)   
    为筛选出对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对该地区的茶树炭疽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一步采用浓度梯度试验测定了3种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西湖龙井产区茶树炭疽病的主要病原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在200 mg·L-1时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该菌的抑菌活性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8%以上,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71.459、77.155、110.753 mg·L-1。显微观察发现,在添加有效中浓度的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的培养基上进行病原菌培养时,菌丝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呈现变形扭曲、皱缩干瘪等现象。综上所述,香荆芥酚、牛至精油和紫苏醛对山茶炭疽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具有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0.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
    李自强, 杨梅, 张新忠, 罗逢健, 周利, 楼正云, 孙荷芝, 王新茹, 陈宗懋
    茶叶科学    2022, 42 (4): 537-5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416.004
    摘要502)      PDF(pc) (398KB)(252)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绿茶中1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采用1%甲酸乙腈提取绿茶样品中的目标农药,经TPT-SPE柱净化,在电喷雾正离子源(ESI+)模式下电离,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目标母离子和子离子进行扫描测定。通过对样品提取、净化以及色谱条件优化,目标农药浓度范围在0.005~1.000 mg·kg-1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2 6;在0.010、0.050、0.100 mg·kg-1和1.000 mg·kg-1 4个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在74.0%~105.4%,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定量限为10~50 μg·kg-1。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可满足绿茶中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1. 基于COI基因解析我国茶网蝽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陈世春, 江宏燕, 廖姝然, 陈亭旭, 王晓庆
    茶叶科学    2023, 43 (6): 795-805.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8
    摘要308)      PDF(pc) (1213KB)(248)   
    茶网蝽(Stephanitis chinensis)是我国西南茶区的重要害虫,近年有入侵成灾事件发生。为解析茶网蝽的生态适应机制和成灾规律,测定了茶网蝽12个种群共240头成虫COI基因序列,利用DnaSP 6.12.03、Arlequin 3.5.2.2、MEGA 7.0.26等软件进行了遗传分化程度、基因流(Nm)以及分子变异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茶网蝽12个地理种群的240条COI基因序列共包含75个变异位点和38个单倍型,其中仅Hap13是共享单倍型。茶网蝽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27 79,地理种群的Hd在0.00~0.85,总群体的遗传分化固定系数(FST)为0.864 26,Nm为0.039 87,表明我国茶网蝽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小。重庆城口、重庆巫溪、湖北恩施、湖北十堰、陕西汉中等5个种群相互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基因交流频繁(FST<0.06,Nm>4.50),其他种群对之间分化程度较高,基因交流较少(FST>0.25,Nm<1.00)。分子变异分析(AMOVA)支持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不同地理种群之间(86.43%)。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支持重庆巴南、湖北恩施种群以及大巴山脉周边群体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本研究分析推测我国茶网蝽兼具入侵种群扩张成灾和原始种群扩张成灾的风险,建议有茶网蝽发生的茶区和大巴山脉周边茶园加强对该害虫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2. 溴虫氟苯双酰胺影响灰茶尺蠖成虫合成与识别性信息素的能力
    徐长霞, 罗宗秀, 马龙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18-62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6
    摘要181)      PDF(pc) (613KB)(247)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是重要的茶树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茶产区,干扰其性信息素通讯是防治该类害虫的有效方式。使用亚致死剂量的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灰茶尺蠖成虫,利用风洞测试发现雄蛾对性信息素诱芯表现出活跃、起飞、接触行为发生的占比分别下降了13.79%、44.23%、60.00%,且反应发生时间显著延长。进一步的电生理分析发现,处理组雄蛾对0.01βmg·L-1的性信息素组分Z3,Z6,Z9-18:H的触角电位反应下降了54.57%。另外,当雌蛾受到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GC-MS分析结果显示,雌蛾性腺性信息素主成分Z3,Z6,Z9-18:H和Z3,epo6,Z9-18:H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1.76%和34.71%,雌蛾合成性信息素的能力显著削弱。雌蛾经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参与性信息素合成的潜在基因Egri-CYP340BD1表达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能显著干扰灰茶尺蠖成虫的性信息素通讯,将为茶园尺蠖类害虫行为调控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3. 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研究
    孙悦, 刘梦月, 高晨曦, 吴全金, 曹士先, 余顺甜, 陈志丹,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3, 43 (4): 525-543.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5
    摘要432)      PDF(pc) (2465KB)(238)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未被病虫为害的一芽二叶新梢的挥发物进行检测,以期筛选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物。结果显示,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趋向于叶片色彩较暗、黄色较淡的茶树品种;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趋向色彩鲜亮、饱和度高、黄色偏高的茶树品种,且茶棍蓟马更重视叶背的色泽。在挥发物方面,小贯松村叶蝉种群密度与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壬醛、十二烷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茶棍蓟马的种群密度与十二烷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十二烷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作用不同,其含量和茶树叶片蜡质含量与种群密度间的关系呈现相同趋势,这说明同一种挥发物对不同昆虫会产生不同的趋向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4. 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江宏燕, 陈世春, 廖姝然, 陈亭旭, 杨普香, 谢小群, 王晓庆
    茶叶科学    2023, 43 (4): 460-4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4.002
    摘要360)      PDF(pc) (1311KB)(232)   
    扁刺蛾(Thosea sinensis)具有分布广、多食性、危害大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农林业害虫。为报道采自江西的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了解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样性与差异,探究刺蛾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规律。通过Sanger测序后拼接、校正、注释获得扁刺蛾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了鳞翅目17个科26种蛾类昆虫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扁刺蛾线粒体基因组是1个大小为15 540 bp的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共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还有1个425 bp的控制区,基因排列与鳞翅目双孔类(Ditrysia)昆虫相同。通过与其他刺蛾的全序列和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对比相似度,结果显示,扁刺蛾与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的相似度最高,与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相似度最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扁刺蛾与茶刺蛾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龟形小刺蛾(Narosa nigrisigna),鳞翅目昆虫各科均聚为一支。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扁刺蛾的起源、遗传多样性、迁移和分化,以及对农药的抗性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5. 不同茶树品种叶片细胞壁氟富集差异探究
    刘昱, 杨培迪, 张培凯, 詹文礼, 李游, 姚苏航, 赵洋, 成杨, 刘振,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35-74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3
    摘要203)      PDF(pc) (1735KB)(231)   
    茶树是一种氟超富集植物,不同茶树品种的叶片富集氟含量存在差异。为探究茶树叶片细胞壁氟富集规律,检测了15个茶树品种的叶片氟含量,以及叶片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与其对应的氟含量,分析不同成熟度叶片细胞壁氟分布。结果显示,果胶是体现品种细胞壁氟富集成熟度差异的关键细胞壁组分。15个品种中,涟茶7号、槠叶齐、上梅洲种的成熟叶果胶含量与果胶氟含量都比嫩叶高,而铁观音是唯一成熟叶比嫩叶中果胶氟含量低的品种。细胞壁组分氟占比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成熟度越高,氟含量越高,且均呈细胞壁多个组分富集氟的趋势。通过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筛选,茶树品种寒绿成熟叶组和嫩叶组均具有高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1-4=0.704 6,D5-8=0.928 6);福鼎大白茶、湘波绿、湘波绿2号、碧云、黔湄702具有中等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1-4=0.326 7~0.486 1,D5-8=0.484 4~0.699 3);云南乌黑大叶、槠叶齐具有低细胞壁氟富集水平(D1-4=0.146 5~0.268 8,D5-8=0.222 3~0.345 7)。本研究从品种和叶片成熟度角度探究茶树细胞壁氟富集规律及其差异性,为低氟茶树分子育种提供品种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6.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发花茶梗活性成分的预测分析
    何淏天, 肖娟娟, 汤依钰, 罗密,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65-68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10
    摘要159)      PDF(pc) (10639KB)(230)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验证。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获得发花茶梗与原茶梗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代谢产物295种,其中碳水化合物41种、有机酸37种、酚类及其衍生物33种、萜类化合物27种、胺类2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24种、酯类21种、糖苷类19种、黄酮及其衍生物1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4种、类固醇及其衍生物9种、生物碱9种、酚酸6种、香豆素及其衍生物6种、儿茶素及其衍生物1种和其他7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发花茶梗有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48个靶点,通过蛋白质互作(PPI)筛选得到13个潜在核心靶点。根据分子对接结果,初步预测香豆雌酚、高良姜素、木犀草素和藏红花酸是发花茶梗的主要核心活性成分。EGFR、ESR1、SRC和PTGS2是发花茶梗作用的主要核心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7. 基于GC-O-MS评价芽叶型黄茶的香气类型及其关键香气组分的呈香贡献
    周虹余, 王瑗媛, 李法鑫, 聂枞宁, 冯德建, 赵悦伶, 杜晓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85-100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4
    摘要170)      PDF(pc) (1272KB)(227)   
    为全面探析芽叶型黄茶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嗅觉(GC-O)技术,并辅以感官审评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芽叶型黄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芽叶型黄茶以清甜香为主,通过感官审评细分为鲜嫩香、栗甜香及甜香3类。利用GC-MS共检测到119种挥发性成分,并通过聚类分析(H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筛选不同香型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采用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与GC-O分析明确了芽叶型黄茶的关键香气化合物。芽叶型黄茶有60种ROAV>1的特征香气成分,其中鲜嫩香型以醛类为主导,栗甜香型醇类占据主导,甜香型中2-乙基-5-甲基吡嗪与2,3-二乙基-5-甲基吡嗪贡献显著。嗅闻结果显示,苯乙醇是黄茶清甜香属性的重要成分;鲜嫩香的关键呈香物质包括苯乙醇、茉莉酮、苯乙烯、芳樟醇、壬醛等;栗甜香则主要来源于庚醛、β-大马士酮、2-正戊基呋喃等成分;甜香以吡嗪类与醛类为主,呈现出独特的甜香与焦糖香气。研究揭示了芽叶型黄茶香气成分的多样性,并深入阐明了各香型间的香气差异与成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8. 我国茶毛虫及其布尼亚病毒(EpBYV)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陈世春, 江宏燕, 廖姝然, 陈亭旭, 牛金志, 王晓庆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93-80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9
    摘要168)      PDF(pc) (3571KB)(213)   
    茶毛虫是一种危害茶叶生产的重要害虫和人类皮肤致敏原,布尼亚病毒在茶毛虫的不同地理种群中广泛分布,研究茶毛虫与茶毛虫布尼亚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bunyavirus,EpBYV)遗传背景可为更好地防治茶毛虫和开发利用病毒资源提供理论支撑。采集了15个地理种群共148个茶毛虫幼虫样本,测定了茶毛虫的COIND5序列及EpBYV的RdRp序列,利用软件DnaSP 6.12.03、Arlequin 3.5.2.2和MEGA 7.0.26等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合并COIND5序列分析发现,茶毛虫的15个地理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880 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3 17),99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90,P<0.05),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87.12%),且组间分化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吻合,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推测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较为稳定。EpBYV的RdRp序列在除重庆城口种群外的138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5 26)和相对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17 95),93个种群对间遗传分化显著较高(FST>0.257,P<0.05),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之间(62.13%),种群历史动态分析支持EpBYV种群近期经历了种群扩张事件。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茶毛虫总群体在近期将较为稳定,但在重庆城口和福建宁德有种群扩张风险;EpBYV群体经历了种群扩张,EpBYV在茶毛虫群体中的感染率和种群扩张能力都较高,具有应用于茶毛虫生物防治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9. 不同炭焙时间对大红袍感官品质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谢贺, 萧涵, 胡腾飞, 陈国和, 刘洋, 欧行畅, 蒋容港, 虞丽明,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王超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60-9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1
    摘要167)      PDF(pc) (1404KB)(210)   
    为探究不同炭焙时间大红袍中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动态变化,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Q-TOF/MS)的方法,对炭焙200、300、400、500、600 min(编号分别为LF200、LF300、LF400、LF500、LF600)的大红袍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气出现在炭焙前期,随着炭焙时间的延长,青气逐渐消失,花果香突显,其中LF600样品的花果香最为明显。在不同炭焙时间的大红袍中共检测出304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醛类、酯类为主。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可将不同炭焙时间下的样品分为3组,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为标准筛选出了11种关键差异化合物,其中具有青气特征的(E,E)-2,4-己二烯醛的相对含量随着炭焙时间延长而降低,具有果香特征的苯甲酸甲酯、苯乙酸甲酯、橙花醇、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随着炭焙时间延长而增加。本研究结果对指导大红袍的生产加工,调控大红袍品质,以及提高大红袍饮品价值属性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0. 非圆齿轮行星轮系乌龙茶摇青装置研制与工艺参数研究
    刘丽敏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44-8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31025.001
    摘要279)      PDF(pc) (1071KB)(210)   
    针对目前乌龙茶摇青设备在摇青时因鲜叶间摩擦不充分所导致的茶叶摇青品质不均、效果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组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的乌龙茶摇青机构,建立了该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并得到其最佳机构参数,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并获得非圆齿轮的节曲线及齿廓参数(m=2,α=20°,z=51),完成了装置的结构设计和样机研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乌龙茶摇青的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将多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以获取可评判摇青效果的综合评分,通过正交检验分析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在该工艺参数的组合下,乌龙茶鲜叶的有效摇青率为87.52%,失水率为30.19%,综合评分为传统手工摇青的97.02%。试验结果表明,该非圆齿轮行星轮系的乌龙茶摇青装置和相关工艺能够满足不同老嫩程度、不同数量的乌龙茶摇青需求,使被加工后的乌龙茶达到更贴近手工摇青的效果,并能通过增加机器台数,从而满足农业大生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1. 茶叶成分EGCG与L-theanine联合应用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丁树洽, 谢昕雅, 刘助生, 廖贤军,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5): 779-79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918.001
    摘要199)      PDF(pc) (2482KB)(199)   
    分化的神经细胞需要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维护轴突的生长和功能。前期研究显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L-茶氨酸(L-theanine)能够维持神经细胞的静息状态并具有神经修复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不清楚。在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EGCG和L-theanine联合处理改善细胞代谢和修复能力,提高了细胞活力,表现显著的协同作用。转录组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EGCG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节脂肪酸代谢和淀粉样蛋白毒性应激来维持细胞静息态;L-theanine则通过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神经代谢和突触功能发挥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网络的调节更为广泛和温和,减少对细胞的刺激作用。本研究为茶叶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在老龄化社会中的饮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2.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霍山黄芽品质评价
    姜青, 邱桐, 赵蕾, 赵潇奕, 张莹, 陈颖琦, 甘诗雅,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4, 44 (4): 655-66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4.004
    摘要255)      PDF(pc) (1474KB)(197)   
    安徽霍山黄芽常用霍山金鸡种和舒茶早两个品种制得,有黄茶制法和绿茶制法两种产品。采用偏好属性启发(Preferred attribute elicitation,PAE)法和时间强度(Time-intensity,TI)法探究不同品种、不同制法霍山黄芽的消费者偏好及滋味属性强度变化。PAE试验中评价员就生成的属性达成一致后,根据其影响喜好的重要性对感官属性进行排序和强度赋值,结果表明,滋味秩和(115)>香气秩和(81)>外形秩和(44),被消费者共同认为重要的属性词有回甘、花香和毫。TI试验中评价员根据几何平均值M筛选出回甘、醇、苦、鲜、涩5个描述词;霍山金鸡种黄茶制法样品的回甘、鲜味属性高于绿茶制法样品,醇、苦、涩属性低于绿茶制法样品;舒茶早表现出相反趋势。本研究利用PAE法和TI法提取出消费者视角的霍山黄芽重要属性,并通过观察不同品种、不同制法霍山黄芽的动态属性变化,基于消费者视角提出了霍山金鸡种更适合采用黄茶制法、舒茶早更适合采用绿茶制法,从而科学指导黄茶企业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和销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3. 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的建立
    赵潇奕, 陈艾妮, 姜青, 赵蕾, 邱桐, 方婉昕, 梁楚韵, Sharipova Alina, 戴前颖
    茶叶科学    2024, 44 (1): 133-1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1.012
    摘要346)      PDF(pc) (2403KB)(194)   
    咖啡冲煮控制图在咖啡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借鉴咖啡评价指标,以六安瓜片为研究对象,将体现风味平衡度和浓度的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EY)及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用作评价茶汤的质量指标。应用生存分析法确定实现六安瓜片茶汤最大消费者接受度的最佳EY范围为2.53%~4.57%,最佳TDS范围为0.14%~0.28%,并以此为“理想”区域建立了六安瓜片冲泡控制图,在消费者层面和专家层面均得到了验证。研究表明,采用茶水比(g∶mL)为1∶30~1∶15,温度在85~100 ℃时,第一泡茶汤在33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二泡茶汤在15 s内调节冲泡时间,第三泡茶汤在13 s内调节冲泡时间,可以得到“理想”区域的茶汤。本研究为科学地冲泡六安瓜片及其他绿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4. 茶树一种新枝条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王娟, 涂一怡, 吕务云, 陈易佳, 李士朴, 王玉春, 陈雅楠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07-815.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7
    摘要186)      PDF(pc) (3342KB)(193)   
    在浙江省瑞安市茶园种植的嘉茗1号茶树上,夏秋季大面积发生一种未见报道的枝条枯萎病,发病枝条出现褐色不规则病斑,病斑可扩大蔓延至芽叶,造成茶芽枯萎,叶片卷曲皱缩,进而整个枝条枯萎死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枝条上分离得到1株真菌,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ITSTUB2TEF1-α序列构建的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梭孢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fusispora)。室内致病力测试表明,B. fusispora通过伤口侵染茶树枝条造成枯萎病的发生。以上结果表明,作为新纪录种,B. fusispora是引起茶树该新病害发生的病原菌。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3种杀菌剂(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甲基硫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B. fusispora均有较强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1.91 μg·mL-1和2.25 μg·mL-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5. 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中理化指标差异性分析
    李文燕, 张琳, 陈利燕, 张颖彬, 周苏娟, 洪一苇, 梁思辰, 孙洪峰, 陈红平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43-8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6
    摘要273)      PDF(pc) (1092KB)(192)   
    理化成分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物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风味品质特征、质量等级,因而成为我国茶叶产品标准的关键指标。我国茶叶产品种类丰富,相关标准较多,具有一定共性特征与特殊性,但我国茶叶产品标准之间理化指标的关系鲜见报道。收集整理了我国已制定茶及相关产品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227项,涉及20项理化指标。因产地、原料、加工工艺和采摘标准等不同,各茶叶标准对理化指标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性,但质量要求的方向保持一致。绿茶标准的数量及其理化指标参数最多,要求最高,茶叶国家标准的要求普遍低于行业或地方标准。与国家茶叶基础性产品标准相比,地理标志茶叶产品在理化指标的要求上一般较高。本研究为我国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6. 全自动固相萃取结合UPLC-MS/MS测定茶叶中的草甘膦及其代谢物
    易华娟, 朱洁灵, 周瑞铮, 郑耀林, 张树权, 杨乐, 苏雍伦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57-869.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10
    摘要327)      PDF(pc) (507KB)(191)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UPLC-MS/MS)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分析方法。用水-二氯甲烷体系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初步除杂,在全自动固相萃取仪中通过聚苯乙烯键合苯磺酸混合型阳离子交换柱进一步净化样品溶液基质,利用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的衍生条件为5%硼酸钠缓冲溶液和10 mg·mL-1的9-芴基甲基三氯甲烷(FMOC-Cl)衍生剂在室温下衍生2 h,衍生后的样品溶液在HSS T3色谱柱和5 mmol·L-1乙酸铵溶液(含0.1%甲酸)-乙腈流动相体系下进行梯度洗脱分离,经UPLC-MS/MS进行内标法定量分析。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在0.2~50 n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该方法的检出限为2 μg·kg-1,定量限为5 μg·kg-1。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5、50 μg·kg-1和250 μg·kg-1)的回收率为94.2%~106.7%,相对标准偏差为3.8%~4.9%。该方法具有高效率、高准确度、高通量、基质干扰小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实验室日常大批量茶叶样品筛查草甘膦及氨甲基膦酸残留的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7. 茶树果胶甲酯酶及其抑制子家族基因的鉴定及CsPME55参与氟胁迫响应的功能分析
    徐文鸾, 温晓菊, 贾雨轩, 倪德江, 王明乐, 陈玉琼
    茶叶科学    2024, 44 (6): 869-8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8
    摘要168)      PDF(pc) (9111KB)(187)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具有氟(Fluoride,F)富集特性,且F主要富集在细胞壁组分的果胶中;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及其抑制子PMEI(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能够催化果胶的修饰进而影响细胞壁特性,参与植物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过程。从茶树舒茶早基因组中鉴定了85个CsPMEs和56个CsPMEIs成员,分别包括4个和5个亚族;不同亚族可能因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表达模式等不同呈现功能分化。荧光定量结果表明,CsPME3aCsPME55CsPMEI1CsPMEI3在福鼎大白茶成熟叶中被F处理显著诱导表达。此外,过表达CsPME55缓解了F胁迫对拟南芥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推测CsPME55可能参与茶树F胁迫调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PMEPMEI家族基因参与F响应的功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8. TTLD-YOLOv7:非结构化环境下茶树病害的检测算法
    俞淑燕, 杜晓晨, 冯海林, 李颜娥
    茶叶科学    2024, 44 (3): 453-4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3.012
    摘要181)      PDF(pc) (1394KB)(180)   
    茶树病害对茶树种植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极为严重。在动态而复杂的茶园环境中检测疾病的传统方法效率低下,检测效果不尽人意。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YOLOv7-tiny的模型,增强了茶树病害的细微检测能力。通过整合CoordConv和ECA信道关注机制,本模型在卷积特征图中实现了更高的空间识别能力,并降低了背景噪声对特征识别的影响。进一步的改进包括采用归一化瓦瑟斯坦距离度量和去耦头,以提高对小病斑的检测能力。使用K-means算法根据茶树病斑的特殊性生成了新的锚框,提高了模型的精确性和通用性。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优于现有模型Faster R-CNN、SSD、YOLOv5s、YOLO-Tea、YOLOv7-tiny和YOLOv7,平均精确度提高5.39个百分点,达到了93%。改进后的模型可应用于茶树病害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9. 结合改进胶囊网络与知识蒸馏的茶青分类方法研究
    陈星燃, 黄海松, 韩正功, 范青松, 朱云伟, 胡鹏飞
    茶叶科学    2022, 42 (3): 387-396.   DOI: 10.13305/j.cnki.jts.2022.03.002
    摘要451)      PDF(pc) (750KB)(180)   
    不同等级茶青的准确分类,对名优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采用传统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分选会使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采集茶青图像建立数据集,结合幽灵注意力瓶颈层与胶囊网络提出一种新型网络模型:GA-CapsNet。通过基于线性衰减比例系数的成长知识蒸馏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在迁移教师模型参数矩阵的同时,使学生模型随着迭代自适应降低依赖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对比其他同类算法,所提出的方法在小规模数据集上分类性能优异,精确率、召回率及F1-score分别为94.97%、95.51%、95.24%。本研究基于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种GA-CapsNet模型,为解决茶青分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0.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准确测定茶叶中总硒含量
    许文琪
    茶叶科学    2024, 44 (6): 1014-102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7
    摘要119)      PDF(pc) (647KB)(177)   
    为了提高微波消解-ICP-MS法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建立了一套准确检测茶叶中硒含量的方法,检测了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作为增敏剂的增敏效果以及0~10%正丁醇添加入内标对准确测定茶叶中总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3%正丁醇作为增敏剂,茶叶标准物质的总硒含量的检出限更低(0.001 71 mg·kg-1),检测结果准确度更高。该方法在0~50.0 μ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加标回收率为86.0%~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1.10%~4.44%。采用该方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分别对市售的7款富硒茶叶中的总硒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同一样本的两个检测数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检出限更低,精密度更高,且具有较好的重现性,更适用于茶叶中总硒含量的准确测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1. 干旱低温复合胁迫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模拟预测
    赵茜, 刘倩, 蔡何佳奕, 何婕绮, 方筠雅, 刘雨欣, 陈超, 郑曜东, 张天经, 余文娟, 杨广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01-916.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0
    摘要223)      PDF(pc) (1626KB)(175)   
    为明确多重气候胁迫对茶树光合效率的影响,开发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胁迫分级体系,以实现对茶树胁迫的即时监测。以福建省主栽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了茶树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生理响应;基于监测数据,构建了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胁迫快速分级方法及光合作用预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干旱低温复合胁迫下所有参试茶树品种叶片的光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且随胁迫强度增大光合效率的下降幅度增大。参试茶树品种中,铁观音的光合效率下降幅度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具有较强的耐胁迫能力;而福鼎大白茶的耐胁迫能力最弱。筛选了茶树对复合胁迫高度敏感的光合生理参数,利用K-ansme聚类算法对该参数进行聚类,构建了胁迫快速分级方法,聚类精确度在80%以上。利用不同模型预测并验证光合生理指标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最高。本研究构建的胁迫分级方法实现了对茶树复合胁迫的快速分级,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实现了对光合生理的无损伤监测与预警,研究结果可为多重气候条件下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对茶叶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2. 酚酸介导下连作茶树根际病原菌Alternaria sp.及其拮抗菌Pseudomonas sp.变化
    李艳春, 王义祥, 叶菁, 李兆伟
    茶叶科学    2023, 43 (6): 823-834.   DOI: 10.13305/j.cnki.jts.2023.06.007
    摘要324)      PDF(pc) (1798KB)(174)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长期宿根连作铁观音茶园存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加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探究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对寻求有效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平板对峙等方法对铁观音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不同宿根连作年限(0、1、10、20 a)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拮抗菌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变化,并模拟土壤中各酚酸配比,研究酚酸类物质对茶树根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影响。结果显示,从连作20 a患病铁观音茶树根系分离鉴定到1株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并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拮抗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与1 a茶园相比,20 a茶园土壤中的链格孢菌绝对含量显著偏高,而假单胞菌含量却显著偏低。连作茶园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阿魏酸5种酚酸类物质,其平均配比为38∶229∶11∶11∶3。连作条件下酚酸类物质并未在土壤中累积,而是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模拟试验发现,中低浓度(30~120 μmol·L-1)的混合酚酸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单一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和丁香酸在低浓度(30 μmol·L-1和60 μmol·L-1)时也能够显著促进链格孢菌菌丝的生长。对羟基苯甲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混合酚酸以及其他单一酚酸对假单胞菌的生长无明显作用。由此可见,铁观音根系分泌物酚酸类物质对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菌群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是引起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病害增加等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铁观音茶树连作障碍机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3. 毛竹立竹密度对林下茶树生理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赵建诚, 倪惠菁, 王波, 蔡春菊, 杨振亚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28-94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3
    摘要148)      PDF(pc) (420KB)(170)   
    为探究茶树在不同立竹密度条件下生理生长的适应性机制,以浙江省莫干山地区的毛竹-茶树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T1、T2、T3等3个处理,立竹密度分别为1 200、1 800、2 400株·hm-2,并以3 000~3 300株·hm-2为对照(CK),培育2年后统计茶叶产量,测定茶树根、茎、叶生物量以及氮、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分析根系形态、分布和构型,检测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T2和T3处理茶叶产量显著分别提高15.96%和18.80%,茶树叶片、侧根的生物量增加,茶树叶片中氮、磷和NSC含量显著上升。T1、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茶树0~20 cm土层侧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比根长、>0~1 mm径阶的根长比例,降低了0~20 cm土层侧根的平均直径和粗根(直径>2 mm)的根长比例,增加了侧根中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了整株根系的拓扑指数,提高了根系根尖数和分形维数。T1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以及水浸出物含量,降低了酚氨比。结果说明,通过合理的立竹密度调控可有效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茶树通过提升氮、磷和NSC在叶片和侧根的含量,定向促进叶片和侧根的生长;通过增加细根比例,降低根系建设成本,增强根系分支强度,促进根系对表层土壤空间的侵占,以适应林下适度的郁闭条件和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可为竹-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4. 钾营养对茶树EGCG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研究
    杨楠, 李转, 刘玫辰, 马骏杰, 石云桃, 魏湘凝, 林阳顺, 毛宇源, 高水练
    茶叶科学    2024, 44 (6): 887-9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12
    摘要157)      PDF(pc) (4009KB)(161)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和保健功能成分。前人已发现钾营养影响茶树EGCG的生物合成,而其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以黄棪一年生茶苗为试验对象,设置5个处理组(K1~K5),即浇用K2SO4的浓度依次为0.4、0.6、0.8、1.0、1.2 mmol∙L-1。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低钾处理(K1)的茶树新梢中黄酮含量显著积累,EGCG含量达到最高水平,与高钾处理(K5)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EGCG合成路径上的相关代谢物苯丙氨酸、肉桂酸与对香豆酸在K5处理中上调,而类黄酮途径的下游代谢产物(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无色飞燕草色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则在K1、K2处理中上调。在钾营养的影响下,EGCG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结构基因CsCHI、F3′5′H、CsF3HCSS0019002、CsANS、CsANR、Csaro DE、CsSCPL和转录因子(MYB306)的正向调控以及CsPAL、CsC4H、Cs4CL、CsCHS、CsF3HCSS0016177、CsDFRCSS0011557)和转录因子(NAC83)的负向调控。钾营养会通过影响茶树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对EGCG的合成进行调控,从而影响EGCG的含量。研究结果为钾营养调控茶树的EGCG生物合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5. 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识别
    杨肖委, 沈强, 罗金龙, 张拓, 杨婷, 戴宇樵, 刘忠英, 李琴, 王家伦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49-959.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5
    摘要178)      PDF(pc) (2530KB)(150)   
    在复杂自然环境下对茶树嫩芽进行精确识别是实现农业机器人智能化采摘茶树嫩芽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茶园复杂环境下茶树嫩芽识别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8n的茶树嫩芽检测方法。使用荣耀80手机采集茶树嫩芽图片,并对图片进行标注,按照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8∶1∶1的比例划分数据集。为有效提取嫩芽特征并减少模型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采用FasterNet模型替换YOLOv8n网络结构的骨干网络进行特征提取;为抑制茶园环境背景信息、增强模型对嫩芽的特征提取能力,在主干网络尾部(SPPF模块后)引入全局注意力机制(Global attention mechanism,GAM);在Neck网络中引入上下文引导(Context guided,CG)模块,学习茶树嫩芽局部特征和周围环境的联合特征,进一步提高茶树嫩芽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构建的茶树嫩芽数据集对改进的YOLOv8n算法进行训练和测试。消融试验验证结果显示,FasterNet网络、GAM注意力机制和CG模块均有效提高了YOLOv8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改进的YOLOv8n模型在多类别的茶树嫩芽数据集上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accuracy,mAP)为94.3%;相较于原YOLOv8n模型,对茶树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识别mAP分别提高了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以YOLOv3-tiny、YOLOv3、YOLOv5m、YOLOv7-tiny、YOLOv7和YOLOv8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改进的YOLOv8n模型对茶树嫩芽识别的效果最佳,说明改进的YOLOv8n模型能有效提升茶树嫩芽识别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智能化茶叶采摘机器人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6. 低温胁迫下茶树叶片细胞壁结构变化及光合特性
    刘晓璐, 朱亚兰, 于敏, 盖新月, 范延艮, 孙平, 黄晓琴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17-927.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1
    摘要240)      PDF(pc) (1851KB)(149)   
    为探讨茶树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通过模拟“倒春寒”温度模式,以低温处理下的福鼎大白茶为研究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植物细胞壁和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选取13个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为试验材料,对茶树叶片组织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后福鼎大白茶和舒茶早叶片各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叶片纤维素、半纤维含量变化显著,果胶含量变化不明显;叶绿素含量、光化学猝灭系数、最大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茶树叶片细胞壁组分变化尤其是半纤维素和光合相关参数的改变在响应低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 茶树大黄袍品种引诱黑刺粉虱定位和着陆行为机制的研究
    吴轶祺, 程妍君, 梁悦尔, 陆建良, 韩善捷, 韩宝瑜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41-948.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2
    摘要126)      PDF(pc) (536KB)(137)   
    大黄袍是叶色特黄的黄化茶树新品种。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成虫嗜好趋向于叶色鲜亮、黄色色度偏高的大黄袍品种,喜在晨昏时分聚集于茶树芽梢上交尾、追逐、产卵、刺吸、分泌和休息等。为揭示其趋性机制,以顶空取样法采集大黄袍种苗挥发物,鉴定出20种化合物;以Y-管嗅觉仪测定黑刺粉虱行为,发现其中水杨酸甲酯、芳樟醇、顺-3-己烯-1-醇、正己醇和反-2-己烯醛显著吸引该粉虱成虫。在温室内静息环境中,携带等比例的这5种信息化合物诱饵的大黄袍种苗模型显著地吸引飞行中的黑刺粉虱成虫。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信息化合物与大黄袍枝叶的金黄色的组合诱导了黑刺粉虱成虫的定位和着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西湖龙井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
    杨浩, 唐佳暖, 杜舒琪, 张豆, 胡广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69-18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3
    摘要153)      PDF(pc) (1339KB)(134)   
    茶园作为地域性农业文化景观,不仅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还能为人们提供游憩、教育和精神疗愈等多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然而,如何高效、精准地识别量化茶园景观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仍是一个研究难点。以杭州西湖龙井茶园为例,通过筛选携程、新浪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游记与短文,以关键词出现频率和语义网络分析为基础,基于公众文化形象感知对西湖龙井茶园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进行量化评价。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西湖龙井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重要性-表现性模型分析游客的文化体验要素结构和体验质量。结果表明,游客对西湖龙井茶园的具体景点、文化感知及环境感知关注度较高,感知内容呈现出以茶园景点为核心、文化体验为外延的文化认知模式。总体上,游客对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是正向的,其中愉悦身心的满意度最高。然而,游客对茶园不同类别文化服务的关注度和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感知差异,尤其是在游客最关注的“欣赏美景”这一文化服务上,其满意度却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因此,在未来的规划管理中需优先注重茶园美景度的提升改造。利用社交媒体数据,从公众感知角度提出了一种量化茶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识别与评价技术,为茶园乃至其他文化景观的优化和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 陈年六堡茶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
    聂晴, 庞月兰, 吴焕, 丁树洽, 钟可渝, 刘仲华,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4, 44 (6): 1005-1013.   DOI: 10.13305/j.cnki.jts.20241203.001
    摘要133)      PDF(pc) (1356KB)(132)   
    通过建立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以绿茶(GT)为对照,探讨了陈年六堡茶(ALPT)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β25-35会导致PC12细胞的活性下降,诱发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有毒集聚物及其通路的形成。ALPT干预显著提高了PC12细胞的存活率及其线粒体膜电位,并显著抑制了有毒集聚物积累及其通路的形成。转录组分析显示,ALPT处理组的基因表达整体趋势与Aβ25-35组相反,上调基因与线粒体自噬、糖酵解、甘油磷脂代谢相关;下调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调控、核糖体功能、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及细胞衰老过程。总体而言,GT与ALPT均具有显著抑制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作用,在转录组水平上影响作用差别较大,这可能与ALPT活性成分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陈年六堡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0. 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张淑怡, 马成英, 陈维, 苗爱清, 乔小燕, 林冬纯, 夏红玲, 许靖逸
    茶叶科学    2024, 44 (6): 973-984.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6.006
    摘要149)      PDF(pc) (1542KB)(123)   
    为探究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在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金萱炒青绿茶为研究对象,优化了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对映选择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enantioselectiv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Es-GC-MS)分析挥发性对映异构体的方法,对120 ℃不同干燥时间(30、60、90 min和120 min)处理的4个炒青绿茶样品进行了对映异构体定性定量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HS-SPME的最佳条件为添加NaCl(3 mL,3 mol·L-1,料液体积比为1︰6)、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25 min。Es-GC-MS的最佳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35 ℃,保持2 min;以4 ℃·min-1升温至110 ℃,保持10 min;以4 ℃·min-1升温至210 ℃。采用优化方法分析4个炒青绿茶样品,共检出8种对映异构体,且种类不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改变,其中R-(-)-芳樟醇、S-(+)-芳樟醇含量随干燥进程增加,其余6种对映异构体含量在超过60 min或90 min时开始下降。层次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时间样品被明显分成4组,根据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和差异显著性分析筛选出4种差异对映异构体,按VIP值从大到小分别为R-(-)-芳樟醇、(2R,5S)-茶螺烷B、(2R,5R)-茶螺烷A、S-(+)-芳樟醇。本研究可为炒青绿茶干燥过程中香气品质的提升及干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 基于代谢组学的不同年份青砖茶主要品质成分分析
    马梦君, 胡新龙, 邱首哲, 张锐明, 唐慧珊, 刘晨, 余子铭, 李婧, 王明乐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33-144.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1
    摘要157)      PDF(pc) (1968KB)(114)   
    为探究陈放年份对青砖茶品质的影响,采用茶叶感官审评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别对生产于2022、2019、2014、2009年和2002年的5份青砖茶样品进行全面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陈放时间的延长,青砖茶外形逐渐褐化,茶汤色泽加深,陈香逐渐显露,口感更加醇厚,青砖茶的综合感官品质得到提升。从不同年份青砖茶样品中共鉴定出特征性化合物189种,其中以类黄酮、有机酸、氨基酸、生物碱和儿茶素等为主。经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共筛选出关键差异代谢物26种,包括5种生物碱、2种氨基酸、8种儿茶素、9种类黄酮、1种有机酸和1种色素类物质;其中,8种儿茶素单体的含量均随陈放年份增加而降低,7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随陈放年份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推测这两类关键差异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可能是造成不同年份青砖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咖啡酸、乳糖酸、亚麻酸、茶叶碱和甜菜碱等物质含量随陈放年份增加而升高,也可能对青砖茶的营养和饮用价值有所贡献。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比较了陈放时间对青砖茶品质成分的影响,可为青砖茶陈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2. 一体化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27种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
    姚蕾珺, 陈燕秋, 林浩, 汪璐瑶, 石培育, 张阳阳, 黄婷, 宋娟, 王义, 戴琴, 刘川
    茶叶科学    2024, 44 (5): 831-8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4.05.005
    摘要186)      PDF(pc) (674KB)(111)   
    针对茶叶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的残留风险,并为进一步提高传统QuEChERS的检测效率,研究建立使用一体化QuEChERS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叶中27种PAs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中的试样经1%甲酸乙腈提取,使用离心管一体盐包盐析和下压式QuEChERS净化,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27种PAs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73.0%~111.8%,相对标准偏差为1.6%~13.8%(n=6)。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通量大、灵敏度高、减少传统QuEChERS反复开盖等特点,能够满足茶叶中PAs的监测需求。对实际60批次茶叶样品进行检测,部分茶叶样品分别检出了不同含量的PAs,证明茶叶中有残留该类植物毒素的风险,建议持续跟踪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3. 潮州单丛茶区不同海拔瓢虫科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李再霖, 彭锋, 王兴民, 陈晓胜
    茶叶科学    2025, 45 (1): 99-109.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2
    摘要107)      PDF(pc) (437KB)(96)   
    为了明确潮州单丛茶区天敌瓢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潮州市不同海拔的茶园开展瓢虫科物种多样性调查。采用比较形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两种分析方法,从不同海拔茶园瓢虫科昆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优势种、相对多度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潮州茶园中瓢虫群落与海拔间的关系。设置了茶园天敌瓢虫调查样点63个,共采集瓢虫标本1 132头,鉴定天敌瓢虫12族26属45种。结果显示,直钩方瓢虫(Sasajiscymnus kuriharai Kitano,2012)是潮州单丛茶区天敌瓢虫群落优势种,其相对多度达到50.80%。此外,不同海拔的天敌瓢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低海拔茶园中天敌瓢虫群落多样性最为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2.48)、丰富度指数(5.07)及均匀度指数(0.73),而优势度指数最低(0.17)。这一结果表明潮州低海拔茶区内存在着较为丰富、分布均匀且具有平衡竞争关系的天敌瓢虫群落,从而使得该群落更加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潮州单丛茶区害虫绿色防控以及茶园的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4. 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优化及风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林东艺, 黄冲, 王未名, 黄艳, 冯新凯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21-1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0
    摘要101)      PDF(pc) (2928KB)(84)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冲压平台测试比较其电输出性能差异,寻找TRP-TENG的最佳材料并进行器件的优化。进一步对优化后的TRP-TENG进行频率响应、负载特性、可持续性和供电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评估其在风力监测装置中的应用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以白茶茶渣作为材料开发的TRP-TENG电输出性能最优,其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可达9.1 V和4.4 µA,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白茶茶渣的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茶色素含量较低,对应的TRP膜具有疏松多孔的凹凸表面微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TENG的电输出性能。该TRP-TENG可以适应多种振动频率工作环境,并且在外接电阻为50 MΩ时,电输出功率达108.0 µW;在驱动频率为3 Hz时,可同时点亮5颗串联的商业LED灯,在10 µF的电容充电5 min后,能使电子计时器连续工作15 s。以4个串联的TRP-TENG为基础部件开发的自供能风力监测装置对风速具有较明显的响应灵敏度,可适用于智慧农业系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5. 绿茶中7种不同极性农药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及其风险评估
    徐金屏, 杜雪梅, 吕婉仪, 朱雷, 张丹阳, 陈红平, 陈玲, 柴云峰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57-16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5
    摘要125)      PDF(pc) (281KB)(83)   
    呋虫胺、苯醚甲环唑、唑虫酰胺、虫螨腈、联苯菊酯、丁醚脲与草甘膦等7种农药是在我国登记的在茶树上广泛使用的化学农药,是茶叶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重点监控对象。使用气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监测了绿茶冲泡中7种农药的浸出率。结果发现,茶汤中农药的浸出率与水溶解度、辛醇/水分配系数相关。呋虫胺、草甘膦易溶于水,在茶汤中的平均浸出率均高于70%,其他5种农药的水溶解度较低,平均浸出率小于11.3%。不同农药在绿茶第一次冲泡和第二次冲泡时,浸出率存在较大差异,除联苯菊酯外,6种农药在第一次冲泡时的平均浸出率是第二次的0.89~2.55倍。以喷药后第10天制备的绿茶为评估对象,根据农药的毒性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表明,饮用绿茶茶汤摄入7种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较低,其累积风险商仅为4.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6. 茶园根际解磷菌的筛选及其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马雪晴, 吴华伟, 曹春霞, 郑娇莉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10-12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1
    摘要157)      PDF(pc) (550KB)(76)   
    为了从茶园根际筛选具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解磷菌,从湖北省英山县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园采集根际土壤,通过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解磷菌,以解磷活性及产IAA能力为指标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特征及16 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其促生特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菌株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解磷菌DFP-24具有较好的产IAA能力,经鉴定为森林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同时菌株具有产铁载体、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和固氮等促生特性。大田试验表明,施加DFP-24菌株可提高茶芽密度,显著提高茶叶全磷含量,增加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酚氨比,影响茶叶品质,同时还能改善土壤性质。综上所述,菌株DFP-24具有开发微生物菌肥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可为茶树专用根际促生菌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7. 茶树DREB基因的生信分析及其调控CsPOD3的抗旱机制
    徐容, 邓智英, 邵陈禹, 罗玉麒, 仇舒琪, 王聪, 周玲红, 刘仲华, 沈程文
    茶叶科学    2025, 45 (1): 29-4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2
    摘要172)      PDF(pc) (1570KB)(75)   
    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CsDREB11CsDREB15CsDREB25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它们均受干旱诱导表达。从进化树、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等方面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CsDREB11CsDREB15CsDREB25都与狭叶油茶(Camellia lanceoleosa)的亲缘性最为密切,都属于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三级结构均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其亚细胞定位均位于细胞核中。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CsDREB25CsPOD3均在干旱下高表达且呈显著相关,推测CsDREB25CsPOD3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酵母单杂交验证(Y1H)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LA)以及双荧光素酶互补成像(LCI)等方法试验验证了CsDREB25能正向调控CsPOD3的表达,提高POD的活性,清除过多活性氧,提高茶树的耐旱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8. 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及捕食偏好性
    陈俊华, 闻鑫茹, 王晨旭, 张俏俏, 刘红敏, 宁万光, 郭世保
    茶叶科学    2025, 45 (1): 87-9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9
    摘要99)      PDF(pc) (441KB)(71)   
    为评估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成虫对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2~4龄幼虫的控害潜能。室内测定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2~4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探究了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3~4龄茶银尺蠖的种内干扰效应,以及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与茶银尺蠖幼虫的捕食偏好性。结果显示,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均能捕食2~4龄茶银尺蠖幼虫,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和Holling Ⅲ模型。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雄成虫,以叉角厉蝽雌成虫对2龄茶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最大,为37.044;在拟合的Holling Ⅲ模型中,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2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823头和12.547头,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每盒4.971头和6.836头。叉角厉蝽对茶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结果表明,随猎物密度的降低,搜索的效率逐渐提升。此外,在灰茶尺蠖和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均偏好于取食茶银尺蠖幼虫;同时,叉角厉蝽雌雄成虫对茶银尺蠖幼虫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且捕食3龄茶银尺蠖幼虫的干扰系数大于捕食4龄茶银尺蠖幼虫。研究结果为叉角厉蝽在茶园害虫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9. 茶树‘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尹明华, 张牧彤, 徐子林, 欧阳茜, 王美暄, 李文婷
    茶叶科学    2025, 45 (1): 61-7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6
    摘要110)      PDF(pc) (10684KB)(62)   
    茶树‘大面白’(Camellia sinensis cv. ‘Damianbai’)是上饶市广信区自主培育的国家级品种,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密码子偏好性尚不清楚。以‘大面白’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和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全长886 354 bp,结构为完整单环状分子,GC含量为45.76%;共注释到78个功能基因,包括4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3个tRNA基因,4个rRNA基因;共检测到59个SSR(主要为A/T单核苷酸重复)和100个Long repeat(主要为正向重复和回文重复)。‘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较弱,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受内部突变压力的影响小;‘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为14个(AAU、GAU、CAU、UUU、AUU、GCU、GGA、ACU、GUU、CGA、UUA、UUG、UCA、UCU)。11个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在基因区与‘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具有高度同源性;‘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与‘凌云白毫’(ON782577)线粒体基因组的共线性最高,两者的基因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与其叶绿体基因组之间具有62个高度同源性的基因片段;‘大面白’与‘凌云白毫’单独聚成一小分支,两者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分析了‘大面白’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为加强‘大面白’种质鉴定及其资源多样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0. 茶树BZR1基因家族的鉴定及CsBZR1-5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
    董圆, 张永恒, 肖烨子, 余有本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5-2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4
    摘要149)      PDF(pc) (1374KB)(61)   
    BZR1转录因子是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鉴定并克隆了6个茶树BZR1家族成员,分析了它们的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并探究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6个茶树BZR1成员的内含子个数为2或3,其编码蛋白都包含典型的bHLH特征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除了CsBZR1-1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其余CsBZR1s均定位于细胞核;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CsBZR1s在酵母中均具有转录激活活性;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显示,CsBZR1s在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其中CsBZR1-1CsBZR1-6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6个CsBZR1基因均响应干旱胁迫,其中CsBZR1-5的表达持续被PEG模拟的干旱胁迫诱导。此外,ABA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CsNCED1在干旱胁迫下与CsBZR1-5的表达模式高度相似,凝胶电泳迁移试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zssay,EMSA)分析发现,CsBZR1-5能够与CsNCED1启动子上的E-box元件结合,说明CsBZR1-5可能参与调控了CsNCED1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系统分析了6个CsBZR1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为进一步阐明CsBZR1成员在茶树生长发育和干旱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1. 茶树ICE基因家族鉴定及CsICE43克隆和低温表达分析
    朱倩, 邵陈禹, 周彪, 刘硕谦, 刘仲华, 田娜
    茶叶科学    2025, 45 (1): 43-6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7
    摘要127)      PDF(pc) (2782KB)(58)   
    近年来全球极端低温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茶树的产量和品质。ICE(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基因家族主要参与植物的低温胁迫响应,但在茶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本研究从茶树基因组中鉴定出51个茶树CsICEs基因,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茶树CsICE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植物激素、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其可能参与多种逆境胁迫响应。转录组分析和RT-qPCR验证结果发现,低温下CsICE43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了4.24倍,其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相关。以茶树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的cDNA为模板,克隆获得了CsICE43基因,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在顶芽和嫩叶中特异性高表达。蛋白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ICE43基因包含与ICE家族其他成员一致的S-rich、bHLH、ACT等保守结构域,且与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AtICEs为模型,推测茶树CsICE43蛋白与HOS1MYB15DREB1/2存在潜在的互作关系。亚细胞定位试验表明CsICE43定位于细胞核,与跨膜结构分析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sICE43基因可能与茶树低温响应关联,为深入挖掘其基因功能与抗寒分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2.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抗汉滩病毒效果研究
    罗璐璐, 赵悦汐, 王彦博, 幸怡, 齐洋, 马宏炜, 程林峰, 张芳琳
    茶叶科学    2025, 45 (1): 145-156.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14
    摘要107)      PDF(pc) (2046KB)(58)   
    为明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体内外对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的抑制成效,开展以下试验:(1)运用细胞活力检测法测定EGCG的细胞毒性;(2)在感染HTNV的不同时段添加EGCG进行处理,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及斑点形成试验(Focus formation assay,FFA)检测HTNV在A549细胞内24、48 h的病毒表达量,同时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确定EGCG抗HTNV的潜在作用靶点;(3)通过灌胃给药方式给予攻毒裸鼠高中低剂量的EGCG,并检测其体重及生存率。结果表明,使用100 µmol·L-1 EGCG体外有效抑制HTNV感染,且该抑制效果主要作用于HTNV的吸附阶段;分子对接试验显示,EGCG可与HTNV的Gn、Gc相互作用,结合能分别为﹣9.0、﹣7.1 kcal·mol-1;高中低剂量EGCG(50.0、25.0、12.5 mg·kg-1)治疗感染裸鼠后,有效降低了攻毒裸鼠死亡率,裸鼠体重下降幅度均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3. 温度对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的影响
    唐美君, 李红, 张欣欣, 姜洪新, 王志博, 郭华伟, 肖强
    茶叶科学    2025, 45 (1): 79-86.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1.008
    摘要127)      PDF(pc) (626KB)(51)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重要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对茶树为害频繁,而目前关于其幼虫龄数的划分仍存在分歧。为探明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及其受温度的影响,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了5个温度(21、23、25、27、29 ℃),通过单头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灰茶尺蠖幼虫的龄期数量,并比较了不同龄数种群在发育历期、蛹重和雌雄性比等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在21、23、25、27、29 ℃等5个温度条件下饲养的灰茶尺蠖幼虫,均出现龄数为4(蜕皮3次,简称4龄虫)和龄数为5(蜕皮4次,简称5龄虫)2种龄数。在21、23 ℃条件下,5龄虫和4龄虫的占比相当;当温度升高至25 ℃及以上时,5龄虫的占比显著高于4龄虫,达67.4%~78.6%。温度对5龄虫和4龄虫的发育历期、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雌雄性比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温度下,5龄虫较4龄虫幼虫历期延长,蛹重增加,雌雄性比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幼虫龄期数量受温度调控,温度升高则5龄虫的比例增高。这可能是灰茶尺蠖应对不利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4. 茶饮料泡沫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黄珊由美, 林东艺, 马成英, 荣杰峰,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181-19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11.001
    摘要85)      PDF(pc) (420KB)(50)   
    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泡沫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及外观等,了解并掌握泡沫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技术,对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作用。系统性阐述了泡沫生成的基本理论,并分析泡沫生成过程中不同因素(如茶叶成分、温度和pH等)的影响,概述了消除泡沫的不同方法、消泡原理,以及在食品领域中常用消泡剂的类别,为茶饮料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5. 茶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和多酚在叶茎内的时空变化特征
    程海燕, 屠琳玥, 陈琳, 徐安安, 谢亨通, 徐平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03-317.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9
    摘要47)      PDF(pc) (3576KB)(25)   
    叶茎内的氨基酸和多酚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对于形成茶叶风味物质至关重要。系统解析了叶片和嫩茎中氨基酸和多酚的差异积累模式以及在萎凋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萎凋过程中叶片的酚氨比为4.66~6.36,高于嫩茎(1.97~2.59);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嫩茎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7.44%,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占干质量的2.22%。鲜叶和嫩茎间存在44个差异积累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其中3个非蛋白质氨基酸(茶氨酸、氨基丁酸和豆叶氨酸)在嫩茎中高积累;叶片和嫩茎中茶多酚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存在97个差异积累的多酚类物质,酯型儿茶素和大部分黄酮及黄酮苷在叶片中相对高积累,而非酯型儿茶素在嫩茎中相对高积累。萎凋过程中叶片内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而嫩茎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持续下降,叶片和嫩茎中分别有21个和15个氨基酸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叶片和嫩茎中多酚总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别存在49个和35个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在萎凋过程中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原料的叶茎比例对于后续加工中茶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为基于原料叶茎考量的萎凋调控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6. 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可视化研究
    张丽纯, 肖力争, 牛丽, 吴波, 朱海燕, 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46-360.  
    摘要45)      PDF(pc) (1409KB)(24)   
    安化黑茶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运用“文化基因理论”,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4项识别原则,从物质文化层面挖掘生态、生产、产品、贮运基因,从精神文化层面挖掘生活、艺术、历史人文、精神内核基因。提取文化元素、采集元素实例,用Protégé软件构建本体模型,以可视化手段呈现安化黑茶文化的关联关系与层级关系,实现安化黑茶文化基因图谱的可视化,并分析可视化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7. 基于农艺性状和SNP分子标记的湖南78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郭佳璐, 璩馥榕, 蔡天晨, 赵洋, 杨培迪, 刘勇, 周跃斌, 刘振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19-233.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2
    摘要42)      PDF(pc) (1898KB)(20)   
    为明确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明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并对其进行精准鉴定评价,本研究利用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技术(GBTS)对湖南省内的78份茶树种质资源的76 252个SNP位点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批资源的30项农艺性状和15项生化成分进行了精准鉴定。结果表明,78份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间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7~2.08,变异系数为2.26%~47.50%,最小的是萼片数,最大的是叶齿深度;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6~2.09,变异系数为5.90%~118.49%,最小的是水浸出物,最大的是没食子酸;欧氏距离为20时可将78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5个类群,在第Ⅰ、Ⅲ类群中,叶长、叶片大小、叶基、酚氨比、没食子酸(GA)、茶碱(THEO)、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均存在显著差异。基于78份资源的基因型检测结果构建系统进化树,可将78份资源分为3个类群。同时,本研究挖掘出表型性状特异、高氨基酸、高可可碱、高咖啡碱等功能成分特异茶树资源23份。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8. 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的响应
    李悦欣, 鄢东海, 张金峰, 蒲运丹, 李帅, 孟泽洪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53-265.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1
    摘要36)      PDF(pc) (4483KB)(15)   
    植物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LecRKs)是植物受体激酶家族的重要亚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系统鉴定并分析了茶树L型凝集素受体激酶(CsLecRKs)基因家族,探讨其在茶树生长发育及抗病防御中的潜在功能。通过HMMsearch分析,共鉴定出59个含有PF00069结构域和PF00139结构域的L型CsLecRKs。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分为5个亚组,不同亚组在外显子-内含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子区域富含与激素响应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L型CsLecRKs在茶树不同器官中呈现表达差异。qRT-PCR结果显示,CsLecRK IV.1.2CsLecRK S.5在茶炭疽病侵染早期以及茶轮斑病侵染中后期均显著上调表达,且在抗茶炭疽病茶树品种‘黔湄419’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易感品种‘黔湄818’,表明其在茶树对病原菌侵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L型CsLecRKs在茶树对茶轮斑病和茶炭疽病防御中的关键机制,明确了CsLecRK IV.1.2CsLecRK S.5在病害侵染过程中的表达特征,证实其具有通过激活茶树免疫系统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的潜力。研究结果为茶树抗病分子育种和绿色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9. 茶园履带式掘耕机设计与试验
    沈帅, 任宁, 郑航, 俞国红, 陈志东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73-283.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3
    摘要61)      PDF(pc) (1587KB)(14)   
    针对丘陵山区茶园土壤耕作环节面临耕作机械设备不足、设备爬坡性能差等问题,设计研发了一款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茶园履带式掘耕机,以爬坡性能为设计目标,开展底盘主要结构参数设计,通过动力学仿真技术进行掘耕机横坡、纵坡行走能力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履带式掘耕机横坡最大行驶坡度为22°,纵坡最大行驶坡度为31°。探究掘耕机耕作质量,以理论分析耕作运动轨迹为基础,通过动力学开展耕作前进速度优选,获取掘耕机的最佳耕作前进速度为400~450 mm·s-1。为进一步验证参数合理性和仿真结果可靠性,开展纵坡爬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掘耕机在纵坡上最大爬坡角度为32°,与理论爬坡角度误差为3.22%,从而验证了理论计算和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掘耕机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够充分满足丘陵地区上山爬坡需求,为茶园中耕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0. 森林转化为茶园及其管理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和调控机制初探
    黄福印, 张少博, 胡强, 罗莹, 董雅洁, 张洁, 李鑫, 付建玉, 王华森, 颜鹏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34-25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4
    摘要45)      PDF(pc) (3259KB)(14)   
    为明确森林转化为茶园及其茶园管理对茶园土壤剖面的碳(C)、氮(N)组分的影响,并从土壤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探索其调控机制,以森林土壤以及低、中、高3个不同施肥水平的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10、1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碳、氮组分和其他养分含量以及真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结果表明,与森林土壤相比,茶园管理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高投入水平下茶园土壤全碳、总氮分别达到46.57 g·kg-1和5.13 g·kg-1,与低投入水平茶园相比,分别提高68.12%和88.60%。土地利用变化和茶园不同施肥水平则会显著改变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改变主要受到有效钾、有效磷、总氮等的调控。同时,随着土层深度加深,真菌丰富度不断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和深黄伞形霉纲(Umbelopsidomycetes)与碳、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被孢霉菌纲(Mortierellomycetes)、双担子菌纲(Geminibasidiomycetes)和毛霉菌亚门未定纲(Mucoromycotina_cls_Incertae_sedis)与土壤碳、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种群相对丰度的变化对茶园土壤的碳、氮循环可能具有较强影响。因此,森林转化为茶园以及茶园不同施肥管理通过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丰度,从而影响土壤碳、氮积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1.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
    张鹏, 黄艳,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18-33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7
    摘要38)      PDF(pc) (3521KB)(12)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确认了3种香型红茶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最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与嗅感受体的结合位点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共有13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导致这些香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在蜜香型红茶中,大马士酮、苯甲醛和芳樟醇氧化物Ⅰ是主要贡献挥发性化合物;在果香型红茶中,庚醛、3,6-亚壬基-1-醇、2-庚酮、(E)-柠檬醛和6-甲基-5-庚烯-2-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中的清凉感与水杨酸甲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红茶关键挥发性化合物能自发与OR1A1、OR1G1、OR2W1、OR5M3、OR7D4和OR8D1嗅感受体结合,其中OR1A1是感知3种香型特征的关键受体,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通过激活OR1A1的3个氨基酸残基(TYR258、PHE206和VAL254)而发生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从而促进3种香气的展现。本研究揭示了3种香型红茶特征香气形成的原因,为提升红茶风味品质和实现定向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2. 基于DEM-MBD耦合算法的茶园仿生掘耕机优化与试验
    贾治军, 姜嘉胤, 徐家俊, 李杨, 董春旺, 宋文韬, 李凯, 韦持章, 姚雨晨, 姚立健, 杨自栋, 刘皓央, 马蓉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84-30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10
    摘要37)      PDF(pc) (3657KB)(11)   
    针对茶园耕作过程中因土壤板结粘滞特性导致的机具耕作阻力大、作业质量差等问题,基于鼹鼠爪趾生物力学特征创新设计了一款复合仿生耕作铲,通过四杆机构集成设计研制了新型茶园掘耕机。研究过程中,首先基于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与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MBD)耦合算法对仿生掘耕机的耕作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同时借助Design-Expert 13试验设计软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耕作铲入土角度、驱动臂转速、机具前进速度)开展整机工作参数优化研究,确定在耕作深度100 mm时,安装复合仿生耕作铲的茶园仿生掘耕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为入土角度33.506°、驱动臂转速289.923 r·min-1、机具行进速度0.2 m·s-1。基于此优化参数,通过土壤颗粒运动速度分布特征进行耕作扰动对比仿真分析。最后开展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原型铲,装配复合仿生耕作铲的掘耕机减阻率为5.70%,碎土率提升至91.05%,其他作业评价指标均有所提升,工作性能能够满足茶园耕作的要求,验证了其仿生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与工程实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3. 茶树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杨芳, 江冰冰, 雷金梅, 郭存武, 李丽梅, 徐嘉忆, 王兴华, 袁文侠, 王白娟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66-272.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6
    摘要44)      PDF(pc) (909KB)(9)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叶斑病是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202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茶园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茶园茶树30%的叶片出现类似茶树叶斑病的症状,为明确该病原,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有伤接种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分别观察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分离的3个菌株均能够侵染茶树叶片,是茶树叶斑病的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ITS、TUB2和TEF-1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引起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igrospora musae。研究结果可为该病菌引起的茶树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4. ‘槠叶齐’叶绿体与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曾文娟, 朱友鹏, 陈嘉欣, 李洪玉, 王双辉, 龚意辉, 陈致印
    茶叶科学    2025, 45 (2): 201-218.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8
    摘要46)      PDF(pc) (2717KB)(8)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作为基因表达调控与分子进化的重要驱动力,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槠叶齐’(Camellia sinensis cv.‘Zhuyeqi’)作为中国重要的茶树品种,其细胞器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尚未见系统报道。本研究对‘槠叶齐’52个叶绿体编码基因和29个线粒体编码基因开展系统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1)‘槠叶齐’叶绿体基因组(ENC=44.64±3.25)和线粒体基因组(ENC=51.98±3.47)均呈现弱密码子偏好性,其中叶绿体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驱动(GC3s与ENC相关性R2=0.482),而线粒体受自然选择与突变压力共同作用(R2=0.312);(2)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揭示两个细胞器基因组均显著偏好以A/U结尾的同义密码子,其中叶绿体基因组高表达基因(rpoC2psbA等)呈现更强的密码子偏好;(3)通过多参数筛选获得20个叶绿体最优密码子(GCA、GCU等)和23个线粒体最优密码子(GCC、AGG等)。本研究阐明了‘槠叶齐’细胞器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特征及其进化驱动力,为茶树分子育种体系优化和外源基因高效表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5. 贮藏时间对‘汝城白毛茶’白茶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的影响研究
    谢明威, 丁树洽, 聂晴, 周玲红, 文海涛, 蔡淑娴
    茶叶科学    2025, 45 (2): 333-345.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319.001
    摘要39)      PDF(pc) (2796KB)(6)   
    ‘汝城白毛茶’(Camellia pubescens)具有较好的白茶适制性,对其所制的白茶贮藏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以‘汝城白毛茶’所制的白毫银针和寿眉为研究对象,通过代谢组学、感官审评和定量描述分析(QDA)揭示了不同贮藏年份白毫银针和寿眉的化学成分与滋味特征。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对寿眉成分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在白毫银针和寿眉样品中分别获得349个和805个差异代谢物。与贮藏1 a的茶叶样品相比,贮藏7 a的白毫银针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萜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升高;黄酮和其他类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贮藏7 a的寿眉的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木脂素和香豆素、脂质、酚酸、鞣质和醌类、其他类等主要表现为含量下降。4-甲基苯酚、2-羟基苯乙酸等8个化合物含量与贮藏时间成正相关。茶氨酸、精氨酸等滋味相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导致茶叶滋味特征的改变,山柰酚、环(脯氨酸-亮氨酸)和胍丁胺等生物活性成分在贮藏后含量增加,提升了‘汝城白毛茶’白茶的保健功效。研究结果为‘汝城白毛茶’白茶的科学贮藏与品质提升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6. 茶树PATL基因家族鉴定及CsPATL1上游转录调控分析
    王金波, 谢思艺, 窦祥亚, 申小华, 田娜, 刘硕谦
    茶叶科学    2025, 45 (2): 191-200.   DOI: 10.13305/j.cnki.jts.2025.02.005
    摘要44)      PDF(pc) (1962KB)(6)   
    PatellinPATL)基因家族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对茶树PATLCsPATL)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鉴定和详细分析,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鉴定出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并对其蛋白序列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PATL家族的5个成员编码氨基酸232~585个,蛋白质分子质量为26.31~64.69 kDa,等电点为4.65~9.35。同时,对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其启动子序列中的顺式元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不均匀地分布在4条染色体上,主要参与植物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响应和光响应。通过酵母单杂交试验、凝胶电泳迁移试验和双荧光素酶试验验证了Cshdz7可以直接结合CsPATL1的启动子并促进CsPATL1的表达。这些发现为理解CsPATL家族基因在茶树发育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